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副獨特而不容混淆的臉相,即使雙胎胞也不例外。因此人們相見時,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臉。從這張臉上,大致能反映出年齡、性別、種族烙印,而且通過表情也可能流露出其人的當時情緒變化狀態。191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生理學家科瑞爾在他的《人,神秘莫測者》一書中論述道:“我們會見到許多陌生的麵孔,這些麵孔反映出了人們的心態狀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映得將越來越清楚。臉就像一台展示我們人的感情、欲望、希冀等一切內心活動的顯示器。”
表情是無聲的語言。當人們與他人交往時,無論是否麵對麵,都會下意識地表達各自的情緒,與此同時也注視著對方做出的各種表情。而在幾乎所有的生物中,人的表情又是最豐富,也是最複雜的。據統計,人的麵部所能做出的表情多達25萬種之多。正是這種過程,使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複雜而又細膩深刻。
在許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對臉部具體部位的觀察來看透對方。美國心理學家拜亞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讓一些人表現憤怒、恐怖、誘惑、無動於衷、幸福、悲傷等六種表情,再將錄製後的錄製帶放映給許多人看,請觀眾猜何種表情代表何種感情。其結果是,觀看錄製帶的這些人,對此六種表情,猜對者平均不到兩種。可見,表演者即使有意擺出憤怒的表情,也會讓觀眾以為是悲傷的感情。
從這個實驗上看,雖然表情對揭示性格有很大程度上的可取性,表情相對於語言更能傳遞一個人的內心動向,但要具備在瞬間看破人心,看似簡單,實屬不易。
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掌握了掩飾內心真實情感的手段,這種手段在現代商業談判中屢見不鮮,洽談業務的雙方,一方明明在很高興地傾聽對方的陳述,且不時點頭示意,似乎很想與對方交易,對方也因此對這筆生意充滿信心。沒想到對方最後卻表示:“我明白了,謝謝你,讓我考慮一下再說吧。”這無疑給陳述方當頭澆了一盆涼水。
在許多時候,人會用“麵無表情”這種表情來掩飾自己的真正心理。這樣做的原因通常有三種:一種敢怒而不敢言,一種是漠不關心,另一種是根本沒有放進心裏去。當然,這種表麵上的情形,也可能意味著他對人非常關心,而是不願讓人輕易地看出來。
有一種臉上的表情跟內心的情緒恰恰相反,這是因為人在潛意識裏都不願讓人看出自己心理的變化,所以會以其他表情來阻止情感的“外泄”,刻意隱瞞自己的喜怒哀樂。
在許多時候,憤怒、憎恨、悲哀等感情能夠從麵部表現出來,很容易成為阻礙正常社會活動的因素,所以人們都竭力設法壓抑這種負麵的感情,而盡量表露出喜歡或笑容滿麵的正麵表情。在現實生活中,最能體現這種現象的例子莫過於夫妻之間的爭吵。當彼此間的關係到了無法協調的情況下,不快樂的表情反而會逐漸消失,現出愉快的笑臉,態度也顯得謙恭而親切,但實際上卻早已不是這樣一回事了。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沒有經過相當程度地對人們內心活動的研究,是不太容易探視出人心的真麵目的。其實,在高明的觀察者看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一張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狀態的“海報”。狄德羅在他的《繪畫論》一書中說過:“一個人……他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
盡管如此,真正的高手卻能夠從表情上一眼洞察別人的內心動機。春秋時期的淳於髡無疑就是這樣一位“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廣招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薦淳於髡,因此,梁惠王連連召見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與他傾心密談。但前兩次淳於髡都沉默不語,弄得梁惠王很難堪。事後梁惠王責問推薦人:“你說淳於髡有管仲、晏嬰的才能,哪裏是這樣,要不就是我在他眼裏是一個不足與言的人。”
推薦人以此言問淳於髡,他聽了隻是笑笑,回答道:“確實如此,我也很想也梁惠王傾心交談。但第一次,梁惠王臉上有驅馳之色,想著驅馳奔跑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就沒說話。第二次,我見他臉上有享樂之色,是想著聲色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也就沒有說話。”
那人將此話告訴梁惠王,梁惠王回憶當時情景,果然如淳於髡所言;他不禁佩服淳於髡的識人之能。
從麵部表情上,讀透了內心所蘊藏的玄機,是識人高手厚積一世而薄發於一時的秘技。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合唱的“空城計”了。
當諸葛亮帶一幫老弱殘兵坐守陰平這座空城時,兵強馬壯的馬司懿父子,率領20萬大軍兵臨城下。在城牆之上,諸葛亮麵色平靜,旁若無人地洞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樓上,手撥五弦,目送歸鴻,飄飄然令人有出塵之想。一場歎絕千古的雙簧戲,由此拉開了帷幕。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謀略上勢均力敵的高手,一個在城牆之上,一個在牆城之下,用心機對峙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眼就能看穿他虛張聲勢的空架勢,但諸葛亮更知道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衝突。倘若司馬懿拿下了諸葛亮,三國鼎立之勢就不複存在。而司馬家族的羽翼目前尚未豐滿,最後也是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熟諳兵法的司馬懿也知道韓信的下場,而諸葛亮的存在,則會讓司馬懿有了和曹丕周旋的機會。對付諸葛亮,曹丕還必須倚仗司馬懿。若是諸葛亮一倒,曹丕沒了後顧之憂,安內則是必然之舉。到那時,哪裏還有他司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麵平靜的背後,倆人心中則是波瀾起伏。也正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判斷司馬懿不會下手,才敢下這招看似冒險之棋。當司馬懿的兒子提醒說,諸葛亮在使詐,城中必無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馬懿,立即打斷他的話,以諸葛亮一生謹慎的話,搪塞過去了。機智的司馬懿,從諸葛亮平靜的表情上早已領悟到,這是諸葛亮用謀略和他合唱的雙簧戲。這出戲,非有大智慧的人,就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完美。
表情是內心活動的寫照,是心理變化的顯示器。隻要我們仔細觀察,細心分析,就不難從千變萬化的表情中把握住對方心靈的律動了。
不要被外表的溫和迷惑
時間是真正公正的法官。有的人在一時一事上可以稱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共事時間長了就會更深刻地了解他們的為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人人有朋友,但朋友之情有厚薄,朋友之心有正邪。心正可以受其益,心邪則多受其害。心正與心邪都在一副笑麵之下掩蓋著,特別在你春風得意時,大家禮尚往來,杯盞應酬,互相關照。但如果風浪驟起,禍從天降,恐怕會有昔日那些笑臉相對、過從甚密的朋友也用別臉相對。所以,不要被溫柔的笑臉所迷惑。
狐狸躲避獵人,看見一個伐木人便請求把它藏起來。伐木人叫狐狸到他的茅屋裏去躲著。過了不久,獵人趕到了,問伐木人看見狐狸沒有。伐木人一麵嘴裏說沒看見,一麵打手勢,暗示狐狸藏在什麼地方。但是,獵人沒有注意到他的手勢,卻相信了他的話。狐狸見獵人走了,便從茅屋裏出來,不打招呼就要走。伐木人責備狐狸,說他保全了它的性命,而它卻連一點謝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說:“假如你的手勢和你的語言是一致的,我就該感謝你了。”這隻狐狸麵對一個人做的好事,並未受到表麵的迷惑。
對於口裏說要行好事,實際上要做壞事的人,有一種很好的識別方法:觀其表麵之意而作反解,可即刻識破其虛假勾當。逆向思維的角度,能讓我們從一個籠罩著光環的好人好事的反麵去發現從正麵很難看見的背影,從而避免輕信所帶來的失誤。
東晉時期的大將軍王敦去世後,他的兄長王含想要投靠王舒以求依靠。不過王含的兒子王應卻勸說父親投靠王彬。王含認為王彬與王敦生前並無交往,所以否定了兒子的建議。而王應卻堅持認為正是因為二人生前並無太多往來,而且王彬是不會趨炎附勢的人,本性正直,因而值得依靠。相反王舒卻是勢利之人,並不會接納他們父子。結果王含不聽兒子勸阻,依然投靠王舒,最終被王舒投於江中,慘遭厄運。相反,王彬聽說他們父子有心投靠,實際已經安排了船隻在江邊等候他們。
在危難時,曾被懷疑的朋友往往成為救星,被十分信賴的朋友卻往往成為背叛你的人。須知道,世上之人有很多心口不一,表裏不同,要看出來是很難的。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會依附於強者;能抑製強者的人,必然會扶助弱者。作為背叛王敦父輩的王應,本來算不上是個好侄兒,但他的一番話說明他是深諳世情的,在這點上,他要比“老婦人”強得多(王敦每每稱呼他兄長王含為“老婦人”)。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能救弱者於危難之間。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尋找保護的一個護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則正者更正,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為人寬懷,不露鋒芒,忍人所不能忍。但是這種柔還有可能被邪惡者所利用,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們往往欺下罔上,無惡不作;在強者麵前奴顏婢膝,阿諛奉承,在弱者麵前卻盛氣淩人,橫行霸道,他們以柔來掩蓋真實的醜惡嘴臉,讓人看不到他的陰險毒辣,然後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這才是最可怕的。
宦官石顯雖不能位列三卿,但也充分利用皇帝對他的寵信而日益驕奢橫逸,濫施淫威。在皇帝麵前他卻顯出一副柔弱受氣的小媳婦神態,不露一點鋒芒,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賴,藉此卻又更加胡作非為。嚴嵩是一代奸相,可謂赫赫有名,他也是奸得很有水平,把個皇帝玩得團團轉。奸賊在皇帝麵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麵孔出現的,總是顯得比誰都忠於皇上忠於天朝;而在皇帝背後卻欺淩百姓,玩弄權術,惡名昭著。正是這種人才善於耍手腕,以他的所謂柔來戰勝他的敵人,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往往長於不動聲色,老謀深算,滿肚子鬼胎,敵手往往來不及防備便遭暗算。
學會辨別他人的謊言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一個人一開始說謊,身體就會呈現出矛盾的信號:麵部肌肉的不自然,瞳孔的收縮與放大,額部出汗,麵頰發紅,眨眼次數增加,眼神飄忽不定等等。說謊者總是希望把體態隱藏起來,所以一個人在電話裏說謊比當麵說謊要鎮定從容。
小孩子在說謊的時候,大多會用手遮住嘴巴,潛意識是想防止謊話從嘴裏講出來。長大後,這種手勢則變得精練而又隱蔽。許多成人會用假咳嗽來掩蓋這種護嘴姿勢,還有的則是用大拇指按住麵頰,或用手來回抹著額頭。對於女性朋友來說,說謊最常見的是用手撩耳邊的頭發,似乎想把不好的想法撇開。
有時,對方談吐的速度、口氣、聲調、用字等,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第二信息,撩開罩在表層的麵紗,能探知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一般來說,如果對方開始講話速度較慢,聲音洪亮,但涉及核心問題,突然加快了速度,降低了音調,十有八九話中有詐。因為在潛意識裏,任何說謊者多少有點心虛,既希望“蒙”住對方又五十分把握。更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他在某個問題上支吾其詞,吞吞吐吐,可以斷言他企圖隱瞞什麼。倘若你抓住關鍵的詞語猛追不放,頻頻提問,說謊者就會露出馬腳,敗下陣來。可見,從說謊者的表現可以探知他的心內的真實想法,透析一個人的性格。
從說話的聲調看說謊
在判斷一個人說話時的情緒和意圖時,固然要聽他究竟說些什麼,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更要聽他怎樣說,也即從他說話時聲音的高低、強弱、起伏、節奏、速度、轉折和停頓中領會“言外之意”。當說謊是為了掩飾恐懼或憤怒之感時,聲音通常會比較大也比較高,說話的速度也比較快;當說謊是為了掩飾憂傷的感受時,聲音就會與之相反。那種擔心露餡的心理會使聲調帶有恐懼感,那種“良心責備”的負罪感所產生的聲調效果會與憂傷所產生的極為相近。不過,聲調提高本身並不是說謊的象征,它隻是恐懼、憤怒或激動的象征。與此相應,沒有聲調提高的跡象也同樣並不意味著沒有說謊。
從說話的停頓看說謊
人在說謊的時候,另一常見的言辭印跡便是停頓,如停頓的過於長久或過於頻繁。產生這類說謊印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說謊者可能事先未準備好“台詞”,因而可能會在臨場時產生猶豫或錯誤。其二,即使說謊者已經把“台詞”準備得很充分,也可能會由於擔心露餡而臨時怯場,忘了所編的“台詞”;或者由於突發性的意外事件的幹擾而產生了情緒波動和思維混亂,一時忘了前後“台詞”間的聯係。
東張西望的人
說謊的時候東張西望的人通常比較膽小怕事,也就是說他們根本就不會說謊,對於說謊,感覺像做了虧心事似的,而且心中受到了譴責,同時等待接受對方的懲罰。他們通常善良老實,為人處世以誠相待,一般不會說謊,說謊必定有一定的原因,所以他們不是不可以原諒的。
遮掩嘴巴
當有人在與你說話時,不自覺地時常出現用手護著嘴的動作。當說到與之相關的關鍵點時,有人甚至有意假咳嗽以便用手來遮嘴,這時就要對這人說話的真實性多加留意。這時候,也許他說出的話有詐,也許他在說謊,結合前後的交往,你就不難對他做出準確判斷。當然,這種情況也有“心口不一”的嫌疑。
觸摸鼻子
當一個人說謊後,會有一種不好的想法進入大腦,於是會下意識地指示手去遮捂嘴,但是,到了最後的關頭,又害怕別人看出他在說謊,因此,隻是很快地在鼻子上摸一下,馬上就把手放下來。當一個人不是在說謊,那麼,他觸摸鼻子時,一般是要用手在鼻子上摩擦一會兒,或搔抓一下,而不是隻輕輕觸一下。
抓耳朵的人
這個動作猶如小孩用雙手捂著兩隻耳朵的動作,但對於成年人則顯得比較世故。除此之外,還有的人會搓耳朵、拉耳垂,或是把整隻耳朵按住以掩住耳孔。他們比較膽小,歲數也不大,不成熟讓他們在不經意間使出兒時的動作來掩飾自己的忐忑不安。
揉眼睛的人
這個動作有男女之分。女人多半是輕輕摸一下眼瞼的下方,她們怕把眼睛周圍的妝弄壞了;毫無後顧之憂的男人會用力地揉眼睛,如果謊撒得過大,他們還會把視線轉向別處,較多地是看地麵,也有的看周圍的景致,為的是在說謊時避免目光與對方的視線接觸。
病態式撒謊
你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謊話,包括你的名字、職業、體重、早餐吃些什麼等等。這種情況表示,你是個心理十分不正常的人,但你卻真正相信自己所捏造的一切。雖然你並不清楚自己到底在於什麼,但這種現象,通常能協助你把自己的魅力和說服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萬一別人發現故事中矛盾的地方,你隻會再編造一則更精彩的故事,但最終你不會得到好的結果。
認認真真做其他事情的人
這種人有著非常多的說謊經曆,說謊對他們來說有如家常便飯。他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夠鎮靜地對待說謊,說明他們的外部環境相當惡劣。說謊是他們適應環境的一種方式和謀生手段。他們也有心地善良的一麵,但這往往被他們的桀驁不馴所掩蓋。
通過言語判斷修養
一個人說話時的風格,是鑒定一個人品性的重要依據。因為人的思想及情感往往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同時,語言上的風格也是個人品格修養的顯示器,一個人的品格修養會在其或俗或雅的語言風格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幽默風趣型
說話風趣幽默的人,想像力豐富,頗具創造力,而且看重自由自在的生活,崇尚快樂自由的個性。因為他們發現,在很多場合下,適當的玩笑可以消解壓力,調節拘謹得令人窒息的氣氛,因此他們經常運用幽默來改變緊張的氛圍,從而成為受大眾矚目的“減壓員”和“空氣調節師”。他們童心永在,是頑皮、愛開玩笑的人,他們已經找到幽默在生活中所蘊含的力量,而且希望把這股力量帶給真正需要它的人,同時也使自己的生活充滿喜劇色彩。
旁征博引型
這種人的知識麵寬,隨意漫談也能旁征博引,古往今來,天文地理都能指點一二,顯得無所不通,學問高深。但是由於腦子裏裝的東西太多,導致係統性差,從而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想性和深度不夠,評說問題就像蜻蜓點水,抓不住要領。他們做某件事情時,可以產生幾十個方案,但可能都觸及不到問題的關鍵。所以他們如果能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做到駁雜而精深,直接把握實質,他們就會成為優秀、博精的全才。否則,就會變成看似什麼都懂,實際什麼都不懂的人。
高談闊論型
這種人認為辦大事者應不拘小節,因此常常不大理會細節問題,瑣屑小事從不掛在心上。在生活上,他們從來不會在乎西服掉了一兩顆紐扣之類的芝麻綠豆小事。他們考慮問題宏博廣遠,善於從宏觀、整體上把握事物。他們的思想富於創見和啟迪性,即使不是“絕後”的,也往往有“空前”的意味。缺點是理論缺乏係統性和條理性,論述問題不能細致深入。由於不拘小節而可能會錯過重要的細節,給後來的事情埋下隱患。所以,“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的道理是他們最應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