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勤儉:財富的通行證(1)(1 / 2)

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勤儉隨之誕生。它發生在人類想到有必要既為現在又為今後做適當準備的時候。早在貨幣出現之前,勤儉就已經擁有久遠的曆史了。

勤儉意味著個人消費的謹慎、精細,這其中包括家庭生活開支的節省和對家庭事務的有序管理,而不是毫無頭緒的亂麻。

如果說個體經濟學的目標在於創建和促成個人的幸福人生的話,政治經濟學的目標則體現在創建和增加國家的財富上。

個人財富與公共財富共同來源於人類的勞動創造,財富通過存儲和積蓄的方式得以傳承,通過勤奮和堅持不懈而保持量的積累。

正是個人的節儉累積了財富——換言之,財富的積累奠定了每一個國家快樂生活的基礎。而另一方麵,也正是由於個人的揮霍無度導致了國家的貧窮。因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每一個勤儉節約的人都應該被視為國家的恩人,而隨性揮霍浪費的人都應被人民唾棄。

毫無疑問,個人勤儉節約的必要性無需討論。每一個人都應該承認與付諸實踐。但放之到政治經濟學的領域,則會出現諸多方麵的爭論,比如資本的分配、財產的積累、稅率的漲幅、救濟法等等一些問題。這都是本書討論範圍之外的。單就個人節儉的主題來討論就足以支撐起本書的內容了。

節儉不是人類天生的本質,它是人們通過經驗、榜樣和遠見的影響所造就出來的品行。它更是教育和才智的產物。隻有當人們意識到明智的選擇與實現長遠目標的重要性之後,人們才會開始節儉。因此,使人們變得節儉的最佳方式就是先使人們變得明智。

貪婪與惰性比節儉更加接近於人的本性。野蠻的原始人並不懂得節儉,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為將來打算,毫無明天的意識。史前人類幾乎沒有為後人留下任何東西。他們穴居在山洞之中,或躲藏在長滿灌木的叢林窪地裏,以撿拾海邊的水生貝類或者在叢林中采集各種野果為生。他們用石塊獵殺動物。采用的方式有守株待兔式的,也有主動進攻、追擊獵物式的。漸漸地,他們認識到可以把石塊當作工具來使用;將石頭打磨成弓箭的箭頭和長矛的槍尖,利用這些工具他們就能夠更快地捕捉鳥類和其他動物了。

早期原始人類的頭腦中沒有農業的概念。直到晚近的時期,人們才開始把采集到的種子當作食物,並將其中的一部分儲存起來以備下一年的需要。當地球上的礦物被人類發現後,礦物被冶煉成金屬,火開始得到廣泛應用,這是人類在文明進程中的一座裏程碑。隨後人類開始製作精良耐用的工具、鋒利的石器,離開洞穴建造房屋,並以永不枯竭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去創造和駕馭多元化的文明和力量。

居住在海邊的原始人類把從林中砍倒的大樹拖回來,並在樹幹上燒出一個大坑,然後把它推向大海,他們就可以站在上麵捕魚。這棵有凹陷的樹就變成了一隻小船,人們用鐵釘將它們連在一起。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小船漸漸變成了單層甲板帆船、海船、槳劃船、明輪蒸汽船,很快,世界這一充滿神秘色彩的巨幅畫卷就被殖民化和文明的進程打開了。

如果不是先人們富有成效的勞動所創造的成果的積累,人類很可能還會繼續在野蠻的原始狀態下摸索。他們開墾土地,種植穀物作為糧食;他們發明了各種實用的工具和編織物,而今人則從先人們的這些勞動成果中繼承了經驗與技能;他們發現了藝術和科學,而我們則從他們的創造中獲取了智慧與文明。

大自然教導我們: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旦顯現,就決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完全消失。那些早已作古的人類的先人們將會永遠警示我們:生活來之不易。應用於早已蹤跡難尋的尼尼微古城、巴比倫塔、特洛伊古城的建築和雕刻上的一些手工藝術和技能,一直流傳到今天。在大自然中凝結的人類的勞動創造是永遠不會失傳的。這些有用的勞動成果的遺跡會被繼承下來,如果不是造福於個人,也會造福於整個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