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兼施,相得益彰
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尋職位、謀官位、爭名譽的鬥爭無處不在,若想在各個戰場上始終立於有利地位,一方麵要厚黑兼修,全麵磨練自己的厚黑技能,另一方麵要厚黑兼施,以達相得益彰的效果。
厚黑兼備者,不論做什麼事情,隻要施展出自己的本事,就可得到豐厚的回報。呂不韋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將懷上自己骨肉的妻子慷慨地送給了把他當好朋友看待的秦質子異人為妻,不僅自己撈著丞相的位子坐了,而且讓自己的兒子成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欺瞞了當時的天下所有人。
呂不韋很早就開始行商,富有以後,並不是滿足於豐厚的財富。原來自他開始經商起,就暗暗地下定決心,要從事政治。
一天,呂不韋的小妾見丈夫每天愁眉不展,便關切地問:“夫君,所為何事,竟這般愁苦?”
呂不韋抬眼看著愛妾,長歎一聲:“唉!我呂不韋時運不濟,有誌難發,枉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門。”
小妾忙問:“夫君,何出此言?”
呂不韋說:“你哪裏知道,我呂不韋自從長大成人,便立誌從政。本以為經商獲利後,便可以錢財為跳板,跳人政界圈內。誰料,前些日送給他們財物,卻並不見他們重視於我,想是此路不通,豈非枉存報國之誌嗎?”
小妾聽完,問:“這麼說,就毫無辦法了嗎?”
呂不韋長歎一聲,又低頭望望她的腹部,悠悠地說:“辦法是有,隻是——”
他的愛妾忽地明白了,淚水刷地湧出眶外,撲跪在呂不韋腿旁,低聲啜泣起來。呂不韋的小妾哭了一會兒,流著淚問道:“夫君,難道真的隻有這個辦法了嗎?”
呂不韋長歎一聲,說:“恐怕惟有此途啦!”
小妾伏跪在地,嚶聲道:“既是這樣,妾身惟夫君之命是從,隻要對夫君前途有利,妾毫無怨言,請夫君決定好啦!”
後來呂不韋便將懷了孕的小妾送給了秦異人,這便是趙姬。秦異人後來即位成了莊襄王,趙姬深受寵愛。秦莊襄王很快便封呂不韋為國相人宮主事。趙姬生下一子,便是秦始皇嬴政,明為秦莊襄王之子,實為呂不韋之兒。
這個故事有演義的成分,但其中蘊涵極深人的厚黑原理,讀者不妨多玩味幾遍,定在厚黑處世上得到一些啟示的!
精於厚的人,被逼迫到走投無路時,也會突然施出黑招;而精於黑的人,在一時達不到目的時,也會以厚功蓄積力量。
而有一種人,他們有厚和黑的潛能,但不能做到極厚或極黑或二者俱極,然而他們能夠盡情發揮現有的本事,也能成就非凡。對於精於“厚、黑”其中一樣、或者兩樣雖都不精但可一齊施展出來的人,可讓極厚者或極黑者不能占去便宜。如果二者兼有,都達到極地,那將是天下無敵了。
根據自己的實力,采取先“厚”後“黑”的策略
為人處世,該“厚”還是該“黑”沒有定法,完全靠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方法也不一定一成不變。有時,也可根據自己的實力,可采取先“厚”後“黑”的策略。
在封建社會,人往往把代表最高權力的皇帝和國王比作太陽,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卻說皇帝、國王隻不過是月亮,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權威,那就是教皇,隻有教皇才配稱為太陽。
教皇是基督教會的首腦。教會本來隻是管理宗教事務的團體,但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各個王國內封建主割據林立,連年混戰,造成王權衰弱,局勢混亂。這時隻有羅馬教皇可以統一指揮各國、各地區的教會,加上各民族又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教會在群眾中影響很大,這就使得羅馬教廷成了淩駕於各國之上的政治實體,教皇成了各國國王的共同的太上皇。國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來主持;和國王同行時,教皇騎馬,國王隻能步行;接見的時候,教皇坐著,國王要屈膝敬禮。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神權高於王權。
不僅如此,教會還在各個國家擁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並且向各國居民收取“什一稅”(即每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交教會)。文學、藝術。哲學、法律等都必須為教會和神學服務。個人從出生、成年、結婚一直到老死,處處都要受教會的管理和控製,教會擁有自己的監獄和刑法,還用“開除出教”的辦法來對付一切反抗者。一個人一旦被開除了教籍,他的一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也就失掉了。這是一種最令人害怕的懲罰,連國王、皇帝也不例外。
1076年,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在矛盾激烈的關頭,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裏高利則針鋒相對,在羅馬的拉特蘭諾宮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號召力非常之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
亨利麵對危局,被迫妥協,於1077年1月身穿破衣,隻帶著兩個隨從,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請罪仟悔。
但格裏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去拜見教皇。
到了卡諾莎後,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亨利恢複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然後派兵把一個個封建主各個擊破,並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地,最後客死他鄉。
顯然,亨利的“卡諾莎之行”是別有用心的。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並起,王位發發可危的情況下,他想利用苦肉計取得和解,贏得喘息時間,以便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再和教皇較量。結果,他成功了。
有些人在緊要關頭萬不得已時,會突然采用一種致命的手段——跪地求饒,以贏得別人的同情、寬恕,從而保全自己,為以後的東山再起贏取機會。這可是一種極“厚”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場麵並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