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轉載(1)(1 / 3)

(嗬嗬,湊字數的,可以不看)

紹興酒文化

紹興自古以來無處不釀酒,無處沒酒家,不論山區和平原,不論城鎮與鄉村,在舊時,又無論官宦之家、縉紳達士,還是市井小民、貧困百姓,都與酒結緣,與酒為朋;盡管其主觀願望、規模大小有別,但都沒有離開酒。酒成了紹興人生產活動的重要內容,生活的必需之物。於是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酒俗與酒習。紹興的酒俗與酒習舊時常與封建禮教迷信結合在一起,今天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觀察這豐富多彩的酒俗與酒習,見到的是色彩豔麗的民族文化,是人們善良美好的祝願,是這塊土地上的主人那種真善美的品格。紹興的酒現在仍盛轉不絕。有的酒俗與酒習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產生了不少新的酒俗與酒習。主要的紹興酒俗與酒習有:

婚嫁酒

紹興是著名酒鄉,因此以酒為納采之禮,以酒為陪嫁之物,就成了紹興男婚女嫁中的習俗。這裏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東西就是“女兒酒”。“女兒酒”是女兒出世後就著手釀製的,貯藏在幹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夾牆之內的,直到女兒長大出嫁時,才挖出來請客或做陪嫁之用。此俗後來又演化到生男孩時也釀酒,並在酒壇上塗以朱紅,著意彩繪,並名之為“狀元紅”,意謂兒子具狀元之材。女兒酒十分講究酒壇,往往在土坯時就塑出各種花卉、人物等圖案,等燒製出窖後,請畫匠彩繪各種山水亭榭、飛禽走獸,仙鶴壽星、嫦娥奔月、八仙過海、龍鳳呈祥等民間傳說及戲曲故事。在畫麵上方有題詞,或裝飾圖案,可填入“花好月圓”、“五世其昌”、“白首偕老”、“萬事如意”等吉祥祝語,以寄寓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願。這種酒壇被稱為“花雕酒壇”。女兒酒原是加飯酒,因為裝入花雕酒壇,因此又有了一個新的名稱--花雕酒。這種花雕酒存放時間長達20年左右,啟封時,異香撲鼻,滿室芬芳。“花雕”又成了紹興人生兒生女的代名詞。即使時至今日,若生了女兒,人們就會戲稱“恭禧花雕進門”。在紹興的婚嫁酒俗中,除“女兒酒”外,舊時還有不少名目,如“會親酒”、“送庚酒”、“納采酒” 等,均由男女各方自家操辦。“訂婚酒”是婚嫁全過程中僅次於結婚的一個關鍵性步驟,是正式婚禮的前奏曲。至今,在紹興的不少地方,仍重視訂婚,要擺酒席,會親友,所以“訂婚酒”還是一個重要酒俗。

婚禮新人喝“交杯酒”時,卻十分嚴肅認真,因為從此以後,新婚夫妻要風雨同舟,共同生活,因此這酒對人生具有特殊意義。所以當裏麵一對新人喝交杯酒時,外麵鬧房的親友必須屏息靜氣,保持安靜,不能隨便打鬧。這是紹興婚嫁酒俗中又一獨特之處。

生喪酒:

1.剃頭酒。孩子滿月時,要剃頭。這時家裏要祀神祭祖,擺酒宴請,親友們輪流抱過小孩,最後就坐在一起同喝“剃頭酒”。除用酒給嬰孩潤發外,在喝酒時,有的長輩還用筷頭蘸上一點,給孩子吮,希望孩子長大了,能像長輩們一樣,有福分喝“福水”(酒)。

2.得周酒。孩子長到一周歲時,俗稱“得周”。這時的孩子已牙牙學語,在酒席間,由大人抱著輪流介紹長輩,讓孩子稱呼,這不僅增添了“得周酒”的熱烈氣氛,更讓人享盡了天倫之樂。

3.壽酒。人生逢十為壽,辦壽酒,這似乎已成定規。在紹興,壽酒十分講究,民諺曰:“十歲做壽外婆家,廿歲做壽丈姆家,三十歲要做,四十歲要叉(開),五十自己做,六十兒孫做,七十、八十開賀。

4.白事酒。也稱“喪酒”。紹興舊俗中,長壽仙逝為“白喜事”。紹興人稱“白事酒”又叫“豆腐飯”,鄉間稱“吃大豆腐”,菜肴以素齋為主,酒也稱素酒。

歲時酒:

1.散福酒。祝福的日子,一般在臘月二十夜至三十日之間,但不得越過立春,祝福這一天十分忙碌,前半夜燒煮福禮,到拂曉之前,擺好祭桌。次日淩晨開始祭神,家中男丁依輩分大小,逐個按次序向外跪拜行禮。拜畢便將紙元寶、燒紙連同神祗(紹興俗稱“馬張千”)一起焚化,並把原先橫放在桌子改成直擺,調轉福禮,拔下筷子,由外向裏叩拜祭祖。祝福祭祀完畢,全家人一起圍坐喝酒,這叫“散福”。因這酒剛供過菩薩,是神賜之福,因而男女老少都喝,十分快樂。

2.分歲酒。亦稱“新歲酒”,一般在除夕之夜進行,一家人圍坐吃喝,歡快異常。在喝“分歲酒”時,不僅要在門上貼大紅門聯,且全家燈火通明。如有人遠在外地,不能回家過年,則要讓出一個席位,擺上筷箸,斟滿酒,以示對遠地親人的懷念。如若盼子心切,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筷子,以預示明年人丁興旺,這稱“添人增口”酒。

3.元宵酒。元宵即上元,指農曆正月十五日。紹興風俗除鬧花燈外,是夜,男女老少還要在家喝元宵酒,早晨吃用各種餡子做的“湯團”。

4.掛像、落像酒。舊時紹興每逢臘月二十前後,都要把祖宗神像從櫃內“請”出來掛在堂前,並點燃蠟燭,供上酒菜,祭祀一番,這就是“掛像酒”。到正月十八,年事已畢,就得把神像“請”下來,這時又得祭祀一番,辦“落像酒”,親朋好友,族內長幼相聚歡飲,喝過“落像酒”,過年活動就告結束。

時節酒:

1.清明酒。紹興人在清明祭掃祖墳。墳墓多在郊區山上,又臨河道,因此城裏人總是全家老小帶上酒及各種祭品,帶去的酒菜在墳地祭過後就送給“墳親”亨用,自己回家喝清明酒。有些人家沒去墓地祭祀,也在家中擺酒祭奠祖宗,俗稱“堂祭”,祭後族人聚飲,這也是“清明酒”。

2.端午酒。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門前要掛菖蒲、艾以避邪,中午要喝端午酒,並要置備“五黃”,即黃魚、黃鱔、黃梅、黃瓜和雄黃酒。這時家家戶戶都打掃灰塵,因為過了端午,盛夏來臨。所以喝端午酒,過端午節,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衛生節日,此風俗流行至今。

3.七月半酒。農曆七月十五又稱中元鬼節。紹興河流縱橫,湖泊很多。舊時這天,河中要點燃河燈。在河蚌殼內放進菜油,用燈芯點亮,放在河中任其飄蕩,點點燈火,倒映水中,煞是好看。有的村子還要倚水搭台演戲,俗稱“社戲”。戲一般演3天,白天要擺七月半酒,晚上在各家神龕前要供上茶水,洗臉盆內盛上水,放上毛巾之類,讓亡靈擦汗,洗臉。

4.冬至酒。紹興民間有冬至給死者送寒衣的習俗。這一天,祭奠之後,焚化紙做的寒衣供死者“禦寒”。這一祭祀酒席,俗稱“冬至酒”。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

生活酒

生活上的酒俗與酒習有:

1.新居酒,可分造屋與喬遷兩大類。和解酒,人與人之間有了糾紛,有人出麵勸之和解,以酒為“中介”之物,於是出現了“和解酒”。宴賓酒,除遊樂性的如 “元宵賞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賞菊品蟹”等約親友小酌外,尚有“洗塵酒”、“接風酒”、“餞行酒”、“送別酒”等。另外,還有“會酒”、 “罰酒”、“謝情酒”、“仰天酒”等。

酒聯與酒諺:

在紹興酒文化中,詩意盎然、情趣濃鬱的酒聯,堪稱為一朵奇葩。紹興酒家店堂十分講究酒聯的撰擬和裝潢,許多文人學士也喜歡為酒家書撰酒聯。在紹興市區,酒店密布,酒香陣陣,一副副妙趣橫生的酒聯為酒客引豪助興。

鹹亨酒店,有兩副聯引人注目。其一曰:“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另一聯雲:“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滿座;化三千,七十二,玉壺生香。”百年老店榮祿春酒樓,有一聯很幽雅:“矮牆披藤隔鬧市,小橋流水連酒家”,蘭香館酒家的“蘭亭共流觴,香肴集斯廚”的對聯,也風雅有味。

一些雖不聞名的酒店裏也有不少頗具韻味的酒聯,如“鑒湖醇酒名揚四海,山陰烹調譽滿萬家”,“越酒娛醉客,清湯暖嘉賓。”,“盤中傾肉食,麵上綻桃花。” “酒飯肴餛飩麵條來料加工,和菜盤炒喜慶筵席上門服務”,紹興酒聯遍布城鄉,滲透到了紹興老酒產供銷的全過程中,現分幾個層次把酒聯作一簡單介紹:

(一)稻糧豐收,黃酒新製,酒廠一片歡欣。

香醪殊舊製,佳釀熟新脂。

釀成佳釀藏新罍,製出香醪貯玉缸。

多把芳菲汛春酒,已見滄海為桑田。

山徑摘花春釀酒,竹窗留月夜品香

*倚風春酒熟,柴門臨水稻花香。

民增喜慶廠增產,酒有芳香慶有餘。

(二)陳酒開壇,佳醪噴香,酒家熱情招客:

店好千家頌,壇開十裏香。

斟盞隔壁醉,開壇對門香。

酒聞十裏春無價,醉買三杯夢亦香。

遠客來沽,隻因壇開十裏香;近鄰不飲,原為隔壁醉三家。

寶甕初開,澆腸欲借蓮花釀;豐穰足慶,拂麵先迎酒旗風。

(三)佳肴佐酒,雅趣倍增,於是酒有聯:

及時佐春酒,調味作和羹。

陳酒香醪迎風醉,精烹珍饈到口香。

蔬菜本無奇,廚師巧製十樣景;酒肉真有味,顧客能聞百裏香。

(四)把盞歌盛世,壯誌舉金樽,酒德無限:

酣歌傳世上,笑語滿人間。

對酒歌盛世,舉杯慶豐年。

杯中傾竹葉,人麵笑桃花。

綺閣雲霞滿,清樽日月長。

舉懷邀明月,和曲舞東風。

襟懷誰開,登樓縱眺;江山如此,有酒盈樽。

中華振興,爾灑多少汗;太白遺風,君有幾首詩。

慶此良辰,任玉漏催更,還須徹夜;躬逢美景,不金鈿換酒,尚待何時。

對酒當歌,自是英雄本色;祝捷把盞,先為祖國幹杯。

(五)酒為翰墨膽,能銷萬古愁,酒功無量:

一醉千愁解,三杯萬事和。

共對一樽酒,相看萬裏人。

酒外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四座了無塵事在,八窗都為酒人開。

潤詩潤畫猶潤顏,醉筆醉情亦醉心。

糟醨好勸靈均醉,曲蘖爭傳傅說才。

竹葉盈樽,梨花入甕;白衣相送,紅友常邀。

正逢柳梢青,應三迭歌來,勸君更盡一杯酒;

恰遇李太白,使三篇和去,與爾同銷萬古愁。

(六)佳釀祝喜慶,春酒介長壽,酒樂無盡:

花開連理描新樣,酒飲交杯醉太平。

香生玉椀春無價,醉買金杯夢亦溫。

芙蓉鏡映花含笑,玳瑁筵開酒合huan。

楊柳晚風深情酒,桃花春水幸福人。

酒介南山壽,觴開北海樽。

琥珀盞斟千歲酒,玻璃瓶種四時花。

紫毫粉壁題仙籍,玉液瓊漿作壽杯。

海屋仙籌添鶴算,華堂春酒宴蟠桃。

如果說,紹興酒聯是比較精巧、蘊藉和高雅的話,那麼,紹興酒的諺語就顯得率直和比較的通俗了。紹興酒諺,從內容上講,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麵。

(一)對老酒產地的歌頌。紹興酒源遠流長,馳譽天下,紹興人為此充滿著自豪。酒諺雲:“越酒行天下”、“溫州出棋手,紹興出老酒”。紹興物產富饒,人們根據其主要產品為“紹興三隻缸:酒缸、醬缸、染缸”。紹興酒盛產於紹興各地,曆史上以東浦一帶為最多最優。“醉鄉寧在遠,占佳浦西東”,“紹興老酒出東浦”、“東浦十裏聞酒香”,“遊遍天下,勿如東浦大木橋下”,因為那裏酒坊林立,酒香陣陣,誘人醉倒。

二)對釀酒工藝的概括。紹興酒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整套科學的釀造工藝,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酒諺十分確切簡要地表達了人們對釀酒規律的認識:“倪子要親生,老酒要冬釀”、“做酒靠釀,種田靠秧”、“人要老格好,酒要陳格好”、“陳酒味醇,老友情深”。

(三)對健身效用的讚美。紹興酒諺雲:“飯是根本肉長膘,酒行皮膚煙通竅”,“你會雪花飛,我會老酒咪。”,“劰得尺布勿遮風,吃得壺酒暖烘烘”。

四)對酒功酒德的評述。“壺裏有酒好留客”、“好肥好料上田地,好酒好肉待女婿”、“酒逢知已千杯少”、“人逢喜慶喝老酒”、“沏茶要淺,斟酒要滿”、“將酒待人,並無惡意”、“朋友勸酒不勸色”。

(五)對佐飲菜肴的選擇。“生活要對手,吃酒要過口”,“過口”就是佐飲菜肴。“剁螺螄過老酒,強盜來了不肯走”。螺螄盛產於河湖江汊之中,鮮美耐味,老少喜歡,久食不厭,加之食用之時,嘖嘖有聲,一顆又一顆,與小口呷呡、對酌或獨飲的情味相配成趣,因此最受酒客們的歡迎。“清明螺端午蝦,九月重陽吃橫爬”,“橫爬”就是蟹。紹興人喜歡醃臘物,“陳酒臘鴨添,新酒豆腐幹”,鹹煮豆腐幹也是佐酒佳肴。“骨頭過老酒,鹵水淘飯吃”,“前世勿修,醃菜過酒”,這是佐飲之忌。

六)對飲酒無節的規諷。諺雲:“酒多人病,書多人賢”、“酒行大補,多吃傷神”、“酒不可過量,話不可過頭”、“酒能成事,酒能敗事”、“吃酒誤事”、 “過量酒勿可吃,意外財勿可領”、“飲酒千杯勿計較,交易絲毫莫糊塗”、“寡婦難當,獨酒難飲”、“吃飯要過口,吃酒要對手”。

興酒文化的大家族中,酒具、酒器是變換特多,繁衍茂密的一族。紹興的酒具、酒器有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這就是北方古代酒具以青銅器為主,紹興古代酒具以陶瓷器為主,而輔以青銅器和其他材料。因此紹興的酒具與紹興陶瓷取同步發展狀態,一部酒具史,可從側麵反映出陶瓷發展曆史。這些陶瓷的酒具,有不同的造型,有花色繁多的圖案,因此從一部酒具史,又可窺見紹興古代造型藝術、彩繪技術的發展。紹興酒具是當時人們審美意識的記錄,具有較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如:商周的鴨形壺、春秋戰國的盉、晉朝的雞頭壺與觴、唐朝的盞托與執壺、明朝的犀角觥、清朝的套杯、近代的錫瓷酒壺與量酒器等。

飲紹興酒很講究酒菜,不同品種的紹興酒適用不同的下酒菜。元紅酒一般以雞鴨肉蛋類佐飲,最感適口。加飯酒佐以冷盤最佳,若陳加飯與元紅兌飲,配蟹下酒,乃是飲者一大快事。善釀酒配以甜味菜肴或糕點最為適宜。香雪酒和古越醇酒宜冷飲,飯前飯後少量飲用最感適口、開胃。

紹興師爺與民間文化

 一般認為,紹興師爺是明清時期封建官製與紹興人文背景相結合的產物,是地域文化孕育的結果。這裏的地域文化因素不僅包含了學界通常指出的精英文化的內容,通過對紹興師爺群體生存方式的綜合考察,我們認識到,紹興的民間文化比精英文化更現實而深刻地影響了師爺的存在。另一方麵,紹興師爺的出現也對紹興的民間文化構成了相當的補充,在民間文化語係,師爺不僅是一個職業群體,也是一部豐富的傳說,代表了底層百姓的普遍的情感寄托。

一

我們普遍注意到,紹興師爺的產生有著非常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因素。經過魏晉以降數次由大規模移民造成的文化大融合和經濟發展,到明初,紹興已經成為一個風景秀美、民生富足、學風興盛、地狹人稠的江南水鄉。在這個地區,民風淳厚,耕讀之風盛行,讀書取仕成為紹興市民中年輕階層重要的奮鬥目標,據《紹興市誌》記載,明清二代,紹興中文進士者有1300餘人,武進士250餘人。民間也有諺語說“一百秀才莫歡喜,七個貢生三個舉,四十五個平平過,四十五個窮到底”,言其鄉讀書之盛。

但是,吳越作為“皇帝都羨慕”的富庶之地,士大夫集團的力量極為強大,加上民力強壯,明清時期招來了中央政府的警惕,兩代統治者都有意無意地盡量壓抑該區的發展,諸如提高賦稅(賦稅之沉重冠於全國)、中央直接設機構在此搜刮財富等。政治上,朝廷也力圖限製江南吳越地區士大夫集團的勢力。這在清代最為明顯,“如官方規定的生員數額與總人口的比例僅為1.4‰(江蘇)、1.7‰(浙江),1.5‰(江西)、1‰(安徽),低於全國總生員數額與總人口之比(1.8‰)。與各省相比,不僅低於京畿之下的直隸(2.3‰),也低於全國其他富庶地區如廣東(1.9‰)、四川(1.9‰),更比不上邊遠省份雲南(6.3‰)、廣西(3.7‰)、貴州(4.7‰)。”

這種狀況在客觀上給紹興的讀書人增加了科舉成名的難度,使得讀書取仕之途異常艱難,長期以來,在紹興必然積累起一個被科舉淘汰的讀書人群體。十數年的寒窗生涯,使這部分人沒有能力再進入到普通市民的營生領域,更重要的是,十數年的學問也成為一種負擔無法舍棄。科場敗北之後,他們必然麵臨著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擇,周作人回憶說,大概有幾條路可供選擇:“其一是做塾師;其二是做醫師,可以稱儒醫,比普通的醫生要闊氣些;其三是學幕,給地方‘佐治’,稱為‘師爺’;其四是學生意。” 此四條中,無論哪一條都不是讀書人的理想之途,俗話說“儒作醫,菜作齏”,鄉村塾師的清貧世所熟知的,學幕雖能有機會免於貧寒,但在鄉間看來總覺得無異於走投無路。所以魯迅說“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的讀書人家子弟常走的兩條路。”(《俄文譯本,序及著作者的自序傳略》), 汪輝祖在《佐治藥言》中專設一節言“勿輕令人習幕”,可見紹興民間確實把習幕作為讀書人萬不得已才走的路。

這樣一種地域風氣,使得紹興學幕的讀書人多是家境貧寒而走投無路的子弟。範寅在《越諺》中言:“作幕,又名師爺,分刑名、錢穀兩學,越士救貧多業此”。通過對明清時期紹興師爺個體的分析,我們也能發現這一規律。被認為是早期紹興師爺代表的徐渭生於有著經商傳統的讀書人之家,但父親早逝,自小受繼母的撫養,長兄對其多苛責,稍長後生活一直較為艱難。尤其是入幕之前,徐渭因妻子病逝,從廣東陽江帶年幼的兩個孩子回到家鄉,適逢家業被惡鄰所侵,在外賃屋收徒為生,生活無著,無以為繼。紹興師爺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沈文奎的經曆也頗類於此,《紹興縣誌》記載:“沈文奎,字清遠,……家貧如洗,於是北遊滿洲”,後成為深受清太祖皇太極賞識的大師爺。章學誠在《庚辛間亡友列傳》中言錢詔 “早歲為諸生有聲,以家貧習幕事於保定”。另一名幕許思湄生活在道、鹹豐年間,家裏貧窮,父親死的很早,主要靠母親撫養長大,為了糊口,後來隻得“棄書讀律”,務刑名之學。又有汪輝祖,早年喪父,不得不為生計和贍養家庭而奔波,二十一歲入嶽父之幕,開始涉及官場,研習刑名案件。歸納起來,入幕的紹興人大都有兩個特征:一是寒窗十數載而科舉不第;二是家道貧寒,多出身於貧寒的平民家庭。這樣的環境使紹興師爺的來源帶上了深厚的市民性,具有民間的色彩。

正如丹納所言:“要了解……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 對於了解紹興師爺而言,集體性的平民家庭背景是一個最基本的因素。由此我們也能體會到紹興的民間文化對紹興師爺的影響之深。這種影響最深刻的就是造就了紹興師爺帶有群體性的品質特征:冷靜、清晰,周密靈活的思維方式;多謀善斷、穩重幹練、嚴密苛刻的工作方式;易怒多疑的心理素質,睚眥必報的性格脾氣;滿口柴胡,殊少敦厚溫和之氣的“罵嘴”;圓滑老辣、簡括的筆法;兼及絕不妥協的硬氣等等。而這些性格也可看作是一種越人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貧寒的底層市民的出身,以及民間文化數十年的浸淫也深刻影響了紹興師爺的處世方式。

首先作為市民階層的一部分,使他們很明白底層百姓的處境,對底層百姓的艱難生活有著深刻的體會,容易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所以在做幕的過程中就會體現出“愛民”的思想。汪輝祖的幕治原則就是“以愛民省事為主”, 本著一顆仁慈愛民之心,時時處處為百姓著想。《紹興市誌》載:“山陰籍汪鼎為順德縣衙師爺時,舉人羅某遭人誣告窩藏盜賊於家,經前任知縣審定收監,但汪深有所疑,請知縣複訊。經查該盜行劫之日,羅正外出廣西賓州,冤情遂得大白而無罪釋放” 。此類例子在刑名師爺的辦案過程中並不少見。“愛民”本是儒家傳統文化治世的根本要義,但紹興師爺的愛民並非得之於對“民為本,君為輕”的認知,而是基於共同的生活體驗,因而具有更真切的情感認同。紹興師爺不僅早年生活貧寒,而遊幕生涯也未必一帆風順,許思湄因家貧學幕,中間也曾放棄過做幕,另尋出路,於是忍心將自己僅有的一所破房子賣掉,並向親友借助,湊錢“捐職”,隻弄到一個九品以下的小職員,無錢又背債,日子越發艱辛。他的老母親死後無錢安葬,一直停於庵寺中,長年不得入土。一兒子兩女兒都因出天花,無錢醫治,相繼夭折。五十歲無後,這對他是一嚴重打擊,致使他多年傷感不已。同時在四十年的遊幕曆程中,他飽嚐了勢利的冷眼和失意的苦味。師爺的生活往往類此,得意時深得主官之利,一時失意又不免淪於底層生活,倍嚐生活的艱難。

其次,紹興師爺處世多受民間俗信的影響。“公門中好修行”是官場中人尤其是幕友的座右銘,此言衙門中人便於行善積德。在傳統的法製觀念中,因為佛道因果的影響,使得許多執法之人斤斤於福孽之辨,害怕因無心之過而遭無辜報應上身,執法者往往以救生為陰德,不肯輕易斷人以死。遇有可以開脫之處,無不曲為開脫。刑名師爺在職業道德上,特別強調“慎”的行為規範,甚至有“救生不救死”的極端準則。汪輝祖在其幕學、吏治、家訓、年譜中,屢申因果報應之誡。

也有師爺因過分看重因果報應,為了積陰德,不惜篡改案情,大行仁恕之道。他們覺得做刑名師爺要以“求生”、“平恕”為本,否則就認為會遭遇到“陰譴”。《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載:

有一位餘師爺,做刑名幕友四十餘年,後來得了重病,總覺得自己周圍鬼影幢幢。他自己安慰自己說:“我存心忠厚,誓不敢枉殺一人,不會有冤鬼來纏我。”可是晚上做夢,夢見好幾個人滿身血汙地圍著他,並指著他罵道:“你隻知道刻薄殘酷能積怨,不知道忠厚也能積怨!我們這些小人物被人強暴殺死,都希望終有一天仇人遭到嚴懲,一申積憤。可是你隻見到活著的人可憐,不知道死去的人可悲,竟舞文弄墨,曲法開脫,改重傷為輕傷,改理曲為理直,改有心為無心,縱容壞人逃脫,使我們不能伸冤雪恨,還自以為是積有陰德!我們這些冤死的人不找你算賬,還能找誰呢?”說罷紛紛上前找餘師爺索命。餘師爺嚇得從夢中醒來,猛然坐起,把兒子叫來,敘說了剛才夢中那些人的話,接著舉起手猛打自己幾個耳光,連連喊著:“我看錯了!我看錯了!”之後,一頭倒在枕頭上而亡。

再則有些師爺濫用惻隱之心。《折獄奇聞》載:某縣有刑名、錢穀兩位師爺,分住東、西兩房,中間隔一間共用的辦公書房。某天晚上,東家有喜慶事,大擺宴席請客,晚上還請朋友們在內衙看戲。錢穀師爺正巧得了瘧疾,一個人躺在床上。到了半夜,他覺得渾身熱不可耐,便掙紮著站起來走幾步以發發汗。結果當他硬撐著走到門口時,突然聽見隔壁辦公書房裏有的聲音,便從牆縫中張望。隻見書房裏燃著一盞燈,燈火才豆粒大小,半明半暗,有個人借著這一豆燈光,正在翻閱桌上的卷宗,並連連發出歎息聲。錢穀師爺再定神一看,赫然發現那人肩膀上竟沒有腦袋,頓時大吃一驚,腳底一軟,撲通一聲就倒在地上。由於房間鋪著杉木板,倒下時聲音很大,看戲的人都被驚動了,趕緊跑來問出了什麼事,但錢穀師爺隻推說自己頭昏眼花、站立不穩,把這事遮掩過去了。第二天早上他把刑名師爺叫來,問他桌上堆著的卷宗是哪一項案件。刑名師爺說是一個搶劫殺人案,“我覺得此案應梟首的犯人太多,想開脫幾個死罪。”錢穀師爺趕緊把昨晚的情景告訴他,並勸道:“那個無頭鬼,肯定是被害人,他不滿意你的擬稿,恐怕你的擬稿不妥。”但刑名師爺卻說:“我從來隻聽說辦案要‘求生’,沒聽說要‘求死’的。我自用我法,你別來打擾。”仍舊以原稿交給主人。可是當天他就得病,不到一個月就莫名其妙地死了。

這種以私人陰德代替國家、社會公德,在為國家、社會執法時顧忌個人陰德的觀念,又是民間文化“公私不分”特色的典型。於是,法律在具體執行中營私舞弊、枉法擅斷,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同時也使法律更難成為公平、正義的代表,發揮“保護好人,製裁壞人”的作用。

除了市民階層的出身,師爺在官場的身份地位也很特殊,他們雖身處官場,但與主流官場又有著一定的距離,始終未脫離依附地位,究其實卻也是一介草民。

在眾多的紹興師爺中,與主官的關係中實際表現為一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係,這種雇傭關係又采用了傳統的、在清代社會也是很普遍的“主客”關係的形式。紹興師爺相當於現在的“私人秘書”,做的雖然是公務,但卻沒有官吏的身份。不是向朝廷拿工資,而是單獨從聘請他們的官員那裏領取薪金。對於曾經以“學而優則仕”為人生價值取向的讀書人而言,這是一種很尷尬的處境,很多時候難免有寄人籬下的屈辱感。師爺對自身職業的痛感也多半緣於此。他們覺得自己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為人“佐幕”,不過是“為人作嫁”罷了,似乎是一無所得。他們以一介草民之身漂浮在官場之中,勞心勞力,終其一生,卻始終無法改變布衣的身份,這使他們的人生取向始終未脫民間化、邊緣化的桎梏。

這種民間身份,最直接的後果是價值感的失落。讀書仕宦是讀書人最高的人生價值取向,是為入世;入世不成,隱居山林獨善其身也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在主流社會依然保持著道德的優勢。然而作幕,即非做官,又非隱居,就工作性質和生活地位而言,誠如徐渭所說的“處於不顯不隱之間”。佐治雖是臨民之治,但是畢竟各地方政事不是按照他們意願實施的。人生價值無從談起,所以很多師爺終老一生,難免一事無成之憾。這也容易導致師爺過分自尊的心理。清末人汪康年在他的《汪穰卿筆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晚清有一位新到任的無錫縣錢知縣請了一位金師爺幫助他處理審判事務。這位金師爺正當少年,風liu倜儻,經常出署冶遊,很快就和惠泉山尼姑庵裏的一個尼姑好上了,經常流連忘返。有一次錢知縣遇到一個緊急案子,急需師爺幫忙,可等了三天,金師爺還是不見蹤影。錢知縣在堂上急得團團轉,不由自言自語地埋怨道:“我請師爺是為了辦公事,可三天還不見人,公事如何得了!”又過了兩天,金師爺滿麵春風地回到衙門,有個仆人把錢知縣的埋怨話傳給了金師爺,金師爺勃然大怒,抓起硯台狠狠地往地上一摔,打點行李就要走人。錢知縣知道了,趕緊跑來賠不是,再三道歉,可金師爺少年氣盛,非走不可。錢知縣隻得送出衙門,還拿出一百多兩銀子權作送行。 這種由價值失落而導致的自尊其實是自卑的極度反映,這正是一種典型的底層小人物心態。

紹興師爺的底層出身與布衣身份使他們的群體個性帶上了濃重的民間文化的印痕,使他們的立身處世始終不脫民間化的特征。在這裏,民間作為一個文化場,也作為紹興師爺始終無法擺脫的人生標記而存在著。主流社會的繁華、崇高、激越,於紹興師爺而言都不過是過眼煙雲,縱然輝煌數百年,但他們始終不過是漂泊江湖的一個文化異數,最後不免平淡於紹興百姓的口耳之間,成為民間文化的一部分。

二

紹興師爺對民間文化的補充集中體現在民間所流傳的豐富的師爺傳說中。近代以來,紹興師爺的傳說是紹興民間傳說中的重要內容。1988年收集整理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之《紹興市故事卷》中設有“紹興師爺的傳說”專題,內收紹興師爺的傳說11則,其它還有徐文長的故事18則(部分與師爺生活無關)。據筆者目前收集的結果,民間流傳的紹興師爺傳說還有近30則。就其內容而言或反映師爺之機智敏巧、救主官於不利地位,或言體恤民情、為百姓排解憂苦,但也有傳說師爺利令智昏、仗主欺人之事。按照故事分類法的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智慧型傳說,二是為民作主型傳說,三是惡師爺傳說。

智慧型傳說多講述紹興師爺以處事靈活、練達、圓通、機智深受各地封建大吏重用,為主官排憂解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