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十八畫(1 / 2)

【蠹子醫】醫話著作。4卷。清龍之章(繪堂)撰於光緒八年(1882年、此書原為作者教諸孫學醫之教材,彙集其從醫心得及曆驗之方編為歌訣。內容包括診脈辨證,用藥法則,臨床各科證候。作者重視脈診,書中有關診脈識症之經驗頗多。龍氏主張治病以調氣為先,治痢以平肝為主,小兒風火以平肝為先等學術見解,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書稿撰成後,傳抄者眾,其孫龍鎮川等恐傳抄失真誤人,故於1911年付梓。後收入《珍本醫書集成》雜著類。

【覆載萬安方】方書。62卷。日本梶原性全撰輯,成書於(日)延享二年(1745年)。作者據《傷寒論》、《千金方》、《太平聖惠方》、《本事方》、《是齋百一選方》、《幼幼新書》等200餘部方書,分類彙集漢魏唐宋曆代經驗醫方及自試效方數千首。全書共分中風、傷寒、中暑、諸瘧、霍亂、心痛、膈氣、虛勞、痰飲、水腫等36門。每門又詳分子目,如中風析為五髒中風、通藥諸方、中風發熱、熱毒風、急風、卒中風、風癔、口噤、風齧等50餘類。全書計分600餘類,按類集方。每門先述病源,每類皆有論說,次以諸方證治。錄方宏富,選擇精審,剖理詳析,頗切實用。現存日本天保三年(1832年)抄本(缺卷8下及卷18)。1987年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據以影印。

【嘉齋彙選簡要良方】方書。1卷。清徐寶謙(亞陶)輯。刊於光緒四年(1878年)。據古今醫書彙選簡要驗方,分為中風、癰風、眩暈、虛勞、肚血、咳嗽等300餘門、類,方藥多簡便易求。現存初刻本。

【藤氏醫談】醫話著作。2卷。日本近藤明(隆昌)撰於享和二年(1802年)。上卷述溫病、疫病等凡10論,下卷述雜說、傷寒等凡6論。在辨溫病、時疫方麵頗有見地。書中論證疫乃厲氣為病,對疫、溫、傷寒3種病證之異予以鑒別,並辨正吳又可對於“冬傷寒、春病溫,亦即疫病”說之誤。各論間有若於附方。現有日本1802年浪華書鋪刻本,及其他多種刻本,後收入《皇漢醫學叢書》。

【蘧齋醫學存稿兩種】中醫叢書。清黃嚳村(蘧齋)撰。收有黃氏《景嶽發揮訂誤》、《治疾日記》。現存光緒十七年(1891年)黃氏手稿本。

【攢花易簡良方】方書。4卷。清陳傑、徐文弼輯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分急救、救各種毒、雜症、女科、小兒、怪異諸症、內症、外症、雜治等門,共列900餘證,每症輯錄驗方一至數方。現存清同治、光緒年間抄本。

【瞻山醫案】醫案著作。4卷。清任賢鬥(師韓)撰於乾隆元年(1736年),此書正文前有“按時察病總訣”,敘認證法則,十二時辰,六氣,八卦與陰陽消長進退之關係。4卷醫案以時症、雜病為主,其分62門類,每類各數例或十數例。每類前先簡述辨證施治要點,後列案例。任氏熟諳景嶽,而不為景嶽所拘。注重尋求病本,機變百出。如治聲痦類,解黃藤毒類等經驗,為他書罕載。卷後附方藥176首。現存1924年瀏陽唐又胎室木活字本。

【稱塘醫話】醫話醫論著作。1卷。清張魯峰(景濤)撰。約成書於同治年間。以論述內科雜病證治心得為主。作者主張治肝病應從脾肺心腎四經著手。力辟“肝係五髒之賊,宜瀉不宜補”之說。又結合個人臨證所得,介紹諸病方藥運用經驗。於前賢良方,亦多闡析其理。書末附有作者《醫談錄》2卷,名曰補編。現存《中國醫學大成》本。

【籀籜醫話】醫話著作。1卷。張壽頤(山雷)撰。此書係張氏參照王孟英、陸九芝之驗案,結合個人臨證體會,隨筆記錄而成。書中輯取自《內紛》、《傷寒論》以降的曆代醫家有關臨證著述,援古論今,辨源析流,就證論病。持論平正可取。1932年由浙江蘭谿中醫學校出版排印本。

【纂類本草】本草著作。不著撰人,或疑即南宋陳言(無擇)撰。約成書於乾道(1165—1173年)中。此書取鎮祐本草》常用藥物,削冗舉要,一反北宋主要本草層層加注的傳統本草編書形式,不再區分經文與注文。各藥以名(藥名)、體(出處形色)、性(性味八用(用法)四字歸類有關內容,分項解說,提綱挈領。此後本草多采用分項說藥形式,然此書實首創此例。藥品編排,一依《嘉祐本草》。又於卷首分專題介紹藥物名實異同、性味、炮炙、劑量等。此種按專題討論藥學內容之形式,在本草書中亦屬首創。南宋陳衍《寶慶本草折衷》多仿此書之編寫體例,且稱讚此書“約而易守,炳而易見,真得論述之法”。原書佚,部分佚文存於《寶慶本草折衷》中。

【纂言方考評議】方書。5卷,附錄1卷。日本友鬆子撰於延寶七年(1679年)。此書為《纂言方考》之評述本。《纂言方考》,日本宜春庵玄醫撰,野村玄敬正輯,成書於寬文八年(1668年),選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四物湯等34首名方,會纂諸家論述,釋訓病名、方義並標注出處,間附按語。書中並就古今醫家及宜春庵玄醫之論,評其得失,糾其謬誤,多中肯綮。又因《方考》工用文言,乃旁加訓解。現存延寶七年(1679年)、享保十七年(1732年)日本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