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保養生命、益壽延年的一種醫事活動。養生學是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養生”並不等同於“預防醫學”,更不等同於“醫療”,而有其自身完整的獨特的學術理論體係和數千年的曆史積澱。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係列養生原則,如天人相應、順應自然,動靜結合、形神共養,飲食調養、謹慎起居,調和髒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醫養生是中華民族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智慧結晶和文化瑰寶。中國人曆來重視養生,重視養生學的研究和著述。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如《老子》《莊子》等,便記載有許多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構建了係統、完整的養生學術思想和理論體係,後世醫學家和養生學家在此基礎上對養生學有了更多的繼承和發展,湧現了更多的養生著作,如《養生延命錄》《遵生八箋》《壽養叢書》等,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養生方法,如氣功、煉丹、導引、食養等。在數千年的養生學發展中,最終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養生文化。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今人們的健康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對養生保健日益重視,對養生的需求日益強烈,更對中醫養生寄托了期盼。
近幾十年,我國各地開始深入探索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衰老與長壽的奧秘,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老年病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新進展。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使用現代科學方法對多種中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了研究,例如,對氣功、太極拳的作用機製進行多方麵的研究,對抗衰老藥物和飲食等方麵的研究也正在積極進行中。也有學者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對體質養生、季節養生、環境養生、飲食養生、年齡養生、針灸、按摩養生等進行專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實踐證明,對養生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進一步促進了養生保健實踐活動。
全國相繼成立各種養生保健學術組織和科研機構,對養生學的深入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複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分會延緩衰老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養生康複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等學術組織每年都會舉辦有關中醫養生學方麵的學術研討會,對活躍中醫養生學術氛圍,促進養生保健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科研機構方麵,從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開始,我國先後成立了老年研究室,老年病防治研究所(室)及多個老年保健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廣泛開展老年病防治的科研活動。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各地普遍建立了中醫養生研究院所及養生保健健康中心,全麵研究養生保健的理論和方法,有效地指導人們的健康保健活動。與之相適應的旅遊、溫泉養生等休閑保健和康複療養產業事業迅速發展,促使中國傳統養生康複的理論和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中醫養生保健專業人才培養體係基本形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紛紛設置了中醫養生康複類專業,開設中醫養生學、營養學、中醫美容學、推拿按摩等選修課程如,甚至不少非醫藥專業的院校也開設了養生保健相關課程。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從職業工種角度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如營養師、保健按摩師、養生指導師、生活美容師等,增加養生保健專業技能從業人員,提高健康服務行業的專業水平。同時,社會上開展了多種養生康複和營養保健等健康教育培訓班,普及推廣太極拳、太極劍、導引保健功等傳統養生保健體育運動項目。
養生保健社會化逐步擴大。在當前多元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從全球的經濟發展趨勢看,未來15年內,發達國家將相繼進入“休閑時代”,養生休閑產業將會在2015年前後主導世界勞務市場,並將會占有世界GDP近50%的份額。根據這一走勢,21世紀將是富裕起來的中國養生休閑產業發展、繁榮和成熟的世紀。目前在我國,中醫養生在行業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全國各地的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等相繼成立了養生教研室;許多地方政府將養生產業與地產、旅遊、休閑、度假等產業相結合,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各種新聞媒體都廣泛宣傳養生保健知識,普及健康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和全社會的健康水平。此外,中國傳統的養生文化目前也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外交的一個品牌形象,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