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要高,處世須讓
洪應明說:“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生奉行不渝的法則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裏的“恕”是凡事替別人著想的意思。其意思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乘夜無月色,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說:“這樣做顯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你們這樣做的時候,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的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亦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這樣可以造成一種重大局、尚信義、不計前嫌、不報私仇的氛圍,以及成就雙方寬廣而又仁愛的胸懷。對於日常生活的處理,又何嚐不是這樣?尤其是對初涉世事的青年來說,由於一切茫然無知,總是時時處處小心翼翼,左顧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參照物來規範自己,約束自己,這種反應當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時以此處世,反而會導致初衷與結果的南轅北轍。因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提供給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則往往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反求諸己,則易人情,由情人理,自然會生羞惡之心而知義,辭讓之心而知禮,非之心而知恥。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無顧忌他人的利益,把苦轉嫁到別人身上。以這種方式處世,走到哪裏,被人罵到哪裏,真正是既損人又損己。
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強者,都是最善順人情人意的人。要善於運用自己的感受去觀察、體貼別人,從而及時修正生活中的種種關係。
識時務者為俊傑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以忍求成的處世者。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不得誌的時候,也有著逃亡的經曆,但他知曉如何在充滿險象中求生存並積蓄力量有韜略,最後,成就了霸業。
晉獻公晚年,寵愛妃子驪姬,聽信她的讒言,逼死了公子申生。為了讓親生子奚齊繼承君位,但因條件還不成熟,不便行動,雄心勃勃的秦穆公為了探測重耳的動向,便派遣公子子顯到重耳處去吊唁,子顯轉述秦穆公的話,說:“寡人聽到這樣的話:‘喪失國家,常在這個時候;取得國家,也常在這個時候。’雖然您莊重地處在服喪之中,可是在外流亡也不宜過久,爭取君位的時機不可失掉。您還是考慮考慮吧!”重耳為了掩飾自己的心思,擺出“仁愛思親”的麵孔對公子子顯說:“我感激貴國君主以仁慈之心吊唁了亡命之臣中生。我流亡在外,父親死了不能參與葬禮,用哭泣表示哀痛,使得貴國君主因我憂慮。死了父親怎麼辦?我如果懷有別的想法,就會辜負了國君對我的情義。”說罷,就在地上叩頭,但不拜謝公子子顯,哭著站起來也不和子顯私下交談。子顯回國後向秦穆公報告了情況。秦穆公讚揚:“公子重耳真是個仁義之人啊!他叩頭後不拜謝賓各,就是表示不願成為國君的繼承人,所以不行成年禮,他哭著站起米,就表示哀悼父親。站起來不和客人私下交談,就是表示他拋棄了個人私利。”
重耳在狄國寄居了12年後到達齊國,而後又潛離齊國。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國大軍的護送下,終於回國即位,為晉文公。晉文公經過了十九年的韜光養晦,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當初重耳若不能像老虎一樣匍匐觀察環境,而是像獅子一樣怒吼著撲向對手,十個重耳可能都死掉了。
“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關鍵是“識時務”。所謂“識時務”是指了解客觀環境的變化,給予妥善的對應。
由於人性叢林裏的情勢複雜多變,而“識時務”在求生存的觀點來看,則有兩種用意。
第一種是防範未然,並且捷足先登。也就是說,你必須時時注意環境的變化,並搜集別人的看法,評判未來可能的發展,如此即可避免傷害的產生,並比別人早一步行動,先期獲取利益。而事實說明,成功人士都是個識時務者,醉生夢死的人很少成功的。
第二種是通權達變,轉危為安。也就是說,在麵臨危機時,你必須評估各種處理方式對你的影響,並采取對你的最有利的決定,而“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最常被人使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為何如此?因為絕大多數人缺乏防範未然的“識時務”工作,所以才會碰上危機,而又因為種種顧忌,而弄得鼻青臉腫,因為如此,所以“識時務”這三個字才益發顯出它的價值。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公然篡位,建立新朝。隨之托古改製,致使百姓生活艱難,怨聲載道。全國各地義軍紛起,天下為之大亂。南陽的富豪劉演、劉秀兩兄弟,本是漢室宗親,見王莽篡漢建新,又苦苦捕殺劉姓宗親,便立誌推翻王莽新王朝,重興漢室。在起事時,劉秀兄弟勢單力孤,難遂宿願,就加入當時聲勢浩大的綠林軍中,等待時機,此後不久,綠林軍為便於號令天下,推舉同是漢室宗親的劉玄為首領,稱為“更始皇帝”。劉演、劉秀因功績卓著被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