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終日唉聲歎氣,鬱鬱寡歡。神看他可憐,便決定幫幫他。
神問:“你有什麼心事?說出來或許我能幫你。這樣,你就會開心點。”
不快樂的人悲傷地說道:“聽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罕見的寶石,我一直都很想要,但始終沒有得到,所以我不快樂。”
神聽後,笑道:“不就是兩塊石頭嘛,我給你就是了。”於是,神把這兩種罕見的石頭給了他,希望他能夠從此快樂起來。
一個月後,神又遇見了這個人,可他看上去比過去更憂鬱了。神問:“你想要的東西我已經給你了,你怎麼還不快樂?”
“唉,有了這兩塊石頭之後,我每天擔心它們會被人偷走,或者丟失。”不快樂的人說道。
神無奈地說:“得不到的時候害怕不能得到,得到之後又擔心失去。這樣患得患失的人,誰也沒辦法讓他快樂。”
寓言中的那個患得患失的人,永遠都不會快樂,因為沒有得到的時候他每天無限憧憬,得到了卻又每天擔憂害怕,不懂得享受追求和擁有的喜悅。很多女人也和他一樣,患得患失,整天為得失所憂,為得失所累,心裏被得失紛擾得沒有一絲安寧。她們整天心情忐忑、惴惴不安,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輕鬆與愉快。她們也會暗自問自己:為什麼我活得這麼辛苦?
女人總是渴望得到,金錢、事業、愛情、美貌、幸福……她們統統都想得到,也總認為得到是應該的,失去就是不對。所以,每每麵對失去,女人就不免會覺得委屈。失去得越多,委屈就越大,就好像她是為得而生,為得而存在的。實際上,得與失之間隻有一線之隔,有得時必有失處,有失時必有得處,就像佛經所言:失就是得,得就是失。
哲人說:事物的本身並不能影響他人,人們隻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有時候,麵對“得”,我們無須竊喜,因為在得的同時你一定付出了很多;麵對“失”,或許我們無力改變什麼,但是換個角度想一想,失去的同時我們一定也得到了其他的東西,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改變了內心對待事物的態度。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山村裏住著一位老人,因為水井離家有段距離,所以他每天早上都要往返去挑水。一次,有個年輕人看到老人的桶在滴滴答答地漏水,於是提醒他說:“您那麼辛苦挑了一擔水,可是水桶是漏的,等您走到家,水都快漏沒了,為什麼不換個桶呢?”老人聽後,坦然一笑,說道:“沒關係,你回頭看看,我桶裏漏的水不是都澆了這一路的花草嗎?它們長得多好啊!”年輕人細想:這不就是對待“得”與“失”的最高境界嗎?
的確如此。人們平時總是習慣得到,不習慣失去。總是對自己還擁有的視而不見,隻把目光放在那些已經失去的事物上。然後,就一味地後悔,不停地埋怨,給生活中留下不少傷感、痛苦與怨恨。女人若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快樂和幸福,就該正確地對待得失,坦然地麵對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