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贏得信任,朋友之交講誠信(3)(1 / 2)

有些任性者,你批評他,他反而不服氣,認為那是他的個性表現,還是我行我素。人活著是要有個性,但也並不完全排斥社會性,而是某種程度上的統一,個性強等於任性,任性說到底是個人主義的表現,隻堅持自己的要求不聽別人的意見,這樣的人很難與人相處得好。

對任性者,最基本的還是要學會諒解謙讓。既然知道對方有這種性格,不如先敬而遠之,避其鋒芒,隻要不是什麼原則上的問題,稍微遷就寬容一下又有何妨,也許,有時候,沉默是最好的語言。

8春風化雨,化解朋友間的危機

朋友與朋友之間,交往貴在知心,有矛盾時及時交換意見,有問題時及時談心,有了信任危機及時化解,那麼友誼的道路上就不會出現絆腳石。

朋友之間有分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學會不讓分歧影響彼此之間的友誼。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對朋友總是懷著猜疑的眼光,或對朋友戒心重重:

“這個人看樣子不是個好家夥。”

“把這麼重要的事跟他說,被他泄了秘怎麼辦?”

“這個人據說不可靠。”

應該說,與人交往時適當保持警惕態度是應該的,因為這社會畢竟複雜,難免會有懷著不良企圖的人會來跟你交往,對這些人,當你了解到他們的“老底”之後,你可以斷絕與他們的來往。但對大多數的朋友,如果你總是懷疑一切,到頭來隻能孤立了自己。友誼是一個對等的雙向活動的過程,如果你對朋友總抱以猜疑的態度,朋友又有什麼理由來信任你呢?

信任朋友,就是相信朋友說的是真實的,相信朋友做是對的,相信朋友能夠勝任某事,這樣當朋友發現你對他的信任態度時,他會覺得你是在真誠地與他交往,反過來同樣會對你產生信賴感。

美國《芝加哥日報》的創辦者勞生有一件為人所稱道的軼事。

在當時的美國新聞界,縱情飲酒是相當普遍的風氣,但勞生是一個極端禁酒者,他對什麼好酒都點滴不沾。

當時勞生手下有一位很得力的助手,也是公司的重要職員。將近有半年的時間,這位助手一直請假在家,於是公司裏散播著許多流言蜚語,說那位助手的病是因為老是縱情酒色所致,說他是一個酒鬼。

勞生聽了當然很生氣,但他沒有立刻表態,他要看看他的助手有什麼反應。那位久病初愈的年輕人上班後很快明白這流言蜚語是一位與己爭職位的人散布的,他覺得有必要向勞生闡明情況。在一個周日,他把勞生請到家裏。

這位助手重複了公司裏對他的流言,並解釋自己雖然飲酒,卻從沒有沉溺於此,他不停地申訴著,把自己的心裏話都掏出來,但勞生隻是靜心聆聽,他一言不發,那助手以為勞生再也不會相信他了。

這時勞生說道:“你要告訴我的話都說完了嗎?你的困擾我都知道了。”他於是叫侍者拿來一瓶香檳和兩個酒杯,斟滿酒後,勞生對他的助手舉起酒杯說:“我相信你,祝你健康!”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交往時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信任別人。勞生雖然對飲酒極為討厭,但他卻沒有“由物及人”,他置流言蜚語於不顧,完全相信他的助手不是一個為酒所困的酒鬼,他的寬大胸懷,令那位助手感激涕零,以後無論發生什麼事,相信助手也會對勞生絕對忠誠的。

信任是朋友間友誼的開始,也是友誼發展的推動劑,更是維持友誼的根基。

如果朋友間相互猜忌,彼此間架起一道“電網”,那朋友關係看樣子要宣告破裂了。

信任是雙向的,當別人對你有所委托,有所期待,你千萬要盡力去完成,不要辜負了朋友對你的信任。在公司裏也是如此,對無論是上司的命令還是對方的委托,你都一定要接受下來,即使對方是口頭托付,你也要聽在耳裏,記在心上,不要當作“耳邊風”,既然答應了就要努力去做,認真對待,如果難以完成全部工作,最好事先把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向對方說清楚並表示歉意;答應對方的時候,態度要積極主動,腦子要沉著冷靜,一旦接受委托就要不惜代價完成好,這樣才能得到信任與嘉許。

除了信任以外,我們還知道,即使再好的朋友,偶爾也會“拌嘴”的。為了一點小事,或為了某個意見分歧而爭論起來,這是常有的事,這時要注意處理的方法,否則,很可會產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