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修醫學入門】綜合性醫書。4卷。清係屯子撰。成書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為中醫臨證門徑書。其中卷1載各經穴法、髒腑論、脈論、五髒六腑病根歌等內容。卷2列述諸症論、五髒六腑發病論、傷寒雜病源流論等。卷3為藥性賦,共載藥400餘味,並簡述藥物的臨證應用。卷4論病,分述了小兒、男、婦各病證治。現存清刻本。
【纂圖方論脈訣集成】脈學著作。4卷。簡稱《纂圖脈訣》。舊題高陽生編輯,撰年不詳。該書為元以前《脈訣》主要注家的集成之作,然無輯者見解。此書將《脈訣》正文分成378小節,下出諸家注釋,並逐一注明出處。主要引有“通真子”(劉元賓《通真子補注王叔和脈訣》)、“希範”(李騙《脈訣集解》)、“潔古”、“雲岐子”(張元素、張璧《潔古老人注王叔和脈訣》)四家三部脈書,保留了元以前有關《脈訣》注解的主要內容。此外,還引用了《素問》、《靈樞》、《難經》及諸家注解、《病源》、《甲乙經》、《脈法》、《銅人經》、《脈經》、《中藏經》、《三因方》、《脈賦》、《玉函經》、朱肱《活人書》、餘居士《八正方》等內容,對校勘古籍很有益處。其中李騮《脈訣集解》及其引錄的池大明《注解脈訣》等,今已亡佚,賴此書以存全說,因此文獻價值很高。今有元至正九年(1349年)刊本及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朝鮮許浚校正本。
【彝藥誌】民族藥著作。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衛生局藥品檢驗所編。全書記載彝族常用藥物103種。以彝藥名為正名,次列漢藥名及其別名。書中附有彝醫用藥經驗、典型病例等內容。該書為我國第一部彝藥專著。198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彝族醫藥】民族醫著作。阿子阿越編著。全書分3篇,上篇著重論述彝醫藥發展過程;中篇為彝醫基礎理論,主要介紹彝醫對天地、陰陽五行、八卦、人體生理病理、病因、病症的認識以及診斷和治療方法;下篇為臨床各科,包括內、外、婦、兒、眼各科及獸醫等。載病症200種,方劑1000餘首。1993年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彝醫動物藥】彝族藥學著作。賀廷超、李耕冬合著。全書載藥224種,按彝醫傳統用藥習慣分為肉、魚蛇、蟲、膽、骨、油、血、心肝肺腸、腎鞭胎卵、分泌物、皮毛、排泄物等12類。藥名用漢彝2種文字對照。對每種動物藥記載了藥用部位、采集、製作、加工、貯藏及其鑒別;並介紹了每種藥的漢醫或其他民族醫的用藥情況、主治、性味、功效等的異同點,以及現代研究的概況,另有部分動物藥附圖。書末列藥物拉丁學名索引。
【彝醫植物藥】民族藥著作。李耕冬、賀廷超編著。全書收載彝醫傳統使用植物藥106種。每味藥下設彝族藥名、原植物名、彝醫用藥經驗和按語4部分。重點突出彝醫用藥特色。1990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舞族醫藥史】民族醫學史著作。李耕冬、賀廷超著。全書分4篇,例舉了舞族從原始時期至近現代醫學發展的大量史實,追根溯源,旁征博引。作者力圖運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充分再現了彝族傳統醫藥走過的崎嶇而漫長的道路。1990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彝族醫藥珍本集】彝醫著作。由方文才等編集,內包括《明代彝醫書》、《醫病好藥書》及《醫病書》3種,均為彝醫簡易方,治療臨床各科疾病。
【鱅上證俗方】即《贛州正俗方》。
【耱州正俗方】方書。又名《贛上證俗方》,簡稱《正俗方》。2卷。宋劉彝(執中)撰。《宋史·藝文誌》著錄。作者以當時贛州習俗崇尚巫祝鬼神,不信醫藥,乃集此方,斥令巫祝以醫易業而正其俗,故名。已佚。
【癩症秘書】即《解圍元藪》。
【癬病治療和煉丹】皮膚科著作。徐世林著。係據《徐氏祖傳秘方集》中有關癬病的記述,結合個人臨床經驗編成。全書分兩部分,重點介紹各種癬病的症狀和治療,詳述外用丹藥治療皮膚病臨床經驗;其次載述37種丹藥之配製和提煉。195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鬻嬰提要說】兒科著作(《述古齋醫書三種》之一)。清張振鍪(筱衫)撰。刊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作者擅長按摩治法。此書以輯編按摩要術為主,兼采先賢育嬰之論。在學術理論方麵重視《素問》“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闡述兒科諸病證治內容較為簡要。書末附有“《鬻嬰提要說》音釋”。此書現存《述古齋醫書三種》本及光緒年間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