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人是一個以五髒為係統的整體,祖國醫學將人體的一切生理機能都歸納到“肝、心、脾、肺、腎”這五大係統中。且五髒“肝、心、脾、肺、腎”根據其自身生理特點與哲學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對應,而五行對應著“酸、甘、苦、辣、鹹”五味、“綠、紅、黃、白、黑”五色、“角、徵、宮、商、羽”五音、“春、夏、長夏、秋、冬”五時;五髒對應著“筋、脈、肉、皮、骨”五體、“怒、喜、憂、悲、恐”五誌、“淚、汗、涎、涕、唾”五液,五行與五髒之間密切聯係,相互影響。順應自然五行生克規律,保持五髒生理功能正常,則機體少生疾病,健康長壽;若逆五行生克規律、五髒功能失調,則人體衰多病,容易短命夭折。了解五髒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活動,把握五髒與五行、五味、五色、五體、五官、五音、五液等之間的聯係,重視五髒養生保健,能夠更好地把握健康。
6.1從五行、五味、五色、五體、五官、五音、五液看五髒養生
6.1.1五行與五髒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構成萬物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因此,有世間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之說。
金性清肅、收斂,肺在生理上以清肅下降為順;在病理上,肺失肅降就會使氣上逆、喘咳有聲;肺氣虛則氣低息微,也好像金失肅降、不能鳴響那樣,因此被形象地比喻為“金實不鳴,金破也不鳴”,故肺屬金。水具有滋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在生理上主藏精,主水液代謝;在病理上,腎精虛虧則水少不能滋潤,從而虛火妄動,故腎主水。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髒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髒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係軀體組織器官,形成心、肝、脾、肺、腎五大係統。五行之間存在著既相互滋生又相互製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所以五髒之間也相互滋生、相互製約,維持著機體正常運行。
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具有藏血功能,心主人之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具有主血脈、主神誌功能,脾主運化飲食水穀、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則血能養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髒相互滋生的關係與用五行相生理論是相統一的。
用五行相克說明五髒間的相互製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製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製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製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製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製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製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製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髒之間的相互製約關係與五行相克理論也是相成的。
中醫治未病有句名語,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根據五行相克理論,正常的“肝克脾(木克土)”是防止一方太過,維持機體平衡的重要環節,但肝木太過或脾土不及,這種平衡就會遭到破壞。肝木過於強盛,則克脾土太過,造成脾土的不足,因此肝髒有病,邪氣太重,就會克脾氣,並傳入脾,在治療肝病時要兼顧補脾土,防止脾髒受損。
6.1.2五味與五髒
酸、甜、苦、辣、鹹,這五種味道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覺需求,也和健康息息相關。《黃帝內經》中記載,食物的酸味與肝相應,有增強肝髒的功能;苦味與心相應,可增強心的功能;甘味與脾相應,可增強脾的功能;辛味與肺相應,可增強肺的功能;鹹味與腎相應,可增強腎的功能。
飲食宜講究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於健康;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如酸味太過容易造成肝氣太旺而克製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過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製肺氣(火克金);甘味太過很容易造成脾胃過旺而克製腎氣(土克水);辛味太過容易造成肺氣過盛而克製肝氣(金克木);鹹味過多很容易造成腎氣過盛而克製心氣(水克火)。了解了五味與五髒的關係就能輕鬆通過飲食調養五髒。
(1)酸味入肝
春季是肝氣升發的季節,多吃酸味的時令鮮果,可促進食欲,健脾開胃,增強肝髒功能。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常見的酸味水果有木瓜、酸棗、梅子、檸檬、菠蘿等,而且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橘子、橙子、檸檬、葡萄等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需要注意的是,春季不可過食酸味,否則抑製陽氣的生發;消化不良、大便溏稀、說話聲音低微等脾虛症狀的人,老吃酸會加重脾虛;患有胃潰瘍、胃酸過多、胃腸道痙攣的人,也不宜吃,否則可能加重症狀。
養生小妙招:青梅色青味酸,泡酒不僅味美,而且還有養肝作用,可以緩和酒對肝的傷害,嗜酒者不妨一用。
(2)苦味入心
夏天吃苦味的食物,不僅清心火還可以養心。現代科學研究證實,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堿、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人體需要的物質,具有抗菌消炎、解熱祛暑、提神除煩、健胃等功用。進入夏季後,當發生味覺減退、消化不良、食欲缺乏等消化功能障礙時,吃點苦味食物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進食欲,並逐漸恢複正常。另外,像咖啡、茶葉、啤酒等苦味食物,可讓人提神醒腦,產生舒適輕鬆的感覺。苦味食品中在蔬菜和野菜中有萵苣葉、萵筍、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卜葉等;在幹鮮果品中,有杏、荸薺、柚子、杏仁、黑棗、薄荷葉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肺髒疾病的人應忌食苦味。
養生小妙招:被稱為夏季“三大瓜”的絲瓜、葫蘆和瓠子,也是典型的苦味菜。這三種瓜性味苦甘,清涼微寒,瓜肉鮮嫩,做湯或炒肉均可,具有清熱化痰、和胃、通利腸道的功效。
(3)甘味入脾
吃甘甜食物可補養氣血、調和脾胃。在長夏,也就是每年陽曆的7~8月,適合吃點甘味的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說的甘甜食物主要指一些天然甜的食物,如山藥、南瓜、米飯、紅薯等,細細咀嚼,會有“回甜”。加糖的甜食可以吃,但是要控製量,過多食用會引起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誘發心血管疾病,還可造成身體缺鈣及維生素B1不足。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等。
需要注意的是,過食甜膩之食品,則會壅塞、泄氣鈣。養生小妙招:紅糖、白糖和冰糖的功效各不同,要根據體質吃。紅糖性溫,能健脾暖胃、祛風散寒,女人坐月子、痛經,喝點紅糖水就可以緩解。白糖是在紅糖的基礎上加工出來的,把熱性去掉,成了平性的。除了能健脾外還入肺經,有潤肺生津的功效。冰糖比白糖還多了滋陰的功效,秋季幹燥,就可以拿冰糖熬水喝。
(4)辛味養肺
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很多人認為辛就是辣,其實在中醫中,除了辣之外,腥、膻、味衝都算“辛”,如羊肉、大蔥、韭菜、辣椒、胡椒等。秋天,肺氣虛的人可多吃點辛味的食物,以增強肺氣。適量的辛味食品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並可促進血液循環、祛風散寒、舒筋活血。
要注意的是,食之過量會刺激胃黏膜,並可使肺氣過盛。故患有痔瘡、肛裂、消化道潰瘍、便秘以及神經衰弱的患者,以不食或少食為好。患有肝髒病的人應忌食辛味。
養生小妙招:秋天的特點是“燥”,當空氣中濕度下降,肺、皮膚、大腸等部位就會出現以“燥”為特征的疾病。所以秋天也應吃些“滋潤”的食物,如酸味的果蔬,包括山楂、檸檬、柚子、蘋果等。另外,蜂蜜、芝麻、杏仁、銀耳、菠菜、豆漿等也是不錯的選擇,有補脾胃、養肺防燥、潤腸通便的作用。
(5)鹹味滋腎
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水、鈉、鉀代謝的功效。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後,適當喝點淡鹽水,可防止氯化鈉的缺失。鹹味有泄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但這裏所說的鹹並不是指多吃鹽,而是多吃天然鹹的食物,如鹽、海帶、紫菜、海參、海蜇、牡蠣等屬於優質的鹹味食品。
要注意的是,成年人每天吃鹽6克左右即可滿足自身之需。如果過量吃鹽,不但起不到護腎的作用,反而會加重腎髒負擔,導致血壓升高。而且患有心髒病的人應忌食。
養生小妙招:黑桑葚5克,枸杞子5克,泡水代茶飲,可益腎延年。
6.1.3五色與五髒
顏色跟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食物的顏色能影響人的飲食觀,甚至對人體健康有各種不同的效果。中醫有五色與五行、五髒的養生相關之說,食物的顏色與人體的養生保健關係密切相關,綠色、黃色、紅色、黑色、白色食物所含營養素和作用各不相同。了解到五色與五髒的關係,就能通過平衡飲食調理內髒,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
(1)綠色食物養肝
綠色在五行中屬木,入肝。綠色食物給人以明媚、鮮嫩、味美的感覺,其中含有的大量的葉綠素、維生素及纖維素有利於肝髒的循環代謝和體內毒素的排出,還能消除疲勞、舒解肝鬱。綠色蔬菜裏豐富的葉酸成分,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重要的維生素之一,可有效地消除血液中過多的同型半胱氨酸,保護心髒健康,防止胎兒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綠色食物還是鈣的最佳來源,對於處在生長發育期或患有骨質疏鬆症的人,綠色蔬菜無疑是補鈣佳品。多吃綠色五穀、蔬菜或水果能夠養肝護肝,調節脾胃消化吸收、清理腸胃,如青菜、白菜、豆苗、卷心菜、韭菜和菠菜等含有益肝髒健康的葉綠素和多種維生素。綠色水果如青蘋果、獼猴桃具有養肝解毒的祛病養生功效,並能對抗抑鬱症。
養生小妙招:綠豆味甘、性涼,是清熱解毒,祛火的常備食品。常食能幫助排出體內毒素,促進機體正常代謝。綠豆可降低膽固醇,又有保肝和抗過敏作用,在綠豆湯中調入蜂蜜飲用,排毒功效更甚。
(2)紅色食物養心
紅色五行中屬火,入心。紅色食物富含天然鐵質,具有益氣補血和促進血液、淋巴液生成的作用;富含β-胡蘿卜素,可以增強細胞活力,具有抗炎作用,能預防感冒;富含番茄紅素、氨基酸、鐵、鋅、鈣等,具有極強的抗氧化性,能為人體提供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提高免疫力,抗自由基,預防衰老,增強心髒和氣血功能。相應的食物有:紅蘋果、紅辣椒、紅豆、紅薯、胡蘿卜、紅棗、西紅柿、山楂、香椿、草莓等,尤其是紅蘋果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的祛病作用強,可保護心腦血管健康,老年人可以多吃一些。
平素形體瘦弱、臉色不光潤、貧血、心悸、四肢冰冷、手足無力者,可多吃紅色食物,以補血、生血、補陽氣。
養生小妙招:紅豆補心,還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解毒抗癌、預防結石、健美減肥的作用。紅豆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對心源性病和腎性水腫均有一定作用。
(3)黃色食物養脾
黃色在五行中屬土,入脾胃。黃色食物富含維生素A,能保護胃、腸黏膜及視力;富含維生素D,促進鈣、磷吸收,壯骨強筋;富含維生素C和β-胡蘿卜素,能調節上皮細胞生長和分化,還可以健脾、預防胃病、防治夜盲症;富含維生素E,有效減少色斑、延緩衰老。黃色食物如黃玉米、黃豆、南瓜、胡蘿卜、金絲瓜等常食對脾胃大有裨益,並能調節胃腸消化功能。
養生小妙招:黃豆富含皂苷,能刺激分泌消化脂肪的膽酸,具有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黃豆的顏色與脾髒相對應,可健脾寬中、益氣補虛,經常食用還有助於延緩衰老,適用於麵色蒼白、萎黃、暗淡,身體羸弱之人。
(4)白色食物補肺
白色在五行中屬金,入肺。白色食物給人以質潔,鮮嫩的感覺,是蛋白質和鈣的豐富來源,有潤肺祛痰的作用,還能讓肌膚充滿彈性。大多數白色食物,如牛奶、大米和雞魚類等,蛋白質成分豐富,經常食用既能消除身體的疲勞,又可促進疾病的康複。此外,白色食物脂肪含量比紅色食物肉類低得多,更有利於高血壓、心髒病等患者食用,相應食物有山藥、白豆、冬瓜、梨、白蘿卜、銀耳、藕、百合、茭白、蓮藕、米麵、豆腐、花菜、竹筍、涼薯等。
養生小妙招:白豆補肺,白芸豆有皂苷、尿素酶和多種球蛋白等成分,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激活淋巴T細胞、促進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等功能,對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作、複發有很好養生效果。
(5)黑色食物補腎
黑色在五行中屬水,入腎。黑色食物包括顏色呈黑色、紫色或深褐色的各種天然動植物。腎是我們的先天之本,主藏納精,黑色食物對於補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抗衰老的效果是最為明顯的。含黑色素的食物,有助提高腎的新陳代謝和生殖係統功能,如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木耳、紫菜等可明顯減少動脈硬化、冠心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對流感、慢性肝炎、腎病、貧血、脫發等均有很好的療效。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和藥用價值。
養生小妙招:黑豆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特別是異黃酮、花青素都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促進腎髒排出毒素,具有明顯的補益腎髒、益陰活血、強筋健骨、安神明目等功效。
6.1.4五體與五髒
五體,指筋、脈、肌肉、皮膚、骨五種組織器官,也稱為“形體”。人體五髒精氣可通過氣血的運行而外養五體,分別為肝主筋、心主脈、脾主肉、肺主皮毛和腎主骨。
肝主全身筋的活動,支配全身肌肉關節的運動。筋靠肝血來營養,肝血充足,則筋骨活動靈活,筋強力壯;肝血不足,不能養筋,就可出現筋軟無力,筋痛、麻木、屈身困難、痙攣抽搐。中醫有“爪為筋之餘”,爪和肝也有密切聯係。肝血充足則爪甲堅韌明亮、紅潤光澤;肝血不足則爪甲軟而薄,枯而色淡,甚則變形脆裂。
心與脈相連,血液之所以能在血管內循環,全靠心氣的推動。心氣的強弱會直接影響血的運行。心血旺盛,血脈充盈,則麵色紅潤有光澤;心氣不足,循環不暢時,則麵色發白或瘀而青紫無光澤,皺紋早生。
脾主四肢、肌肉。脾氣充足,能正常的運化水穀精微,滋養全身,則食欲增強,肌肉豐滿健壯,四肢有力,口唇紅潤;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則食欲缺乏,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黃無華,甚則幹裂脫皮。
肺與皮膚肌表關係密切。肺氣充盛,則皮膚肌表固密,皮膚潤澤光滑,有彈性,毫毛濃密光澤身體抵抗力強,不易受外邪的侵襲;肺氣虛,則皮膚暗淡憔悴,毛孔疏鬆,易受外邪侵襲,可發生自汗、盜汗和風寒感冒。
腎主骨,腎精生骨髓,又與腦有關。腎精充足,則骨、髓、腦三者充實健壯,四肢經鬆有力,行動靈敏,精力充沛,頭發烏黑、潤澤,耳聰目明;腎精不足,常出現動作緩、骨骼脆弱無力,骨質疏鬆,少白頭、脫發、聽力減退以及小兒智力發育遲緩。另外,“齒為骨之餘”牙齒與骨有關,腎氣充足,則牙齒堅;腎氣虛衰,則牙齒易鬆動而脫落。
6.1.5五官與五髒
中醫認為,五官與五髒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係,有“鼻為肺之官、目為肝之官、口唇為脾之官、舌為心之官、耳為腎之官”之說。
(1)鼻為肺之官
鼻子是呼吸的通道和器官,“肺開竅於鼻”,隻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如當人得肺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喘息鼻張的症狀。鼻子看起來很紅,鼻孔出氣粗、熱,可能是肺熱所致,也可能是內火旺盛所致;鼻孔冒涼氣則肺寒;鼻子出血或異常幹燥,則可能是由於體內陰氣不足或陽氣過盛所致。
(2)目為肝之官
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覺器官,與肝髒密切關聯,“肝開竅於目”,肝有病就會表現在眼睛上,如雙目發黃,眼角發青,眼睛看不清東西、發幹等,與肝血不足有關;眼睛出現發紅發脹的情況,與體內肝火旺盛有關。
(3)口唇為脾之官
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故與脾胃相關,口唇是脾之官。嘴唇發烏,可能是脾胃虛寒;嘴唇顏色過紅,可能是脾胃有火;嘴唇蒼白,可能存在體內氣血不足、營養不良、貧血、脾胃功能低下等問題;嘴唇脫皮、口角潰爛,可能是脾胃過熱所致。因此脾胃運化好不好,觀看口唇就知道。
(4)舌為心之官
舌為心之官。舌尖顏色過深,可能是心髒有火;舌頭出現淤血、淤斑,可能是血循環不好;舌頭長瘡,可能是心火過旺,與飲食和心情都有關。有些心髒疾病還會導致舌頭不靈活、舌蜷縮等問題。口誤,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表現。
(5)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腎髒有病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症狀。反之,如果聽力敏銳,說明腎器官較好。
除了五官,眉間印堂、顴骨之下、鼻子兩旁、人中處的顏色變化也會預示著身體問題。印堂(兩眉之間)看起來蒼白無光,可能是肺虛所致;鼻子兩旁與小腸相關,如果此處顏色較黃,並且沒有光澤,可能是脾胃虛;顴骨下邊與腎相關,如果發黑,可能是腎有問題;人中位於鼻孔下側,與生殖器、膀胱相關,如發黑,可能是腎虛。
五官的關竅時刻保持通利,它們的功能才能正常地發揮出來。“肺和則鼻能知臭香”,意思就是如果肺氣充足,鼻子才可以聞到五味;“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意思是心氣和,舌頭的分辨能力才會特別強,舌頭才可以嚐出五味;“脾和則口能知五穀”,是說如果脾氣充足,人的口方能感受到五穀的味道,有食欲;“肝和則目能辨五色”,是說肝氣疏泄正常,人的眼睛才可以看清楚各種顏色;“腎和則耳能聞五音”,是說腎氣充足,人的耳朵就能聽見五音。
五官通利則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了解五官的病變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身體內的五髒的病變,所以我們要時刻留心五官的變化,才能留意到相關的五髒的情況,及時調整這些變化,養好五髒。
6.1.6五音與五髒
《黃帝內經》上說,“天有五音:角徵宮商羽;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人有五髒:肝心脾肺腎。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誌”。五音與五髒相應,是音樂進行疾病治療及身體保健的重要原理。
(1)木音(角聲)——通肝經、膽經
木音為以木所製作的樂器,如木魚、古蕭、竹笛等彈奏的音樂。木音為角,樂聲朝氣蓬勃、蒸蒸日上,聲波能量可以進入肝膽之經,疏肝利膽,養肝明目,平和血壓。
肝髒喜聽角調式樂曲。如果長期被一些煩惱的事情所困擾,肝髒就會使體內本該流動的氣處於停滯狀態,產生抑鬱、易怒、乳房脹痛、口苦、痛經、舌邊部潰瘍、眼部幹澀、膽小、容易受驚嚇等現象。夜間休息前多聽木音,聽有助於安魂入睡,消除失眠,對於受到驚嚇,盜汗,心中憂鬱,精神不安的人有很好的理療效果。
(2)火音(徵聲)——通心經、小腸經
火音為古琴、小提琴等彈奏的音樂。樂聲熱烈歡欣,可以入心經與小腸經,主理小腸和心髒的健康。
火是萬物的動力,代表心髒,有熱量,絲弦的聲音可撥動人的心弦。《黃帝內經》上說,“火音通心經,疏導小腸經,心主神明,絲音調理神誌,疏導血脈,平穩血壓,疏通小腸,祛除毒傷”。當今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睡眠不足以及缺少運動等不良因素不斷傷害著心髒,很容易引起心慌、胸悶、胸痛、煩躁、舌尖部潰瘍等症狀。在晚上9時到11時前讓心氣平和下來,泡上一杯紅茶,聆聽火音可以調節心、小腸,使人體處在沉穩和諧的狀態之中。
(3)土音(宮聲)——通脾經、胃經
土音為古塤、笙竽、葫蘆笙等彈奏的音樂,樂聲和平雄偉,莊重寬宏,猶如“土”般寬厚結實,入脾經與胃經,主理脾胃的健康。
土音是萬物化成生成的元音動力,推動著大自然的變遷和動、植物的生發蛻化。脾髒喜聽宮調式樂。曲暴飲暴食、思慮過度等都會使脾胃負擔過重而產生腹脹、便稀、口唇潰瘍、肥胖、麵黃、月經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宮下垂等不適。在餐後1小時內,配上一杯黃茶,多聽土音,對脾胃有極佳的理療養生功能。
(4)金音(商聲)——通肺經、大腸經
金音為金屬、石製品的古樂器發出的渾厚清脆之聲,如編鍾、磬、鑼、鈴聲、長號、三角鐵等。其樂聲清淨肅穆,氣勢磅礴高昂,起伏委婉,震蕩心肺,有金的特性,入肺經與大腸經,主理肺腸的健康。
與外界的頻繁接觸,使汙染的空氣和各種致病菌很容易襲擊肺髒,產生咽喉部潰瘍及疼痛、咳嗽、鼻塞、氣喘、感冒等症狀。在下午3時到7時體內肺氣較為旺盛時段,配上一杯白茶,聽金音旋律和曲調可強肺強魄,加大肺活量,吸納大量氧氣,驅逐惡疾與後患,增強體質。
(5)水音(羽聲)——通腎經、膀胱經
水音為水聲、鼓等樂聲,入腎經與膀胱經,主理腎髒與膀胱的健康。其旋律模擬地下泉水、溶洞水、小溪河水、天降雨水、江河、湖泊、海洋之聲以及軒轅鼓、宮廷鼓、手鼓、大小鼓、鈴鼓、架子鼓等鼓聲,其樂聲或如交響轟鳴,震蕩寰宇,天地能量迸發,或悠揚澄靜、柔和,如行雲流水,可以入腎經與膀胱經。
水為萬物之母,腎如同生命之根。腎氣蒸發,天地合,生命誕生。當身體內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夠能量時,通常會從腎中抽調。久而久之,腎的能量就會處於匱乏的狀態,從而產生麵色暗淡、尿頻、腰酸、性欲低、黎明時分腹瀉等現象。水聲代表生命之源,水聲的音樂能夠強壯腎髒功能,刺激腎上腺素分泌,疏導下腹,疾患並泄毒,從而平衡免疫係統,提高生命品質。人們敲鑼打鼓,樂聲喧天,綜合了音樂的能量。軒轅鼓、宮廷鼓、手鼓、大小鼓、鈴鼓、架子鼓等十幾種鼓聲交替震蕩,鼓聲振奮先天腎髒之氣,能量不斷延綿,可疏通腎經,促使泌尿係統與性功能發達。上午7時到11時是一天中氣溫持續走高的時段,在這個時段裏聽水,再配上一杯黑茶,能夠壯腎、旺肝,肝木和諧共鳴,水火濟濟相融,使人心誌通暢,歡樂體壯。
現代研究認為,音樂對大腦及腦幹的網狀結構有直接影響,能改善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的功能,從而協調各個器官係統的正常活動,使血流暢通,促進血液循環,又可使腸胃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此,音樂養生不失為現代養生的另一種好方法。
6.1.7五液與五髒
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物或排泄物稱之為人體的五液。五液由五髒所化生,即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
(1)汗為心之液
什麼是汗?《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中說,“陽加於陰謂之汗。”“陽”是指體內的陽氣;“陰”是指體內的陰液。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是說汗液為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汽化後,從汗孔排出的液體。汗液的分泌和排泄,還有賴於衛氣對腠理的開合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泄;腠理閉,則無汗。因為汗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血又為心所主,汗為血之液,氣化而為汗,所以中醫有“汗為心之液”之稱。由於汗與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聯係,所以它們在病理上也互相影響。就汗與血液的關係而言,汗出過多,可耗血傷津。反之,津虧血少,汗源不足。故臨床上出現血虛之候時,應慎用汗法。“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道理就在於此。就汗與心的關係而言,汗出過多,耗傷心的氣血,則見心悸怔忡等。由於汗出是陽氣蒸發津液的結果,故大汗淋漓也會傷及人的陽氣,導致大汗亡陽的危候。反之,當心的氣血不足時,也會引起病理性地出汗,如心氣虛,表衛不故而自汗;心陰虛,陽不斂陰而盜汗。
(2)涕為肺之液
涕是由鼻內分泌的黏液,有潤澤鼻竅的功能。鼻為肺之竅,五髒化液,肺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時,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感風寒,則鼻流清涕;肺感風熱,則鼻流濁涕;肺燥,則鼻幹涕少或無涕。
(3)涎為脾之液
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涎具有保護和清潔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涎分泌較多,還可濕潤和溶解食物,使之易於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4)淚為肝之液
肝開竅於目,淚從目出。淚有濡潤、保護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淚液的分泌,是濡潤而不外溢,但在異物侵入目中時,淚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潔眼目和排除異物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則可見淚液分泌異常。如肝的陰血不足,淚液分泌減少,常現兩目幹澀;如風火赤眼,肝經濕熱,可見目眵增多,迎風流淚等。此外,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淚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為腎之液
唾與涎同為口津,即唾液。較稠者為唾,較稀薄者為涎。脾之液為涎,而腎之液為唾,唾液除了具有濕潤與溶解食物,使之易於吞咽以及清潔和保護口腔的作用外,還有滋養腎精之功。因唾為腎精所化,多唾或久唾,易耗腎精,所以氣功加吞咽津唾可以養腎精。
五行、五髒、五味、五色、五體、五官、五音、五液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隻要了解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應用到日常的養生中,相信人人會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6.2肝髒養生
人體的七情適度,心情舒暢,食物順利的消化與排泄,氣血運行通暢不淤積以及女性月經的準時施泄,都離不開肝髒的作用。古人把肝比喻為“將軍”,用將軍的剛強躁急、好動不靜的性格來形容肝主升動、疏泄,喜條達惡抑鬱的特性。
6.2.1肝髒與人體健康
肝的主要功能為調暢氣機主疏泄,又主藏血,與人的情誌活動有關,並促進脾胃消化和氣、血、水的正常運行。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調暢氣機,促進全身氣血水液運行,促進脾胃消化,分泌膽汁和調暢情誌等作用。中醫認為人體各髒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要靠氣不斷的升降出入運動來完成,氣機就是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的升降出入正常,氣血水液運行通暢,膽汁分泌和脾胃消化正常,從而保證各髒腑器官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肝主疏泄功能與情誌活動的關係也最為密切。疏泄功能正常則情緒正常,心情舒暢;疏泄太過,則出現急躁易怒、心煩不寐、多夢、頭痛頭脹等肝氣上亢的症狀;疏泄不足,則出現胸脅脹悶疼痛、情緒低落、抑鬱、多疑善慮等肝氣鬱結的症狀。
“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攝血的作用,所謂“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髒”,就是說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全身血量的分布和防止出血的作用。肝血充足則各髒腑器官組織得以滋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肝血虛少,髒腑器官組織失養可出現兩目幹澀、視物昏花、肢體麻木、月經不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