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忍讓——低調做人的晉升術(一)(1 / 3)

和為貴,忍為高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一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覺得很驚訝,心想:你算老幾呀?敢讓我幫你撿鞋子?張良甚至想用拳頭揍對方。但見他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便克製住自己的怒氣,到橋下幫他撿回了鞋子。

誰知這位老人不僅不道謝,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心底大怒:嘿,這糟老頭子,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讓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過分!

張良正想脫口大罵,但又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撿起來了,幹脆好人做到底。於是默不做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最終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張良。

張良得到這本奇書,日夜誦讀研究,後來終於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

張良克製自己的不快,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但這並不是軟弱的表現。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卻處處禮讓,這既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也體現了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誌,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蘇軾在《留候論》中對於“忍”亦有精辟的見解,他認為,有遠大誌向的人,不會為一點小事去與人爭鬥,這樣做不僅無助於事業,而且可能會傷害到自己。對於無故降臨到自己頭—上的災難與屈辱,我們應該采取的態度是不驚、不怒。

同時他還認為,漢高祖劉邦之所以戰勝項羽取得天下,而項羽卻自刎烏江,其根本就在於能忍與不能忍之間。項羽不能忍,所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而劉邦能夠忍,他知道羽翼不豐滿不可以高飛,所以耐心地積蓄力量與項羽周旋,等待破敵的最佳時機,最後大

獲全勝。

“小不忍,致大災”,“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古往今來,人世間多少憾事、多少不幸、多少悲劇、多少恐怖,皆因人與人之間爭強鬥勝,不能相互容忍而發生。

在這個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因個性偏激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因不能夠禮讓而毀了自己的前程,因一時的感情衝動而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應該有勇氣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不幸和災難,並在此基礎上求生存和發展,盡可能把這些不幸和災難對我們造成的

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果我們不負責任地感情用事,企圖以更大的代價來補償已經付出的代價,以更大的損失去彌補已遭受的損失,那不是太和自己過不去了嗎?

每個人都應該保持理智、冷靜、持重,遇事要三思而後言,三思而後行。合理的、適當的、理智的讓步,必將有助於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決。我們必須集中自己的智力,去進行有益的思考;集中自己的體力,去進行有益的工作。不要總是企圖論證自己優秀,別人拙劣;自己正確,別人錯誤。不要時時、事事、處處,總是唯我獨尊;不要時時、事事、處處,總是固執己見。在非原則的問題和無關大局的事情上,善於溝通和理解,善於體諒和包涵,善於妥協和讓步,既有助於保持心境的安寧與平靜,也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有理由認為,人們如果變得冷靜了、明智了、寬容了,世間就不會發生太多的悲劇、恐怖。

“和為貴,忍為高”,聰明的人總是懂得禮讓,因為禮讓能帶來幸福。很多時候,兩強相遇,狹路相逢,雙方如果能夠明智地各退一步,那麼,大家都有條生路,還有可能贏來生命中的另一個契機。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為進步之本

洪自誠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為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為人處世要有讓人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因為讓人一步就等於為日後進一步做好了準備;待人接物以抱寬厚真誠的態度為最快樂,因為給人家方便是日後給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礎。洪應明說:“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

立身處世,知從時順勢,便知進退,能屈伸。得其時勢,便趁勢而進,時勢不濟,便退待其時,能進能退,便可安身立命。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也算是一個大國了。但當時吳王闔閭滅越破楚,勢頭強盛。闔閭派使者到齊國,要娶齊景公之女為妻。齊景公無奈,隻好答應,哭著將女兒送到吳國去。他手下的一個臣子高夢子勸他說:“我們齊國靠著大海,又有山川之險,縱然不能全收天下,誰又能把我們怎麼樣呢?您既然舍不得自己的女兒,那就別嫁了吧!”齊景公說:“我是不能違逆天意啊,我有如此強大的國家,卻不能號令諸侯,如果現在不聽從吳王的要求,那必然會生出禍患,那隻能走上絕路啊。我聽說過,既然不能號令別人,那就不如聽從了吧。”不能施以號令,那是因為未得其時勢;既然未得其時勢,也就隻好退而聽令,這正是一種聰明的選擇。”

為人處世,能柔弱,天下就不可勝我所用;能守住雌柔,天下就不可動我心;能靜退,天下就不可與我爭了。若這樣為人處世,自然會有揖讓自如,從容婉約,飄逸絕塵的仙風道骨。然而,處在困境之中,以恬退為上;處在盈滿之時,更應該以恬退為上。

曾國藩打敗太平軍之後,對每件事情的處理都小心翼翼,從不得意忘形。由於曾國藩的湘軍搶劫吞沒了很多太平軍的財物,使金銀如海、百貨充盈的天京人財兩空,朝野官員議論紛紛,有人還上書彈劾曾國藩。

曾國藩既不想退財物,也不能退出財物,因為他不能得罪朝廷,更也不想委屈了與他出生入死的湘軍。於是,在進京之後,忙了四件事:第一,因怕權大壓主而交出了一部分權力;第二,裁減4萬湘軍;第三,因怕朝廷懷疑南京的防務而建造旗兵營房,請旗兵駐防南京,並發全餉;第四,蓋貢院,提拔江南土人。此四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稱讚,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追究什麼,反而顯示出了他的恭敬態度,深獲清廷的信任。

人際關係中暫時的忍讓吃虧,可以獲得長遠的利益。關鍵是要不露聲色地迎合對方需要,即以對方的利益為重,又為自己的利益開道。求人幫忙,要求可先提得很高,結果適得其中,對方會因為沒幫上你大忙而內疚,進而較易答應你較小的要求;或者循序漸進,從讓他做小事開始過渡到幫大事。因為他已對你有好感和依賴,養成了對你說是的習慣。先高後低,可造成你大步退讓的假相;由小到大,讓對方無法察覺你“先得寸後進尺”的真正意圖。日常交際,多非對立。要切記“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古訓,切勿火上澆油,釀成“燒了大屋”的悲劇。讓人一步不為低,如果你占理又能相讓,眾人不但會承認你是對的,更會稱道你的寬宏大量,令你達到眾望所歸的完美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