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秉承先天(父母)遺傳和後天多種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麵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個體差異。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30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希臘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曾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體質學說,其認為人體有4種不同的體液,4種體液的比例決定了人的氣質,並依此把人分為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血質型,性情急躁、動作迅猛的膽汁質型,性情沉穩、動作遲緩的黏液質型,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憂鬱質型。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依據神經過程的強度、平衡性、靈活性,把人分為興奮型、靈活型、安定型、抑製型。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複,隻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中醫根據人的形體、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映、意誌強弱、性格靜燥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麵的差異,將體質分為9種:平和體質、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氣鬱體質、特稟體質。
8.1體質差異的形成
8.1.1地理環境因素
徐徊溪在《醫學源流論》中說,“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西北之人氣深而厚,……東南之人,氣浮而薄”。這說明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由於受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區人的體質。現代環境地質學研究也表明,在地質曆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地殼表麵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這種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控製著世界各地區人類的發育,形成了人類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8.1.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裏的發育營養狀況。按現代生物學的解釋,遺傳是由染色體傳給後代的,父母的強弱肥瘦以及性格的類型可以通過染色體而遺傳給後代,使後代亦可出現相應的強、弱、大、小、肥、瘦等不同的體型與性格,如小兒的五軟、五遲、雞胸等大多由於先天不足而影響發育,以致體質異於常人。人類遺傳學的研究還發現人的各種特點如體型、眼型、發型、膚色、眉毛式樣、血型、免疫性、對藥物的反應、代謝類型乃至智力、壽命等都由遺傳決定或與遺傳有關。總之,形體始於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所以父母的體質特征往往能對後代產生一定影響。
8.1.3性別因素
《靈樞·五音五味篇》提出“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論點,對婦女的體質特點作了概括說明。中醫認為男子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女子由於有經、帶、胎、產的特點,所以體質與男子不同。
8.1.4年齡因素
體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因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是隨著年齡而發生改變的。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便是這個道理。《靈樞·逆順肥瘦篇》中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清代吳鞠通提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言“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這些都總體概括了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筋骨未堅的生理特點,同時也說明了其發育階段中的體質特點。而青壯年則不同,《靈樞·營衛生會篇》中說,“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老年人又不一樣,《靈樞·營衛生會篇》上說,“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老年人之所以容易發病,這是由於體質因素決定的。
8.1.5精神因素
強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損傷人的機體結構,使健康體質的基礎發生動搖。《紅樓夢》中描寫的林黛玉由於長期處於悲悲戚戚的抑鬱傷感情緒中,從而形成了“多愁多病的身”,國外精神病專家維蘭特曾指出,“人精神遭受痛苦,就意味著身體健康遭到至少長達五年的損害”。這說明抑鬱的精神狀態不但對健康有害,還會促使某些疾病較早發生,衰老提前到來。此外,《淮南子·精神訓》也說,“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同樣說明了精神創傷可引起機體陰陽氣血失調體質改變。現代醫學證實了精神心理因素能影響機體的免疫狀態,臨床上常見一些患者自知患癌症後,其精神萎靡而加速了死亡。
8.1.6飲食營養因素
《素間·平人氣象論》上說,“人以水穀為本”,這說明體質不僅與先天享賦有關,而且依賴於後天水穀的滋養,水穀是人體不斷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但營養不當,也會引起人體發病或改變機體生理效能,繼而發生體質的變應,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差異體質的形成,還與社會因素、體育鍛煉因素、疾病因素有關,如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情誌、勞逸也各不相同,物質生活有優劣之分,從而導致了不同的體質特征。
8.2平和體質——科學調養,中庸養身
8.2.1平和體質特征
[形體特征]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麵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唇色紅潤,嗅覺通利,精力充沛,睡眠、食欲好,大小便正常,耐受寒熱。
[心理特征]性格隨和開朗。
[發病傾向]屬正常體質,平素患病較少。
[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8.2.2養生之道
[環境起居調攝]起居順應四時陰陽,勞逸結合。
[體育鍛煉]適度運動即可。年輕人可選擇一些強度大的運動比如跑步、打球,老年人則適當散步、打太極拳。
[精神調適]清淨立誌、開朗樂觀、心理平衡,謹防七情過極。
[飲食調理]食物宜多樣化,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之物。不偏食,不可過饑過飽、偏寒偏熱。
[藥物調養]不宜藥補。
8.3陽虛體質——火氣不旺,畏懼寒冷
8.3.1陽虛體質特征
[形體特征]多白胖,肌肉不健壯。
[常見表現]平時手腳發涼,腹部、腰部或膝部怕冷,衣服比別人穿得多,冬天耐受不了寒冷,夏天耐受不了空調冷氣;喜歡安靜和進食熱燙飲食,吃(喝)涼的東西總會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色清量多;精神不振,睡眠偏多。
[相關髒腑]脾胃虛寒;脾腎陽虛。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悶、內向。
[發病傾向]發病多為寒症,可見畏寒蜷臥、四肢發冷,或腹中隱隱作痛、喜溫喜按;或身麵水腫、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大便溏泄;或陽痿滑精、宮寒不孕;或胸背徹痛、咳喘、心慌心悸;或夜尿頻多、小便失禁。
[環境適應能力]喜暖怕涼,耐春夏不耐秋冬,易感濕邪。
8.3.2形成原因
先天;房事過勞;大病後;慢性病;常服清熱藥;過食生冷之品;老年人。
8.3.3養生之道
溫陽祛寒,溫補脾腎陽氣。五髒之中,腎為一身陽氣的根本,脾為陽氣生化之源,當著重補之。
8.3.4養生方法
[環境起居調攝]冬避寒就溫,春夏補陽氣,多日光浴。夏不露宿室外,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不直吹電扇,避免在樹蔭、水亭及過堂風大的過道久停,注重足下、背部及丹田部位的保暖。
[體育鍛煉]動則生陽,春夏秋冬,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每天進行1~2次體育鍛煉。宜舒緩柔和,防止出汗過多,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冬天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霧大雪及空氣汙染的環境中鍛煉。
[精神調適]《黃帝內經》中說,“肝氣虛則恐”,意思是肝髒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懼,又指出,“心氣虛則悲”,這是說心髒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現悲哀的情緒。中醫認為,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故陽氣不足者常表現出情緒不佳,易於悲哀。精神調養,要遠離憂悲、防止驚恐、調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飲食調理]宜食溫陽食品如牛肉、羊肉、狗肉、鹿肉、雞肉、核桃、韭菜、生薑等,少吃梨、西瓜等生冷食物,少飲綠茶。根據“春夏養陽”的法則,夏日三伏,每伏天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湯一次。平時可用當歸生薑羊肉湯、韭菜炒胡桃仁。
[藥物調養]可選補陽祛寒、溫養肝腎之品,如鹿茸、參茸、海狗腎、冬蟲夏草、巴戟天、仙茅、肉蓯蓉、補骨脂、桑寄生、杜仲等,成方可選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偏心陽虛者,桂枝甘草湯加肉桂常服,虛甚者可加人參;偏脾陽虛者可選擇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