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中帶厚的捧人法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黑中帶厚的捧人法告訴你,適當地貶低自己,抬高他人,將對你的為人處世大有裨益,並能贏得良好的人緣。
清朝才子袁枚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被任命去某地當知縣,赴任前,袁枚去老師那裏告辭。老師問他:“官不是那麼好當的,你年紀輕輕就做上了知縣,有什麼準備啊?”
袁枚說:“並未做什麼特別的準備,隻是帶了一些高帽子,準備見人就送一頂,因為人人都喜歡戴高帽子啊!”
老師一聽,不高興了:“為官要正直,虧你還讀了那麼多書,怎麼也搞這一套呢?”袁枚馬上回答:“老師的話很對,可請老師您想想,當今這個世界上,像老師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幾個呢?”
聽到袁枚這麼一說,老師馬上就轉怒為喜。於是,師生歡歡喜喜地告別了。
袁枚從老師的家裏出來後,就感慨地說:“我準備的100頂高帽子,還沒到任,就已經送出去了一頂了。”
給人“戴高帽子”就是吹捧他人,恭維他人,讚美他人,人人都需要來自他人的讚美與欣賞,因為這能滿足人的自尊心。常言道“禮多人不怪”,一般來說,人對於他人贈送的“高帽子”總是來者不拒、樂於接收的。其實,三教九流、古往今來,能有幾個人是從來都不喜歡戴高帽子的呢?
包拯要選一名師爺,他對十個麵試者說:“你看我長得怎麼樣?”前麵九個麵試者一個個恭維他眼如明星,眉似彎月,麵色白裏透紅。如此亂編瞎話,氣得包拯將他們一個個趕走。
最後一個麵試者卻是這樣回答的:“大人雖相貌醜陋,但心如明鏡,忠君愛國,天下誰不知道包青天的美名?”這一席話說得包拯心中大喜,當然那人也得到了包拯的信任與重用。
雖然高帽子不要錢,而且人人喜歡。但是,如何給人戴一頂漂亮、合適的高帽子,卻是大有講究,不是隨隨便便送一頂就可以的。要知道,高帽子送得好就是“讚美”、“稱頌”、“欣賞”,送得不好,則就是“阿諛”、“獻媚”等等。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時,乾隆非常重視,常常親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錯來,覺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珅和其他大臣,為了迎合乾隆的這種心理,就在抄寫給乾隆看的書稿中,故意於明顯的地方抄錯幾個字,以便讓乾隆校正。這是一個奇妙的方法,這樣做顯示出乾隆學問深比當麵奉承他學問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書稿,別人就不能再動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於是,這些錯誤就傳了下來,今天見到的殿版書中常有訛處,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
和珅工於心計,頭腦機敏,善於捕捉乾隆的心理,總是選取恰當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歡心。他還對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習慣,進行細心觀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乾隆的脾氣、愛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麼,不等乾隆開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慮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寵愛。
和珅拍馬尼高在兩點:一是知己知彼,每拍即中;二是讓對方渾然不覺卻全身舒坦,因為他做得無聲無息,不著痕跡。
好的高帽子有這麼幾個主要標準:從對方的優點人手,令人樂於信服;不動聲色,使人渾然不覺;富有新意,而非陳詞濫調;尺寸恰當,分量適中,正中下懷。還是來看看一個小秘書是怎麼送人高帽子的吧。
市裏召開政府工作會議,新來的秘書小孫知道,這是結識各位領導的天賜良機,當然不可錯過。於是小孫早早來到會場人口處等候各位領導。
高局是坐專車奧迪A6來的,小孫上前打開車門:“風光、風光,多讓人羨慕啊!”
嶽局則是坐出租車來的,小孫迎上去:“瀟灑、瀟灑,一招手就有車,不用麻煩司機,還來去自由。”
王局比較年輕,騎輛自行車就來了。小孫說:“廉政、廉政,都像您這樣,老百姓還有啥抱怨的。”
楊局是走著過來的,小孫熱情地打招呼:“時尚、時尚,現在好多富貴病都是缺少運動,坐車坐的!”
在一邊觀看多時的侯局見小孫巧舌如簧,便成心為難小孫:“我可是爬著來的,你怎麼說呢?”小吳立即豎起大拇指:“哎呀,這麼多局長裏麵,就您最穩當喲!”
恭維話人人愛聽,高帽子人人愛戴,如果能給對方送的高帽子恰如其分,適合其人,那麼他一定十分高興,對你肯定就有印象、就有好感。所以,學會給人帽子,是擴大、增強自己人際關係網絡的一個好辦法。
又黑又厚的待下法
為人、處世、做領導都是一門藝術,要達到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的地步需要有大智慧。掌握了黑臉白臉術就能做到能屈能伸,能柔能剛,亦寬亦嚴,亦恩亦威。因此,對待下屬既要有軟的一手,也要有硬的一手。隻有恩威並用,賞罰分明,才能真正樹立大正的官威。
清朝名臣曾國藩的手下有一員悍將,叫陳國瑞,此人原是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將。他從未讀過書,更不知道什麼德不德的,隻要開口說的就是髒話,隻要想幹的事,任天塌下來也要辦成。
當年他十五歲時,在家鄉湖北應城投了太平軍,後來又投降清軍,幾經輾轉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據說他異常驍勇,打仗時,炮彈擊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營房外,高叫“向我開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說他是粗魯莽撞之人,僧格林泌比他有過之無不及。傳說他是個暴虐、狂躁、喜怒無常之人,聽手下彙報戰況也要到處走動,讚賞時不是割一大塊肉塞進對方嘴裏,就是端一大碗酒強迫別人喝下去。發怒時則用鞭子抽打或衝過去擰臉扯辮子,搞得很多人都難以接受。隻有陳國瑞不怕這僧王。他是打心眼兒裏佩服僧格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