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20歲後世界不允許你再糊塗——社會新人必須看透的生存法則(1)(2 / 3)

諸多“築牆行為”的產生,就是人們企求在自己心中創立一個理想中的世界,而不願生活在真實的世界裏。最現實的例子,就如退休的老人總是設法把自己弄得“很忙”,連一刻閑暇的時間都沒有,即或有刻空閑,也會打電話找朋友聊天,有時甚至一聊就是幾小時。

活在當下沒有憂慮、沒有壓力,也沒有沉重的內心感受能使人們能做許多自己喜愛的事,甚至比他人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做成功許多常人做不成的事。

追悔過去和擔憂未來,每天若都處於憂慮中,身體就像一根繩子,拉來拉去,遲早總會拉斷。名醫卡爾接觸到很多因煩惱和憂慮而生病的人。這類人因為過於煩惱過去和憂慮未來,長期悶悶不樂,毀壞了健康。為了有效地醫治好這類人的疾病,他給病人開出了一個簡單卻有效的方子:“每一個刹那都是唯一”。意思是說:我們活在今天,就隻要做好今天的事,做好了就行了,無須追悔之前的事情或擔憂明天後天的事;我們活在此刻,就要好好珍惜此刻的光陰,每一個刹那都是唯一,都是一去不複返的。

卡爾醫生說:“無限珍惜今天,還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去擔心呢?每天隻要活到就寢的時間就夠了,往往是那些不知抗拒者,那些煩惱自己的人英年早逝。”

聰明的人一次隻咀嚼生命的一小片段,因為這樣才不會被噎到。當我們把日子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時,更懂得珍惜每一天的價值與意義,所有的事會變得容易很多。這並非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怠世,而是強調更多關注眼下的時光和日子。如果我們隻活在每一個片刻,就沒有時間後悔,也沒有時間擔憂,而隻專注於眼前。

《飄》的女主角郝思嘉,在煩惱來臨的困苦時刻總是對自己說,“現在我不要想這些,等明天再說,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昨天已過,明天尚未到來,想那麼多幹嗎,過好此刻才最真實,否則,此刻即將消失的時光,要上哪裏去找?

活在當下,不是追悔過去,而是要認真把握現在。

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鍾都是特殊的時刻,每一個刹那都是唯一。因為,過去了就無法再回頭。所有的事物都有時間的特性,過去了就永遠不會回來。就如你的昨天,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以後我們也無法再回到昨天,更無法回去彌補什麼;就像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樣小,如果在他童年時不愉快地玩耍,不牢牢打好學習的基礎,他是無法回去重新來一回的;就像今天的太陽即將落下去,如果我們錯過了今天的太陽,就再也找不回原來的了。

當你看著太陽一寸一寸地沉到地平線以下,就知道這一天是真的過完了,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當你懂得不再為過去的事情而沉溺,而是好好學習和生活時,你就會更好地把握住現在的每一個瞬間。

人生,當下最是真,緣去即成幻。所以,眼前的每一刻,都要認真地活;每一件事,都要認真地做;每一個人,都要認真地對待。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遺恨。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最珍貴、最需要珍惜的即是當下——生命的意義就是由這每一個唯一的刹那構成。

活在當下,並不需要擔心如果……會怎麼樣。活在當下,也不是憑空想像。

當人們根據“現在”的種種指標來評估未來,他采取的態度就是實際的,他的頭腦就是清楚的。就算評估不及或過頭,那可以歸於知識不夠或信息量過少。

但是,人們往往也會不根據自身的條件及目前環境實際的情形去預測未來,而是在做一種純粹由心所生的空想,想像自己“如果是那個樣子”該多好,“如果不是那個樣子”就糟了!這就容易產生無來由的“執著”,憂悲苦惱也會由此而生。

人們甚至會擔心一些沒有到來的事,“如果我老了、病了怎麼辦”;或掛念還沒完成的工作,而當下卻又無法去做的這類事情;或常常在夏天就去做春節回家我要買些什麼禮物之類的空想計劃……

如果是這樣地對待當下,我們實在是把現在最美好的時光給耽誤了。如果老是想著自己會成為什麼,會變得怎麼樣,那就不是“活在當下”,而是把自己憑空想像在一個不可知的、夢一般的世界裏。這個夢的世界有時雖然美麗,但它一吹就散,一碰就破。人如果老是待在一個夢裏,不僅會精神恍惚、神不守舍,而且會緊張、神經質,容易疲勞、健忘。

不切實際的幻想者,能“說故事”但頭腦不清。不少文學及藝術傾向性格的人往往有這樣的性格特色,他們常常無來由地憂愁、沮喪,心情如天空的浮雲一般,時晴時陰,不可捉摸,“執著”較嚴重者甚至可能會自殺。

在這類人之中,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自己有傑出的天賦,卻無法擺脫心中那一股莫名其妙的哀愁。有人甚至自嘲地認為那是藝術家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

其實問題非常簡單——這類人沒有“活在當下”。他們生活在另一個自我創立的世界裏,無論哪個世界有多美、多好,過上這種生活的人麵對現實時,肯定是痛苦的。

活在當下,是需要從現在、此刻就開始計劃並實現勾勒好的人生。

不少人常常對自己說:明天我就開始運動,保持一個好的身材和身體;下周我要找個時間出去散散心,擺脫現在的困頓狀態;退休後,我要開始學習畫畫和舞蹈,……這類人總把希望放在明天,對未來有若幹計劃,而不是今天就開始。

然而我們的生命是何等脆弱!早上醒來時,原本預期過的一個或者是快樂充實也或者是平靜安寧的日子,可能被沒想到的意外事件而改變,如交通事故、地震災害、腦溢血、心髒病,等等。刹那間顛覆了生命的巨輪,使我們突然闖進一片黑暗之中,再也看不到未來。

活在當下是一個人生命力的自然展現。當一個人從自己種種“心之世界”中走出來時,不憂不懼地麵對現實,由此觀察真正的自我及思考人生時,他就會變得具有“能力”而能受益於這個世界的人。

每一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不是過去的延續,也不是一個接著一個線性的未來。時間是由無數個“當下”串聯在一起的,每一瞬間、每一個當下都將是永恒。所以,當我們吃的時候,要全然地吃,不管在吃什麼;當我們玩樂的時候,要全然地玩樂,不管在玩什麼;當我們愛上對方的時候,要全然地去愛;當我們在工作時,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不計較過去,不算計未來,全然地投入。

應得法則:人應得到的一切都會得到

“想”成功者,其目標要麼遊移不定,要麼好高騖遠,不著邊際,因而很難整合現有資源,很難有計劃,找到切實的方法也不容易;要麼心中盡力地想,手上卻遲遲不動;要麼行動不堅決、不徹底、不持久,一旦遭遇挫折,立即為自己找個“本來就是想想而已”的借口,下台了事。

人應得到的一切都會得到,而不是人想得到的那一切。不屬於你的,你勞心費神,手伸到棺材裏也撈不到。擁有千金者價值千金,應餓死者必定餓死。

究竟是“想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

“想”與“要”僅一字之差,但結果卻有天壤之別。一個付諸努力,得到了應得的成功;一個渴望成功,卻得不到想得到的成功。

“想”,是盲目的和非現實的,也是隨意的和想當然的。它最多隻是一種向往或抱有一種僥幸心理。“想”成功者,其目標要麼遊移不定,要麼好高騖遠,不著邊際,因而很難整合現有資源,很難有計劃,找到切實的方法也不容易;要麼心中盡力地想,手上卻遲遲不動;要麼行動不堅決、不徹底、不持久,一旦遭遇挫折,立即為自己找個“本來就是想想而已”的借口,下台了事。

“要”則全然不同,它是有目的和現實的,因而是明確的,是付諸努力之後得到應得的成功。這就需要不斷改變自己,檢討自己,創造條件,適應環境。

你覺得我們常說的“心想事成”隻是一個美好祝願嗎?其實,“心想”兩字有更多的現實意義。例如,你想像自己會擁有一份好工作,如果你非常強烈地向往這個願望,就會促使你更加發奮更加努力,慢慢地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能力變強了很多,而麵前早已擺著很多好的工作機會等你挑選。這就是“心想”引發“事成”的道理。所以,如果你強烈地需要什麼東西,就必須聚焦注意力去努力“心想”它,因為隻有你內心懷有強烈的期待,這個美好願景才有可能真的實現。

假如一家人駕車去旅行,車需要在夜間行駛,車燈隻能照亮前麵的30~60米,但你可以從河南一直開北京(行駛在夜間),因為你隻需要看到前麵的60米。生活就是這樣在我們前麵展開。隻要我們相信,下一個60米還會展現在我們麵前,然後又一個60米接著展現……你的生活會一直這樣展現下去,最終會將你帶到你的目的地,不管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隻因為你時刻想著每個眼前的60米,堅持不懈,所以一個個60米把你引向了最終的目的地。

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然後再邁出第二步……你不需看到整個樓梯;隻要踏出第一步,將注意力集中到你想要的東西上,自然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吸引力法則最終將會把你帶到你心中想到的地方。

牛頓第一定律說,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即慣性。其實,這不應該隻是自然界特有的規律,人類社會也具有同樣的特性,具有安於現狀的傾向,即惰性。要重新喚醒成功的欲望,從潛意識上升到顯意識,就得下“一定要成功”的決心。“一定要”不會憑空而起,下定決心也不會無緣無故。

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為爭取民族的自由、平等,與種族主義堅決鬥爭。坐牢27年,一刻沒有停止過鬥爭。最後他成功了,成了南非曆史上第一個黑人總統,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曾經說過,之所以為民族自由和平等挺身而出,“並不是受到神諭或一時的靈感和心血來潮,而是因一千次眼淚、一千次屈辱、一千次絕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