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世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故要一分為二地看人看事,察人必先觀己。察人不易,但與知己比起來,其實不算什麼。觀己是為了能揚長避短,隻有全麵的了解自己,才能夠有效的發揮自己的優勢,
戒驕戒躁,沉著冷靜
浮躁不是病,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沒有什麼可怕,隻要我們讓自己的頭腦稍微保持一點清醒,不因浮躁而緊張,我們的心便會隨之複歸平靜。生活在物質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質利益競相角逐,精彩紛呈,麵對這粉墨登場的物質利益的頻頻秋波,能做到坐懷不亂,平靜而淡泊確非易事。然而,隻有清醒、理智地直麵物欲的挑戰,藐視引誘,把握住自己,控製住自己,才能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隻有從容、鎮定地迎接物欲進攻,堅強自己,錘煉自己,才能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而這樣的人,對於淨化我們的社會風氣,對於純潔我們的事業是多多益善的。
平淡並非不思進取,平淡並非清心寡欲。平淡是人的一種境界,一種經過錘煉與蕩滌之後的高境界。這種境界是建築在人的精神意誌經過千錘百煉之後,高風亮節常駐的基礎之上的;這種境界也是建築在人的心靈世界經過一次次蕩滌洗禮之後,道德情操永在的基礎之上的。它與無所事事、渾渾噩噩者涇渭分明、毫不相幹。無所事事者,不思進取,空歎前途,精神空虛;渾渾噩噩者,度日如年,滿腹牢騷,懶惰成性。平靜淡泊者,麵對同伴的升遷,心胸坦蕩,拱手誠賀;平靜淡泊者,麵對鄰裏的勞動致富,喜顏悅色,同喜同樂。其追求是激濁揚清,樹我中華大地文明、高雅之浩蕩春風;其欲望是社會進步,全民奮力驅逐汙濁之聲、汙濁之氣;其心願是通過誠實勞動過上富裕生活,相信播種了才會有收獲。
追求平淡雖非易事,然而隻要堅定信念、痛下決心、千錘百煉,則必能成功。追求平淡,道德修養必不可少,包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處世觀。追求平淡,克服浮躁心理、攀比心理,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物質世界的點點滴滴,則必能襟懷坦白,心誌高遠。在棋壇有“石佛”之稱的韓國圍棋第一高手李昌鎬,就是這方麵的典範。他總是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每次對弈,置勝負於度外,平靜心氣地走好每一步棋,最終的勝者則常常是他。可見,平常心對提升人的意誌品質與修養是何等重要。
保持平靜,減少浮躁需要遇事要善於思考,考慮問題應從現實出發,不能跟著感覺走,命運應掌握在自己手裏。道路就在腳下,切實做一個實在的人。同時也要在攀比時要知己知彼。“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獲得自我認識的主要方式。比較要得法,要“知己知彼”,否則就無法去比,得出的結論也會是虛假的。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就不會出現人的心理失衡現象,產生心神不定,無所適從的感覺。必要的自我暗示也是控製情緒的一個簡捷而實用的好方法。例如,你可這樣暗示自己:無論麵對怎樣的處境,總會有一種最好的選擇,我要用理智來控製自己,絕不讓情緒來主導我的行動。隻要我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我就是一個戰無不勝、快樂的人。
減少浮躁情緒是個長期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戰勝浮躁的關鍵是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這就需要我們放平心態,正本清源,無論身居何位,都不去盲目攀比,更不會唯利是圖。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一些飽含智慧的書籍,經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為來獲得對浮躁的免疫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或心理複原能力。通常浮躁的產生大多數都是由於壓力太大、頭緒太多,或選擇太多,節奏太快造成的。因此,要暫時告別壓力太大的社會情境,到大自然中去放鬆身心,徒步旅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另外,培養一種閑情逸致,一種為之神往的業餘愛好,也是很好的解決浮躁的方法。
不要極端的完美
從心理學來說,“完美主義”是對完美過分的一種極端追求。那種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並且在努力達到高標準過程中體驗到快樂的人,不是完美主義者。心理學上所指的完美主義者是那些把個人的理想標準和道德標準都定得過高,不切合實際,而且帶有明顯的強迫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的那種人。
完美主義的人往往不願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點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讓自己保持優雅的姿態、不俗的氣質、溫柔的談吐,這就是為自己定了一個過高的理想標準,而且也帶有強迫的特征;會為一個自認為不優雅的姿態就緊張焦慮,這也並不是一個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態。
完美主義者表麵上都很自負,其實內心深處卻是非常自卑。比如,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總是在關注自己的缺點,而且總是不知足,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快樂,周圍的人也一樣不快樂。所以,學會欣賞別人和自己是很重要的,它是實現下一個目標的基礎。
在人際交往方麵,為了維護自己這個完美的角色,完美主義者常常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中。比如,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體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點。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給自己製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以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帶給自己的卻隻有沉重的壓力和深深的自責。對於別人的褒獎,隻會感到誠惶誠恐,認為自己還差得很遠。違心地滿足別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腫臉來充胖子。
20世紀70~80年代,在美國心理治療界發現有這樣一類求治者:他們是成功的商人、藝術家、醫生、律師和社會活動家,等等。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如魚得水,出類拔萃,但他們的努力並未給他們帶來所期待的幸福生活。
治療家們發現他們具有這樣一些共性:他們的成功既不能給他們帶來成就感,也不能帶來一個完整、獨立的自我感受。他們尋找心理治療以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意義,並克服空虛感。
治療家發現這類人的自我係統處於分離狀態:一方麵,當他們獲得成功時,他們可以體驗歡欣;另一方麵,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層的無價值感和自卑感。正是這種匱乏導致了他們將無所不能的完美主義傾向當做護身的盔甲。他們抱怨所有的成功都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沒有人理解他們,他們也不能理解他們自己。
這些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幾乎全與童年的家庭教育有關。他們的父母為孩子樹立的標準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時候都是貶低他們而不加讚美。於是久而久之,這些孩子也就學會了總愛找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不配被讚揚和被尊重,並以自我挑剔和自責為習慣,甚至產生了一種自虐的“快感”。
改變這種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當事人重新樹立評價自己的標準,改掉原來那種完美的、苛刻的、傾向於全麵否定的標準,樹立一種合理的、寬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勵的標準,學習多讚美自己,把過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紙上,坦然愉悅地接受別人的讚揚並表示感謝。
有人問一位走紅的國際女影星是否覺得自己長得完美,她說:“不,我長得並不完美。我覺得正因為長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讓觀眾更能接受我。”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不足並能寬容待之的人,可以說是自信的,心態也是健康的。人生並非上帝為人類設計的陷阱,好讓他譴責我們的失敗。人生也不是一盤棋,如果走錯一步那麼步步皆錯。人生其實就像踢足球,即使最偉大的球星也會在比賽中失誤,我們的目標是努力發揮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腳腳都是妙傳甚至是射門得分。
可見,醉心於追求“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完美的。因為“完美”畢竟是抽象的,隻有生活才是具體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並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許多遺憾是無法避免的。假如我們在心理上戰勝了這些。我們的內心就會穩健許多,就會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所以,不要以為隻要自己盡心盡力去做的事,一定就會達到完美。應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言論,要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風格而努力。
“最完美的商品隻存在於廣告中,最完美的人隻存在於悼詞中。”完美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當我們不再注意自己是否完美時,或許有一天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往日渴求的完美,今天已經具備。
時刻不要沮喪,希望就在前方
人的心理活動可以說沒有一刻的平靜,忽而興奮、歡樂,忽而沮喪、消極。情緒樂觀的人也有不幸與煩惱,但善於排遣解脫。也有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被消極情緒占領,或哀歎不已、灰心喪氣,或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而不善於解脫排遣。
人們經常不自覺地用一種刀子來刻畫自己的形象,“因為我是忠厚無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氣吞聲,寧願傷害自己也不指責對方”。這一形象一旦刻畫成功,品嚐“後悔”的苦酒就成為一種自我安慰的享受。習慣成自然,一事過後,不是尋求勝利的喜悅,而是尋覓不幸與失誤。隻有打破這種感情體驗的習慣,隻有不再沉湎於後悔體驗,才能很有效地克服悲觀情緒。
開朗之人的特點是把眼光盯在未來的希望上,把煩惱拋在腦後。隻要讓更具有意義的事占據你的腦際,你的心就會亮堂一點。
有的人害怕行為失誤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其實真正危險的不是危險本身,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你如果在最擔心害怕的時候,向自己大呼一聲:“我豁出去了!”可能就不那麼擔驚受怕了。培養灑脫、豁達的性格,將會對你終生有益。讓自己春風滿麵
每個人都經曆過一些小的失意,有人遇到這些失意時,覺得一切都不盡如人意,憂鬱不安,悲觀自憐,結果更加失意,以致失去了幸福和歡樂。有的人則會輕輕跨過,繼續前行。後者不一定是因為樂觀,但前者一定是因為悲觀。
改變悲觀心理的一個辦法是,避免老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應突出、重視自己的優勢。隨著你有意的積極思維自然而然地增加,消極思維自然就減少了。突出優勢的另一麵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失敗的影響。盡管無法避免偶爾的失敗,但是你可以控製失敗對自己的影響,承認失敗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會使自己情緒好一些。過分強調失敗,隻會降低自信,使自己處於沮喪之中。
在工作和家庭環境沒有改變的時候,“積極想象法”會使你對生活更樂觀。你可以想象自己做了一些想做的事後度過一段非常愉快美好的日子。要知道,任何事情在想象中都是可能的。當你打算參加某項活動而又心存恐懼,就對自己說:“我能做好這件事,我比別人更善於控製自己的生活。”這種語言暗示法的好處是你對自己所說的話語往往能影響你的自我感覺,明顯改善沮喪情緒。
多數沮喪悲觀者對未來擔憂,正為自己建立越來越狹窄、有限的世界;假如你做些與他人合作的工作,受到他人的約束,你就得考慮自己以外的事情,生活也就會出現新的意義。愉快的社交活動對人們情緒的影響是任何一項獎賞都不能比擬的。當人們掌握了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後,自重感增加,也會慢慢地趕走沮喪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