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厚黑——低調做人的權謀術(二)(2 / 3)

僧王死後,曾國藩接替剿撚事宜,與陳國瑞軍打上了交道。當處理陳國瑞與劉銘任所統率的兩軍械鬥事宜時,曾國藩感到隻有讓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後真正地使用他。

於是,曾國藩拿定注意,先以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打擊陳國瑞的囂張氣焰,繼而曆數他的劣跡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過錯和別人的評價。當陳國瑞灰心喪氣,準備打退堂鼓時,曾國藩話鋒一轉,又表揚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貪財等優點,告訴他是個大有前途的將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毀前程。使陳國瑞又振奮起來。緊接著,曾國藩坐到他麵前,像與兒子談話那樣諄諄教導他,給他訂下了不擾民、不私鬥、不梗令三條規矩,一番話說得陳國瑞口服心服,無言可辯,隻得惟惟退出。

但是,陳國瑞的莽性難改,所以一回營就照樣不理睬曾國藩所下命令。看到軟的作用不大,曾國藩馬上請到聖旨,撤去陳國瑞幫辦軍務之職,剝去黃馬褂,責令戴罪立功,以觀後效,並且告訴他再不聽令就要撤職查辦,發往軍台效力了。陳國瑞一想到那無酒無肉、無權無勢的生活,立即表示聽曾大人的話,率領部隊開往指定地點。

所以,曾國藩以軟硬兼施的辦法,剃了陳國瑞這個刺頭。

寬嚴並施,軟硬兼用,才能駕馭好下屬,發揮他們的才能。對於部下,在平時應用慈母般的胸懷去關懷愛護,錯誤時則要嚴加懲誡,寬嚴並施,軟硬兼用,如此才能成功統禦。

又厚又黑的待上法

作為下屬,既不能功高震主,又要適當表現,給自己留下能夠升遷的機會。這就需要在對待上司時,要刻意地謙恭有禮、曲意逢迎,注意分寸,親疏得當,懂得以退為進,在上司需要幫助的危難時刻,挺身相救。總之,在與上司打交道的時候,要牢記“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逼虎傷人”這句名言,切不可搶了上司的風頭。

唐太宗本是用武力得天下的,但即位後,雖然已經天下太平,還是念念不忘向少數民族用兵。魏征在陪宴時,每次演到歌頌太宗用武力討平天下的“破陣武德舞”時,就低頭不看,而在演奏表現文德普及天下的“慶善樂”時,則聚精會神,百聽不厭,以此來勸諫唐太宗要偃武修文。這種方法含蓄得當,過了一段時間,就見效了。

這就是做好下屬的秘訣,對領導要不即不離,通過接近領導,用適當的言行來達到表達自己意願的目的。分寸掌握得好,就會達到最佳的效果。

唐太宗常常對魏征當麵指責他的過錯感到生氣。一次,唐太宗宴請群臣時酒後吐真言,對長孫無忌說:“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共事,盡心盡力,當時確實可惡。我不計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說無愧於古人。但是,魏征每次勸諫我,當不讚成我的意見時,我說話他就默然不應。他這樣做未免太沒禮貌了吧?”

長孫無忌勸道:“臣子認為事不可行,才進行勸諫;如果不讚成而附合,恐怕給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太宗不以為然地說:“他可以當時隨聲附和一下,然後再找機會陳說勸諫,這樣做,君臣雙方不就都有麵子嗎?”

唐太宗的這番話流露出作為領導其對尊嚴、麵子和虛榮的關注。一般的領導都喜歡下屬恭維自己,討厭下屬搶鏡頭、搶次序。有些領導能力不強,就會更怕下屬看不起自己。

得罪領導,輕者會被領導批評或者大罵一番;遇上素質不高、心胸狹窄的人可能會打擊報複、暗地裏給你穿小鞋,影響你的進步和發展。

所以,與上司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尺度、分寸與距離,不可過近也不可過遠,要親疏得當,表現不能過強也不可過弱。怎樣做到這些呢?方法是:

1.應尊重領導的意見和指示,並認真執行。不要因領導有缺點便瞧不起、看不上,在背後評頭品足。

2.給領導提意見時要注意場合和分寸。根據不同領導的不同為人,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3.與領導講話應客氣、禮貌,不要隨隨便便,喜笑怒罵什麼都有,不把領導當回事。如果這樣,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領導也不會喜歡你。

4.在領導麵前要用工作實績顯示出你精明能幹,切莫用嘴皮表明自己,這樣會認為你在“出風頭”。

另外,任何領導都有獲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屬超過並取代自己。所以,聰明的部屬就要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與賞識。當領導闡述某種觀點後,他會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並且帶頭叫好;當他對某項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辦法後,不是直接闡發意見,而是在私下裏或用暗示等辦法及時告知領導,同時,再拋出與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見。久而久之,盡管在群眾中形象不佳,有點兒“弱智”,但領導卻倍加欣賞,對其情有獨鍾。

其實,在更多的時候,上司需要並提拔那些忠誠可靠但表現可能並不是那麼出眾的下屬,因為他認為這更有利於他的事業,而那些不忠誠能力強的下屬,其能力發揮得越充分,可能對上司的利益損害越大。

後發製人,厚黑禦敵

後發製人是與先發製人相反的一種應變策略。運用這種策略,往往是先讓對方動手,自己主動退讓一下,然後再反擊,以製服對手。由於後發製人是在對手已經有了行動,並且從一定意義對自己構成了威脅之時的應變,因此,它是一種重要的臨危應變術。

人們熟悉的後發製人應變術,要數《水滸》中講的“林衝棒打洪教頭”的故事最為精彩。那是林衝在發配滄州途中,被柴進接到莊裏設宴款待。柴進家中的洪教頭覺得林衝隻不過是一個“配軍”,心中瞧不起林衝,而柴大官人又如此禮待林衝,因此引起洪教頭的嫉妒之心,決計要與林衝比試高低。隻見洪教頭先起身,連聲說:“來,來,來,和你使一棒。”便脫下了上衣,拽紮起裙子,掣一條棒,使了一個旗鼓,站到場地中央。當林衝站起身時,洪教頭又喝道:“來,來,來!”林衝礙於柴進的麵子,隻得草草應戰,剛使了四五個回合,便跳出圈外說:“小人輸了。”柴進見林衝並未使出本領,便極力勸林衝再使一棒。洪教頭見林衝剛才退卻了,以為是怕他,也想再顯威風。但見他又連喝三聲“來,來,來!”使棒朝林衝舞了下來。林衝不慌不忙地往後一退,洪教頭趕入一步,提起棒,又複一棒下來。此時,林衝見他腳步已亂,於是,將手中的棒從地上一挑,和身一轉,那棒直掃洪教頭的臁骨上。洪教頭招架不及,“撲”的一聲倒在地上。林衝用後發製人之術,獲得了比武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