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藥物和針、灸、按摩養生(1 / 3)

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藥物,稱為延年益壽藥物。運用這類藥物來達到延緩衰老、健身強身的目的,即是藥物養生。千百年來,曆代醫家不僅發現了許多益壽延年的保健藥物,而且也創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抗衰防老的方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做出了巨大貢獻。

針、灸和按摩養生是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論,運用不同的方法調整經絡氣血、刺激俞穴,借以調暢髒腑氣血運行,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強身保健、益壽延年的目的。針法是用不同的針具刺激人體的經絡俞穴,通過實施提、插、撚、轉、迎、隨、補、瀉等不同手法,以達到激發經氣、調整人體機能的目的;灸法則采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借助於藥物燒灼,熏熨等局部溫度溫熱的刺激,以達到溫通氣血的作用,對於寒邪引起的腹痛極為有效;按摩則是用手指、掌或輔助按摩器械對人體的經絡、俞穴、肢體、關節等處,施以按、點、揉、搓、推、拿、抓、打、壓等手法,以舒筋活血,和調表裏。

11.1藥物養生的機製

11.1.1固護先天、後天

人體健康長壽很重要的條件是先天稟賦強盛,後天營養充足。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都靠脾胃供給。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元陰元陽之所在,腎氣充盛,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強,衰老的速度也緩慢,正因如此,益壽方藥的健身防老作用,多立足於固護先天、後天,即以護脾、腎為重點,並輔以其他方法,如行氣、活血、清熱、利濕等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11.1.2著眼補虛、瀉實

用方藥延年益壽,主要在於運用藥物補偏救弊,調整機體陰陽氣血出現的偏差,協調髒腑功能,疏通經絡血脈。而機體的偏頗,不外虛實兩大類,應本著“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予以辨證施藥。虛者,多以氣血陰陽的不足為主要表現。在方藥養生中,以藥物進補進行調理,氣虛者補氣,血虛者養血,陰虛者滋陰,陽虛著壯陽,補其不足而使其充盛,則虛者不虛,身體可強健而延年;實者,多以氣血痰食的鬱結、壅滯為主要表現。在方藥養生方麵,以藥物宣通進行調理,氣鬱者理氣,血瘀者化淤,濕痰者化濕,熱盛者清熱,寒盛者驅寒,此為瀉實之法,以宣暢氣血、疏通經絡、化濕導滯、清熱、驅寒為手段,以達到行氣血、通經絡、協調髒腑的目的,從而使人體健康長壽。此外,必須指出,純虛者是較為少見的。這是因為正氣虛者往往兼有實邪,用藥自當補中有瀉,瀉中有補。

11.1.3意在調和陰陽

中醫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之所以長壽,全賴陰陽氣血平衡。運用方藥養生以求益壽延年,其基本點即在於調和陰陽,調整陰陽的偏盛偏衰,使其複歸於“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狀態。

11.2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

藥物養生的具體應用原則在補、瀉兩個方麵。用之得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但藥物畢竟是被動的,消極的,如果隻依靠藥物,而不靠自身鍛煉和攝養,則達不到養生的目的。藥物隻是一種輔助的養生措施,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1.2.1不盲目進補

用補益法進行調養,一般多用於老年人和體弱多病之人,無病體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補藥應有針對性,倘若以為補藥全然有益無害,貿然進補,很容易加劇機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失調,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故不可盲目進補。應在辨明虛實,確認屬虛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進補。清代醫家程國彭指出:“補之為義,大矣哉!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合、不知緩急、不分五髒、不明根本,不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講也”,這是需要明確的第一條原則。

11.2.2補勿過偏

進補的目的在於諧調陰陽,應當恰到好處,不可過偏。過偏則反而成害,導致陰陽新的失衡,使機體遭受又一次損傷。例如,雖屬氣虛,但一味大劑補氣而不顧及其他,補之太過,反而導致氣機壅滯,出現胸、腹脹滿,升降失調;雖為陰虛,但一味大劑養陰而不注意適度,補陰太過,反而遏傷陽氣,致使人體陰寒凝重,出現陰盛陽衰之候。所以,補宜適度,適可而止,補勿過偏,這是進補時應注意的又一原則。

11.2.3辨證進補

虛人當補,但進補時一定要分清髒腑、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辨證施補,這樣才能取得益壽延年之效,而不致出現偏頗。

此外,服用補藥,宜根據四季陰陽盛衰消長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方法。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健康。

11.2.4盛者宜瀉

雖然以補虛為主的藥物養生是年老體弱者益壽延年的輔助方法,但是隻談其虛而不論其實,難免有過偏。當今之人,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往往重補而輕瀉,嗜食膏粱厚味,從而脂醇充溢,形體肥胖,致使氣血痰食壅滯於內。因此,瀉實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個重要原則。《中藏經》所說的“其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即是這個意思。

11.2.5瀉不宜傷正

一般來說,體盛邪實者,得宣通瀉利才能使陰陽氣血得以平衡。但在養生調攝中,亦要注意攻瀉之法的恰當運用。不可因其體盛而過分攻瀉,攻瀉太過易導致人體正氣虛乏,不但起不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故藥物養生中的瀉實之法,以不傷其正為原則,力求達到汗出勿大泄,清熱勿過寒,瀉下勿峻猛。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確實有過盛壅滯之實者,方可考慮用攻瀉之法;②選藥必須貼切,安全有效;③藥量必須適當,恰如其分;④不可急於求成,強求速效。

11.2.6用藥緩圖

衰老是個複雜而緩慢的過程,任何益壽延年的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即能見效。藥物養生也不例外,不可能指望在短時期內依靠藥物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因此,用藥宜緩圖其功,要有一個漸變過程,不宜急於求成。若不明此理,則欲速不達,非但無益而且有害。這是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也是千百年來曆代養生家的經驗之談,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

11.3益壽延年中藥舉例

具有延年益壽作用的中藥有很多,一般均有補益作用,同時也能療疾,有病祛病,無病強身延年。可以配方,亦可以單味服用。按其功用分補氣、養血、滋陰、補陽四類,擇要予以介紹。

11.3.1補氣類

補氣類中藥的特點是增強人體的髒腑功能活動能力,特別對脾肺兩髒的生理功能有顯著的滋補作用,主要適用於脾氣虛弱或肺氣虛弱等證。中醫認為脾氣不足,身體就會出現精神疲倦,四肢無力,食欲缺乏,腹脹便溏(稀爛),甚至髒器下垂等症狀;肺氣不足,就會出現少氣懶言,動則氣喘,易出虛汗等症狀。有如上述症狀者可選用補氣藥進行滋補。

常用補氣類中藥有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靈芝、黃芪、白術、茯苓、山藥、扁豆、甘草、大棗、蜂蜜等。

現重點介紹以下幾種藥的養生保健功用。

(1)人參

味甘微苦,性溫。《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補五勝,安精神”“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本品可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對年老氣虛,久病虛脫者,尤為適宜。

人參一味煎湯,名獨參湯,具有益氣固脫之功效,年老體弱之人,長服此湯,可強身體,抗衰老。

人參切成飲片,每日噙化,可補益身體,防禦疾病,增強機體抵抗能力。

近代研究證實,人參可調節單核-巨噬細胞係統功能,其所含人參皂苷,確實具有抗衰老作用。

(2)黃芪

味甘,性微溫。本品可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補益五髒。久服可壯骨強身,治諸氣虛。清宮廷保健,多用黃芪補中氣,益榮血。單味黃芪480克,用水煎透,煉蜜成膏,以白開水衝服。

近代研究表明,黃芪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具有調整血壓及免疫功能,有性激素樣作用,可改善冠狀循環和心髒功能。同時證明,黃芪具有延長某些原代細胞和某些二倍體細胞株壽命的能力。這都是對黃芪具有抗衰老作用的很好說明。

(3)茯苓

味甘淡、性平。《神農本草經》謂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本品具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滲濕利水之功用。《普濟方》載有茯苓久服令人長生之法。曆代醫家均將其視為常用的延年益壽之品,因其藥性緩和,可益心脾、利水濕,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扶正,又可去邪。故為平補之佳品。

將白茯苓磨成細粉,取15克,與粳米煮粥,名為茯苓粥,李時珍謂,“茯苓粉粥清上實下”。常吃茯苓粥,對老年性水腫、肥胖症,以及預防癌腫,均有好處。

清代宮廷中,曾把茯苓製成茯苓餅,作為經常服用的滋補佳品,成為祛病延年的名點。近代研究證明,茯苓的有較成分90%以上為茯苓多糖,其不僅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常食還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且具有較強的抗癌作用,確實是延年益壽的佳品。

(4)山藥

味甘,性平,《神農本草經》謂其“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本品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之作用,因此,體弱多病的中老年人,經常服用山藥,好處頗多。

《薩謙齋經驗方》載有山藥粥,即用幹山藥片45~60克(或鮮山藥100~120克,洗淨切片),粳米60~90克同煮粥。此粥四季可食,早晚均可用,溫熱服食。常食此粥,可健脾益氣、止瀉痢,對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腎炎等病,均有益處。

近代研究證實,山藥營養豐富,內含澱粉酶,膽堿、黏液質、糖蛋白和自由氨基酸、脂肪、碳水合化物,維生素C等。山藥中所含的澱粉酶,可分解成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故有滋補效果。

(5)薏苡仁

味甘淡,性涼。《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謂其“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久服輕身益氣”。本品具有健脾、補肺、利尿之效用。

薏苡仁是一味可作雜糧食用的中藥,用薏苡仁煮飯和煮粥,曆代均有記載並沿用至今。將薏苡仁洗淨,與粳米同煮成粥,也可單味薏苡仁煮粥,具有健脾胃、利水濕、抗腫瘤之作用。中老年人經常服用,很有益處。

近代研究證實,薏苡仁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薏苡素、薏苡醇以及各種氨基酸。藥理試驗發現其對癌細胞有阻止生長和傷害作用。由於其藥性緩和,味甘淡而無毒,故成為大眾喜愛的保健佳品。

11.3.2養血類

補血類中藥的特點是,滋補陰血,促進心、肝、脾、腎諸髒的功能。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及“腎藏精”“精血同源”,所以心、肝、脾、腎諸髒均與血液的生成有關。血虛證者除表現出麵色、唇色、指甲等顏色變化外,還常有失眠健忘,多夢易驚等病症。宜用補血藥進行滋補。

常用補血類中藥包括當歸、熟地、何首烏、阿膠、龍眼肉、三七(熟)、紫河車等。

現重點介紹以下幾種中藥的養生保健功用。

(1)熟地

味甘、性微溫。《本草綱目》謂其“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髒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須發”。本品有補血滋陰之功。

《千金方》載有熟地膏,即將熟地300克,煎熬三次,分次過濾去滓,合並濾液,兌白蜜適量,熬煉成膏,裝瓶藏之。每服兩湯匙(約9~15克)日服1~2次,白開水送服。對血虛、腎精不足者,可起到養血滋陰,益腎填精的作用。

近代研究證實,本品有很好的強心、利尿、降血糖作用。

(2)何首烏

味苦甘澀,性溫。《開寶本草》謂其“益氣血,黑髭鬢,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本品具有補益精血,澀精止遺,補益肝腎的作用。明代醫家李中梓認為,“何首烏老年尤為要藥,久服令人延年”。

何首烏一般多為丸、散、煎劑所用。可水煎、酒浸,亦可熬膏,與其他藥與配伍合用居多。

近代研究證實,何首烏含有蒽醇類、卵磷脂、澱粉、粗脂肪等。而卵磷脂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特別是中樞神經係統的營養,起很大的作用。且其對心髒也可起到強心的作用。另外,據報道,何首烏能降低血脂,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由此可見,何首烏的益壽延年作用是通過強壯神經,增強心髒機能,降低血脂,緩解動脈硬化等作用,增強人體體質的。

(3)龍眼肉

味甘,性溫。《神農本草經》謂其“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本品具有補心脾,益氣血之功。

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其所著的《老老恒言》中,有龍眼肉粥。即龍眼肉15克,紅棗10克,粳米60克,一並煮粥。具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血之效用。每日早晚可服一、二碗,但“內有火者禁用”。

近代研究證實,龍眼肉的成分內含有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葡萄糖、蔗糖及酒石酸等,據臨床報道,對神經性心悸有一定療效。

(4)阿膠

味甘,性平,《神農本草經》謂其“久服輕身益氣。”本品具有補血滋陰,止血安胎,利小便,潤大腸之功效。為補血佳品。

本品單服,可用開水或熱黃酒烊化;或隔水燉化,每次3~6克。適用於血虛諸證。

近代研究證實,本品含有膠原、多種氨基酸、鈣、硫等成分。具有加速生成紅細胞和紅蛋白作用,促進血液凝固作用,故善於補血、止血。

(5)紫河車

味甘鹹,性微溫。《本草經疏》謂“人胞乃補陰陽兩虛之藥,有返本還元之功”。本品具有養血、補氣、益精等功效。

紫河車可單味服用,也可配方服用。單味服用,可燉食,亦可研末服。用新鮮胎盤一個,挑去血絡,漂洗幹淨後,燉熟食用或洗淨後,烘幹,研為細末,每次3~10克。溫水衝服。

近代研究證實,紫河車有激素樣作用,可促進乳腺和子宮的發育;由於胎盤γ球蛋白含抗體及幹擾素,故能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具有免疫和抗過敏作用,可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

11.3.3滋陰類

滋陰類中藥的特點是,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特別對肝、腎兩髒有較強滋陰作用。陰虛者主要是機體內的陰液不足,有虛火妄動、手足心熱、口燥咽幹、大便幹燥等症狀。可選用滋陰藥進行滋養。

常用滋陰藥有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葚、墨旱蓮、女貞子、龜板、鱉甲、黑芝麻等。

現重點介紹以下幾種滋陰藥的養生保健功用。

(1)枸杞子

味甘,性平。《神農本草經》謂其“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本草經疏》中說,“枸杞子,潤血滋補,兼能退熱,而專於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老人陰虛者十之七八,故取食家為益精明目之上品”。本品具有滋腎潤肺,平肝明目之功效。

《太平聖惠方》載有枸杞粥,用枸杞子30克,粳米60克,煮粥食用,對中老年因肝腎陰虛所致之頭暈目眩,腰膝疲軟,久視昏暗,及老年性糖尿病等,有一定效用。《本草綱目》雲,“枸杞子粥,補精血,益腎氣”,對血虛腎虧之老年人最為相宜。

近代研究證實,枸杞子含有甜菜堿、胡蘿卜素、維生素B1、核黃素、煙酸、抗壞血酸、鈣、磷、鐵等成分,具有抑製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防止脂肪肝,促進肝細胞新生的作用。

(2)玉竹

味甘、性平。《本草拾遺》謂其“主聰明,調氣血,令人強壯”。本品可養陰潤肺、除煩止渴,對老年陰虛之人尤為適宜。

《太平聖惠方》載有服萎蕤法:“二月九日,采萎蕤根切碎一石,以水二石煮之,從旦至夕,以手(挼)爛,布囊榨取汁熬稠,渣其曬,為末,同熬至可丸,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自湯下,日三服,導氣脈,強筋骨,治中風濕毒,去麵皺益顏色,久服延年”。

近代研究證明實,本品有降血糖作用及強心作用,對於輸尿病患者、心悸患者,有一定作用,本品補而不膩,凡津液不足之症,皆可應用;但胃部脹滿,濕痰盛者,應慎用或忌用。

(3)黃精

味甘,性平。《本經逢原》雲,“寬中益氣,使五髒調和,肌肉充盛,骨髓堅強,皆是補陰之功”。本品有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