正文 4 二十四節氣養生(1 / 3)

二十四節氣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其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古人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被完全確立。

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是四季的更詳細的劃分,每個節氣都有其獨自的氣候變化特征和意義,節氣的名稱便說明了這段時間的氣象條件及萬物之變化,同一季節的不同節氣之間均有細微的差異。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健康。二十四節氣養生是根據不同節氣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安排起居、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等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4.1立春——開始養陽

每年2月4日前後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就是開始之意,立春拉開了春天的序幕。隨著立春的來臨,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有句諺語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這時人們應走出門戶踏青尋春。

立春時節養生,除了在起居、精神調攝、飲食、運動、防病保健等方麵遵循春季總的養生規則之外,更要特別注意著裝。立春天氣乍寒乍暖,而隨著陽氣的生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因此,立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過早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要審慎,不可驟減。《千金方》主張春天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雲:“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4.2雨水——謹防濕邪

每年2月18日前後為雨水節氣。“春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

俗話說“一場春雨一場暖”,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春風拂麵,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陽光溫和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計在於春,對農民來說,春季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生活也充滿了新的希望。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這個時節要著重“調養脾胃”。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雨水的滋潤,但如果人體長期在雨水的“滋潤”下,很容易將濕氣和夾雜著的寒氣鬱結在體內。同時,冬天吃了不少肥甘厚脂食物,多在體內積存。《黃帝內經》指出:“濕氣通於脾”。而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惡濕,濕宜困脾,這個時節,人的脾胃易受寒濕之氣的困擾,而出現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另外,肝和脾在生理和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肝屬木,脾屬土,在五行相生相克關係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之氣過於旺盛,疏泄太過,就會克伐脾土,使脾氣虛;而肝氣鬱結太甚,脾胃也由此氣滯,運化功能受障礙,因此春季在養肝的同時要調養脾胃。

雨水時節養生,飲食調節方麵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髒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藥物調養方麵應根據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4.3驚蟄——順時養陽

每年3月6日前後為驚蟄節氣。“蟄”就是藏的意思。驚蟄,是立春以後春雷初響、天氣轉暖,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而開始出來活動,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因此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和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的調養。春天是進行運動鍛煉,以升發陽氣,恢複身體機能的好時機。春季與肝相應,肝經的循行路線通過腿部、胸部,所以在運動方麵偏重於腳部方麵,對肝髒有較大幫助。

慢跑是非常適合於春季的運動方式,既能活動全身經脈氣血,又能鍛煉腳部。而且,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慢跑也有重要的保健作用。首先,能夠增強我們的心肺功能,保證對心髒的血液、營養物質和氧的供給。其次,跑步鍛煉既可促進新陳代謝,又可消耗大量能量,減少脂肪存積。對於消化吸收功能較差、體重不足的體弱者,適量的跑步能活躍新陳代謝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增進食欲,並適當增加體重。再次,跑步對於增強神經係統的功能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消除腦疲勞,預防神經衰弱。

4.4春分——調和陰陽

每年3月21日前後是春分節氣。“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全國平均地溫開始穩定,達0℃以上。

春分之後,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會明顯感覺到天氣越來越熱,但晝夜溫差依然較大,正是寒暖交替,冷一陣、暖一陣的時候,此時,人體內的陰陽也因為天氣的變化而上下浮動。平素體質虛弱又不注重保養的朋友很容易出現陰陽失衡,因此,在春分這一陰陽交接點上,人們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

中醫認為,人體健康的基礎就在於陰陽平衡。陰平陽秘,人就會氣血通暢、髒腑調和。如果陰陽失衡,氣血運行不暢,髒腑功能失去平衡,健康就會出現偏差。關於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的方法,《素問·骨空論》上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也就是說虛則補,實則泄。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祛風、燥濕等方麵則為瀉實。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強身健體,防止疾病。

在飲食調養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薑、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原菜肴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的弊端;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4.5清明——防高血壓

每年的4月5日為清明節氣。清明前後正是肝陽升發最旺的時候,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調節全身氣血運行,如果肝氣鬱結無法向外舒發,人體的氣血運行受阻,出現紊亂,易誘發高血壓等疾病。因此,清明時節要特別注意情誌調養,應當減輕和消除悲傷、抑鬱的情誌反應,麵對外界的不良刺激,盡可能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焦慮和煩躁。

飲食調攝方麵,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對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製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在降低攝鹽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

這裏推薦幾款防治高血壓病的菜肴:

(1)家常公雞

[配料]嫩公雞250克,芹菜75克,冬筍10克,辣椒20克,瘦肉湯30克,薑、豆瓣醬、白糖、醬油、醋、食鹽、澱粉、味精、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雞肉切成小塊,用有水焯後撈出備用;芹菜切斷,冬筍切細條,辣椒剁碎,薑取其末,澱粉兌成濕粉,取一半和醬油、料酒、醋、鹽放入同一碗內拌勻;另一半濕澱粉和白糖、味精、高湯、調和成粉芡備用。

植物油入鍋加熱,先煸雞塊至雞肉變白,水分將幹時,放進冬筍、豆瓣醬、薑等用大火急炒至九成熟,加入切好的芹菜,略炒一會兒,倒入調好的粉芡,隨炒隨攪至熟起鍋即成。

[功效]溫中補虛,降壓安神。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營養不良、術後恢複期患者。

(2)口蘑白菜

[配料]白菜250克,幹口蘑3克,醬油、白糖、精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白菜洗淨切成3厘米段,口蘑溫水泡發。油入鍋內燒熱後,將白菜入鍋炒至七成熟,再將口蘑、醬油、糖、鹽等入鍋,炒熟後,放入味精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清熱除煩,益胃氣、降血脂。適宜於高血壓、冠心病、牙齦出血患者。

(3)雞湯魚卷

[配料]鮮活鯉魚250克,瘦豬肉30克,雞蛋清、豌豆各10克,火腿8克,冬筍、雞湯、料酒、醬油、鹽、澱粉、味精各適量。

[做法]火腿蒸熟切絲,冬筍切絲,薑、瘦肉剁成末,澱粉水調成濕粉,活魚常規處理,剔去骨刺,片成小長方形魚片。肉末加入醬油、半個蛋清、料酒、味精、薑末及一半濕澱粉攪拌成餡,剩下的蛋清與濕澱粉調成糊狀,把魚平放在案板上,先抹上一層糊,再放上肉餡,把魚片卷起來,再塗上少許糊把魚卷粘住。將雞湯至於旺火燒開,改為小火,將卷好的魚卷下入鍋內汆一下,去掉浮沫使湯清涼,待魚卷熟後,再把切好的火腿、冬筍和其他佐料加入湯內,燒開及成。

[功效]滋陰潤燥,清熱利濕。對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慢性腎炎、消化不良等患者都為適宜。

4.6穀雨——防神經痛

每年的4月20日前後為穀雨節氣。穀雨,有“雨水生百穀”的意思,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雨量增多,空氣濕度逐漸加大,此時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穀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穀雨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可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調養與治療。

肋間神經痛多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症狀,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中醫將其稱為“脅痛”。《靈樞·五邪》上說,“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肝位於脅部,其脈分布於兩脅,因此肋痛多由肝髒受病,在治療和調養上以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為主要原則。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的疼痛而言。多表現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踝關節後外側的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嚴重時痛如刀割,活動時加重。本病屬於中醫學的“痹證”範疇,痹有閉阻不通的含義。其病因多由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致使該經絡氣血痹阻不暢所致。根據症狀表現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感受風邪為主的,疼痛呈遊走性者,稱為行痹;感受寒邪為主的,疼痛劇烈者,稱為痛痹;感受濕邪為主,表現酸楚、麻木、困重者,稱為著痹;發病急劇,伴有發熱症狀者,稱為熱痹。因此坐骨神經痛在調養和治療上多以祛風、散寒、化濕來疏通經絡氣血的閉滯,使痹病得解。

三叉神經痛是麵部一定的部位出現陣發性、短暫性劇烈疼痛,多發生於麵部一側的額部、上頜或下頜部。疼痛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難以忍受。該病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後,女性患者較多。其病發作多與感受風寒之邪、肝氣鬱結相關,治療以疏通氣血、滋陰降火為主。

穀雨節氣的膳食調養應體現天人相應,食藥一體的營養觀,尤其對患有上述病症的人在選擇食療時不可錯用食譜。這裏推薦以下常用幾款藥膳:

(1)參蒸鱔段

[配料]鱔魚1000克,黨參10克,當歸5克,熟火腿150克,食鹽、料酒、胡椒粉、生薑、大蔥、味精各適量,清雞湯500毫升。

[做法]黨參、當歸洗淨浸潤後切片備用;鱔魚剖後除去內髒,清水洗淨再用開水稍燙一下撈出,刮去黏液,剁去頭尾,再把肉剁成6厘米長的段;熟火腿切成大片,薑、蔥洗淨切片、段備用。

鍋內入清水,下入一半的薑、蔥、料酒燒沸後,把鱔魚段倒入鍋內燙一下撈出,裝入湯缽內,將火腿、黨參、當歸、放於麵上,加入蔥、薑、料酒、胡椒粉、食鹽,再灌入雞湯,用綿紙浸濕封口,上蒸籠蒸約1小時至蒸熟為止,取出啟封挑出薑、蔥加入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溫補氣血,強健筋骨,活血通絡。多用於風寒濕痹引發的腰膝酸痛。

(2)菊花鱔魚

[配料]粗活鱔魚500克(兩條),白糖100克,番茄醬50克,幹澱粉50克,料酒、白醋、食鹽、蔥、薑、濕澱粉、麻油、蒜泥各適量,花生油1000克。

[做法]鱔魚宰殺、剖腹去內髒,去骨去皮,切成8厘米長片塊,用刀頂頭斜劈成兩片(末端不劈短),再直切成條狀(一頭不切斷)加料酒、鹽、蔥、薑浸漬起來,然後再逐個排上幹澱粉;將番茄醬、白糖、白醋、濕澱粉一起放入碗內,加適量水調成芡汁。

燒鍋置旺火上燒熱,鍋內倒油500克,燒至八成熱,將鱔魚抖散入鍋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鍋內留少餘油,投入蒜泥煸炒出香味,倒入調好的芡汁燒沸後淋入麻油,起鍋澆在菊花魚上即成。

[功效]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對體虛乏力,風寒濕痹,痔瘡等患者尤為適宜。

4.7立夏——養心為主

每年的5月6日前後是立夏節氣。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的開始。這個時節天氣漸熱,植物繁盛,與心相應,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髒的特別養護。

第一,保持平和的心態。夏季養生的關鍵是使人“勿怒”,夏季陽氣旺盛,可以充分地、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亂”。心情煩躁就是“亂”,“亂”就容易“逆”,就會使心神受傷,秋天生瘧疾也由此而來。保持平和心態和愉悅心情,有利於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緩新陳代謝,減輕燥熱感。

第二,莫因暑貪涼。《黃帝內經》裏說“防因暑取涼”,這是告誡人們在炎熱的夏天,解暑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不能隻顧眼前的舒服,過於避熱貪涼,使陽氣外泄,中氣虛,從而使暑熱和風寒等外邪乘虛而入。

第三,注意飲食起居。應當晚睡早起,中午在餐後半小時開始休息,時間以三十分鍾至一個小時為宜,不可貪睡。飲食宜溫和、苦而清淡、有節製。苦味入心,能清解暑熱降心火;清淡飲食可促進食欲,利消化。不可過食辛熱,否則易助陽生熱,耗氣傷津;也不可過食寒涼,易助濕生痰,困脾傷陽。

第四,夏季飲茶時可適當以中藥代茶葉泡水飲用。對素體虛弱、熱而耗氣傷津,出現神疲乏力、頭暈、口渴、汗多者,可選用西洋參6片,麥冬10粒,開水浸泡代茶飲,有益氣、養陰生津之功。對於肝火偏盛而煩躁、眼紅、眼花、口幹口苦者,可用菊花10朵,決明子6克,開水浸泡代茶飲,有清肝明目之功。對於心火上炎而心煩、口渴、睡眠不實者,可用蓮子6克,梔子6克,酸棗仁6克,開水浸泡代茶飲,有清心除煩安神之功。

4.8小滿——防皮膚病

每年5月21日前後為小滿節氣。小滿說的是大麥、冬小麥等夏季豐收的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之時。

小滿時節,氣溫明顯增高,濕氣重,是皮膚病的高發期,按中醫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這裏重點談談“風疹”的防治。中醫學認為“風疹”的發生不外乎三方麵原因:①濕氣侵於肌膚,複感風熱或風寒,濕熱或寒濕鬱於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②腸胃積熱,複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生;③與身體素質有關,吃魚、蝦、蟹等食物過敏導致脾胃不和,蘊濕生熱,鬱於肌膚而發病。風疹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病迅速,皮膚上會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塊成片,或呈丘疹樣,此起彼伏,疏密不一,並伴有皮膚異常瘙癢,隨氣候冷熱而減輕或加劇。

風疹根據症狀表現不同,一般可分為三型:①風熱證:疹色紅赤,有時癢而難耐,遇熱加重,脈見浮數,為感受風熱之邪;②風濕證:皮疹色白或微紅,兼有身體沉重,脈見浮緩,為感受風濕之邪:③胃腸積熱證:疹色紅赤,兼見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脈多見數,風疹色紅為熱,腹痛便秘為腑氣不通,胃腸積熱之征。在治療上應根據不同表現,給以疏風祛濕或清瀉血熱治療,而不是所有風疹都可用清熱涼血類中藥或食物。

在飲食調養上,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高熱厚味,甘肥滋膩,油煎熏烤,海鮮等生濕助濕的食物。

現推薦食療方如下:

(1)芹菜拌豆腐

[配料]芹菜150克,豆腐1塊,食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開水焯一下,撈出後用涼開水冷卻,控淨水待用。

將芹菜和豆腐攪拌,加入食鹽、味精、香油拌攪勻即成。

[功效]平肝清熱,利濕解毒。

(2)冬瓜草魚煲

[配料]冬瓜500克,草魚250克,食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冬瓜去皮,洗淨切三角塊,草魚剖淨,留尾洗淨待用。先用油將草魚(帶尾)煎至金黃色,取沙鍋一個,其內放入清水適量,把魚、冬瓜一同放入沙鍋內,先武火燒開後,改用文火燉至2小時左右,湯見白色,加入食鹽、味精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平肝、祛風、利濕、除熱。

(3)青椒炒鴨塊

[配料]青椒150克,鴨脯肉200克,雞蛋1個,黃酒、鹽、幹澱粉、鮮湯、味精、水澱粉、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鴨脯肉劈成7厘米長、2厘米寬的薄片,用清水洗淨後淋幹;將雞蛋取清和幹澱粉、鹽攪勻與鴨片一起拌勻上漿;青椒去籽、去蒂洗淨後切片。

鍋燒熱後加油燒至四成熱,將鴨片下鍋,用勺劃散,炒至八成熟時,放入青椒,待鴨片炒熟倒入漏勺淋油。

鍋內留少許油,加入鹽、酒、鮮湯、燒至滾開後,再將鴨片、青椒倒入,用水澱粉勾芡,翻炒幾下裝盤即成。

[功效]溫中健脾,利水消腫。

4.9芒種——謹防疲勞

每年6月6日前後為芒種節氣,這個時節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穀、黍、稷等。這一節氣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氣溫也較高。

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這個時節開始進入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黴,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把這種天氣叫做“黃梅天”,平時人們的生活起居要注意防梅雨傷害。另外,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意思是端午節沒過,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所以芒種前後,雖然氣溫升高,仍要注意保暖。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句民諺反映了芒種夏至時節人們都非常懶散,甚至走路都沒有精神。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種節氣裏不但要搞好雨期的田間管理,更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中暑、腮腺炎、水痘等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

起居方麵,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易於使“陽熱”發泄。但須注意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洗浴方麵,可選擇藥浴,夏季常用五枝湯(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洗浴,以疏風氣、驅瘴毒、滋血脈。浸浴的具體方法:先將等量五種藥物用紗布包好,加十倍於藥物的清水,浸泡20分鍾,然後煎煮30分鍾,再將藥液到入浴水內,即可浸浴。

現推薦食療方如下:

(1)西紅柿炒雞蛋

[配料]西紅柿300克,雞蛋3個,精鹽、味精、白糖各適量。

[做法]西紅柿洗淨切片,雞蛋大入碗內攪勻。油鍋燒熱,先將雞蛋炒熟,盛入碗內;炒鍋洗淨,燒熱放油,白糖入鍋融化(糖尿病患者不放白糖),把西紅柿倒入鍋內翻炒2分鍾後,將雞蛋、鹽入鍋同炒3分鍾,放少許味精出鍋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養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