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 / 3)

鋒銳犀利型

這種人言辭犀利,抓住對方弱點就狠打猛打,不給對方絲毫回旋的機會。他們善於抓問題要害,而且往往一步到位,常以問題專家的眼光去看待對方。所以他們有可能會忽略從總體、客觀上把握問題的實質與關鍵,而舍本逐末甚至斷章取義。

自我嘲諷型

這種人心胸較為開朗,能夠像魯迅一樣自嘲,這也可能是他們維持平安幸福的秘訣之一。被自己嘲笑,其實也是改掉自己缺點的一種方法。先別人一步嘲諷自己,無形中排除了外來的某些可能的誹謗,使自身的處境較令人同情或愛憐。事實上,這已成為他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挖苦損人型

這種人是文學愛好者,總愛話裏有話。一開始,別人以為他們機智風趣、視角獨到,但最後,終於發覺他們心懷叵測,並不在乎他人。在許多方麵,他們和自嘲型的人有同樣的心理,不過他們往往是指桑罵槐更為隱秘。他們相信先下手為強,不過,他們的矛頭是指向那些令他們緊張和恐懼的人與事。隻要他們覺得自己沒有成就,就開始嘲弄別人的成就。他們的挖苦兼嘲笑就像一劑毒藥令人痛不欲生。其實,這一切反而反映出他們心中的消極思想以及對自我的否定。他們希望在對比中否定他人,抬高自己。但事與願違的是,無論他們多麼擅長挖苦,多麼精於刻薄他人,卻永遠無法放開自己。

辛辣諷刺型

這種人知識豐富、言辭激烈而尖銳,對人情事理理解得深刻而精當。他們天生懂得嘲弄而且對生活的觀察細致入微,往往視角獨到。他們有能力把彌漫在政治、經濟和娛樂界的弊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但更重要的是,這麼做能夠表現出他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憤慨。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們寧可透過重點式的誇大和諷刺為改變而戰,也不願悶悶不樂、怨天尤人。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強,反應也快。針對他人的能力,他們往往都能居高臨下,做一個批判者。

添油加醋型

這種人接受新生事物很快,撿到新鮮言辭就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就像要給生活增加佐料一樣。因此,他們總是躍躍欲試,不吐不快,把聽到的一些精彩言論,很快地加以模擬應用,並推陳出新。缺點是不能對這些言論進行更深的研究,遇到問題時沒有主見,不能獨立麵對困難,性格軟弱。

標新立異型

這種人獨立思維能力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於普遍的說法常持否定的態度,他們“標新”是為了“立異”,做事常常獨樹一幟、與眾不同。他們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敢於向權威與傳統挑戰。他們的優點是不受禮法約束,精於謀略,開拓性強。缺點是不能冷靜思考,容易偏激從而不被世人理解,往往孤立無援,最終毀於一旦。他們最適合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做一些有開創性的事。

嘩眾取寵型

這種人喜歡到處扮小醜,模仿古怪的動作,或在頭上戴個紙袋說些滑稽的笑話。嘩眾取寵引人注意是他們行為的原始動機。他們十分善解人意,懂得體貼、關懷他人,隻是尚未失掉童稚之心。他們懂得享受生活,即使80歲了,仍然會去蕩秋千。

溫柔平順式

這種人語言人的特點是溫和平順。在性格溫潤柔弱,不爭好強勝,權利欲望平淡,與世無爭,講究以“和”為貴。優點是為人處世講求平和順暢,易與人相處。缺點是意誌軟弱,膽小怕事,原則性不強,常常屈從於權威等,對人、事采取逃避態度。這種人如能磨煉膽氣,知難而進,就會成為一個外顯寬厚、內存堅毅的剛柔相濟之人。

從容平和型

這種人性格優雅平和,為人寬厚仁慈,他們說話做事不僅從容不迫,而且十分嚴謹,決不會輕易得罪一個人。他們為人處事豁達又有規範,而且周密細致,反應敏捷果斷,屬於細心思考型人才,但又有恪守傳統、思想保守的傾向。如果他們能對新生事物持公正包容而非偏見排斥的態度,就會變得更加從容平和,具備長者風範。

通過聲音辨別人心

聲音與說話者當下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聲音大小、輕重、緩急、長短、清濁的變化,與人的特征息息相關,這就是聞聲辨認的基礎。而曾國藩早就說過:“人之聲音,猶天地之氣,輕清上浮,重蝕下墜。始於丹田,發於喉,轉於舌,辨於齒,出於唇,實與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調。聞聲相思,其人斯在,寧必一見決英雄哉!”

聞聲辨認,一定要著重從人情的喜怒哀樂中去細加鑒別。欣喜之聲,宛如翠竹折斷,其情致清脆而悅耳;憤怒之聲,宛如平地一聲雷,其情致豪壯而強烈;悲哀之聲,宛如擊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淒切;歡樂之聲,宛如雪花於疾風刮來之前在空中飛舞,其情致寧靜輕婉。

春秋時期,鄭國傑出的政治家鄭子產就是一位聞聲辨認的高手。

有一次,他外出巡察,突然聽到山那邊傳來婦女的悲慟哭聲。隨從們麵視子產,等候他的命令,準備救助,不料子產卻命令他們立刻拘捕那名女人。隨從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當時她正在丈夫新墳前麵哀哭。人生有三大悲:少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可見該女子的可憐。以鄭子產的英明,本應該不會對此婦動粗,其中緣由,是因為鄭子產的聞聲辨認之術。鄭子產解釋說,那婦女的哭聲,沒有哀慟之情,反蓄恐懼之意,故疑其中有詐。審問的結果,果然是該女子與人通奸,謀害親夫之故。

《禮記。樂禮》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對於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在聲音上。人的聲音隨著內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

聲音平和,則內心平靜;聲音清亮和暢,則內心清順暢達;聲音偏向激越,則內心漸趨興盛;聲音遲緩低沉,則內心消極鬱悶;聲音沙啞渾濁,則內心緊張不安;聲音清脆而節奏分明,則內心誠懇、坦然;聲音如細水長流,不緊不慢,則內心寬宏柔和。

古人曆來重視聲音,認為聲音是考察人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入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按照五行原理,把聲音分為:

金聲:特點是和潤悅耳;

木聲:特點是高暢響亮;

水聲:特點是時緩時急;

火聲:特點是焦灼暴烈;

土聲:特點是厚實高重。

人的聲音,由於生存環境、先天稟賦、後天修養以及健康狀況等條件的不同而相異。聲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狀況,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與俗、智與愚、貴與賤(這裏指人格修養)、富與貧。

聲音沉雄厚重,韻致遠響,這是腎水充沛的征象,由此可知其人身體健壯,能勝福貴。

聲音低粗,而音域很廣的人,有作為,較現實,或許也可以說是比較成熟瀟灑,有適應力。

聲音沙啞的人,性格一般比較粗野。

聲音洪亮,有穿透力的人,精力充沛,具有藝術家氣質,有情趣、熱情。

說話時嘰嘰喳喳,聲音很高的人,其個性如同小孩子一樣,是不知醒悟的人。

說話時聲音好像被壓抑住似的人好挖苦他人,不論看什麼事物,均不會由正麵去觀察。

講話時聲音較低,口沫橫飛的人是精力過剩,好浪漫的人。他們注重外表,愛好名聲,同時還喜歡矯揉造作。

外帶語尾音的人,精神高昂,若是男子,則有點女性化,具有藝術家的氣質。

發於喉頭、止於舌齒之間的根基淺薄的聲音,給人虛弱衰頹之感,顯得中氣不足,這也是一個人精神不振,身體虛弱,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男性高音者,為人和善,具有慈悲心腸;女性高音者比較感性,大多屬於羅曼蒂克型的人,是戀愛至上者。

男中音的個性比較冷酷,是屬於慎重的務實型人。而女中音,是講求情調的熱情之人。男中音與女中音有相互排斥的傾向。

男性聲音較低者可以說是人格圓滿型的人。他們大都頭腦清晰,雖然不太具有男子漢氣概,但卻非常誠實,不會結幫成派。女性聲音較低者講求技術,是能夠抓住對方心理活動的現代型人物。

通過話題探知真意

與人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語言。如果你想把某件事情闡述清楚,那麼就得圍繞著這件事情說,這就是話題。雖然在很多時候,說話的雙方不是非常直觀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但隨著談話的進行,談話者會在不知不覺、有意無意當中暴露出內心的秘密。

在與人交談時,常常談起自己,包括曾有的經曆、自我的個性、對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態度和意見等的人性格比較外向,感情色彩鮮明而且強烈,主觀意識較濃厚,愛表現和公開自己,多少有點虛榮心。他們渴望自己處於眾人的視線焦點上。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人不經常談論自己,包括曾有的經曆、自我的性格、對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態度和意見等,則表明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內向,感情色彩不鮮明也不強烈,主觀意識比較淺薄,不太愛表現和公開自己,比較保守,多少有自卑心理。另外這種人可能有很深的城府。

不論談論什麼話題,都會不自覺地將金錢扯入話題中的人,往往缺乏夢想,而這個缺乏夢想的缺點很有可能會成為其人格上的致命傷。他們太過於傾向現實主義,隻知道賺大錢是自己人生唯一的夢想,忽視了人生中其他重要的東西。他們的心中潛伏著深深的不安全感,並試圖用金錢來驅走這種感覺,卻往往不能如願,使心靈更加空虛。

對方與你交談時滿腹牢騷,對什麼都報怨,多屬於追求完美的人。他們有自信,凡事要求高水平、高理想,並時時在腦海中描繪完美的藍圖,由於達不到理想,自然也就開始牢騷不斷了。他們成天沉迷於幻想的世界中,對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則采取回避漠視的態度。

當對方批評第三者時,他的真正目的可能並不在此。當然,他有可能的確是對第三人感到不滿,但其言外之意是對無法進行直接批評的人表示不滿。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代價行動”。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時,會以其他的行動來滿足自己的心理。尤其是初次見麵時,因為不便批評對方,隻好轉而批評第三者以宣泄自己的不滿。

在談話中,當一方突然以另一個人來作為話題時,多半是想探測對方的真意、想法或是對自己的感情。但是有很多人在這時提出來的,往往是對方的敵手。這種行為可能是想借著辱罵或損傷敵手來間接地誇獎對方,以為這樣一來,對方就會放鬆警惕,說出真心話,其實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因為如果對方對他的敵人有強烈的反感或憎惡時,不但不會表現出來,反而會隱瞞。這種想利用第三者以探測對方心思的手段,會使對方產生更高的警覺。若是想要知道對方的誠意,特別提出一個對方不易接受的條件,看看對方會有什麼反應,是最簡單的方法。我們可借著對方的反應,探知其態度。

談話一方提出一個令對方不快的質問,置對方於孤立狀態,迫他做兩者間的選擇。換句話說,就是“欺壓對方”,陷他於危機的狀況,看他的反應。這樣做的目的多半是想探測對方說的是不是真心話,或者想知道他對當時的話題關心到何種程度。

有些人非常想要探聽對方的真相,不停地打聽對方的情況,這是有意了解對方的缺點、期待能進一步控製對方的意思。有些人對於別人的消息傳聞特別感興趣,這種人很難獲得真正友誼。所以,他內心非常孤獨。

有人根本忽視別人的談話,而喜歡扯出與主題毫不相幹的話題,這種人懷有極強的支配欲與自我顯示欲。有人一直談論會場的話題,而不喜歡別人來插話,這表示他討厭自己屈居在別人的控製之下。

年輕男性在女孩子麵前熱衷於談論車子的問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他們內心潛伏著一種談論性方麵問題的渴望。極端避免談到性問題的女性,有時候對於性問題反而懷著濃厚的興趣和關心。

一個人如果喜歡暢想將來,則表明他是一個愛幻想的人。這種人有的能將幻想付諸行動,有的卻不能。前者注重計劃和發展,實實在在地去做,很可能會取得一番成就;後者隻是停留在口頭說說而已,最終多會一事無成。

人心叵測,知人尤其要知心

魯迅先生曾說,“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也。”雖說小人都沒有成大事者,但是我們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知人知麵不知心”,躲在暗處的小人,我們不能不防。

春秋時期諸國爭戰,人心更是轉瞬即變。晉國中行文子在外流亡期間經過一座界城時他的隨從告訴他說這裏的官吏是他的舊友,不妨在這裏休息。中行文子回答說,“從前此人的確待我很好,我有段時間喜歡音樂,他就送給我一把嗚琴;後來我又喜歡佩飾,他又送給我一些玉環。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夠接納他,而現在我擔心他要出賣我去討好敵人了。”果然,在中行文子離開後,這個官吏扣押了他後麵的車子,獻給了晉王。

在普通人中,像中行文子這般洞明世事的人並不多見。權力官位、金錢利益曆來都是人心的試金石。比如有的人在當普通兵時自覺人微言輕,尚與夥伴們親如手足,同喜共憂。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氣漲,交朋會友的觀念也就變了,對過去那“窮朋友”“俗朋友”便羞於與他們為伍,保持一定距離。

鹿口渴得難受,來到一處泉水邊。它喝水時,望著自己在水裏的影子,看見自己的角長而優美,洋洋得意,但看見自己的腿似乎細而無力,又悶悶不樂。鹿正暗自思量,出來一頭獅子追它。它轉身逃跑,把獅子拉下好遠,因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獅子的力量在心裏。這樣,在空曠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頭,保住了性命;到了叢林地帶,它的角被樹枝絆住,再也跑不動,就被獅子捉住了。鹿臨死時對自己說道:“我真倒黴,我原以為會敗壞我的救了我,我十分信賴的,卻使我喪命。”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總是畢恭畢敬的模樣,一般而言,這樣的人與人交際應對,大都低聲下氣,並且,始終運用讚美的語氣。因此,初識之際,對方往往感覺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會察覺這種人隨時阿諛的態度,而致厭惡。觀察了解這種類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數受到雙親嚴厲且不當的管教,而致心理扭曲。總是懷抱不安與罪惡感,心中有所欲求時,就受到內在自我的苛責。久而之久,這些積壓的情緒經過自律轉化,就現形於表麵。這樣的表象,是他們所自知的,卻是難以修正的,因為借著畢恭畢敬的態度,他們才能平衡內在的不安與罪惡感,並且壓抑益深,態度益甚。也就是說,他們外表的恭敬,並非內在的真實反映。

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裏大家說笑逗鬧,關係融洽。可是到了晉級時,由於名額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麵目就露出來了。他們當眾列舉自己的長處,揭發別人之短,甚至四處活動,千方百計要把有限的名額占為己有。在利益麵前的一係列活動固然可能讓他們得到一點實惠,但事過之後,誰還敢和他們交心認友呢。

所以,知麵也要知心,對付小人,要有原則。

首先,若是力量比較懸殊,那就躲一下壞人吧。有些小人看到你怕他,他會不在乎你,不把你納入攻擊對象。但你這種怕並不是真怕,是一種忍耐,是在保存自己的力量,以防硬拚傷害自己的元氣。

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有些小人並不是很識相,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地逃避,他就覺得你軟弱可欺,而得寸進尺,更加猖狂。此時,必須反擊。有位學者對反擊的觀點很有見地,他說:“善良是小人的寄生物,因為善良總是心慈手軟,即使發現了小人的不軌行為,也總是以原諒的態度,高抬貴手。然而中國古代的東郭先生的故事,生動地教育人們要懂得善良不可過分的道理。警惕的辦法是:如果發現自己的善良被小人所利用,那就要狠狠心,收回你的善良。因為這時的善良,已不再是善良,而成為縱惡了。況且你的反擊可能使小人猛醒,不去搞小動作,成為君子,那你不是做了件成人之美的好事。”

三是擦亮自己的眼睛,識別小人,防止小人,如不意氣用事,遇事三思而後行: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意圖和動機;不輕易議論別人的短處,因為你的議論可能四處流傳,最後走樣、變形,給你帶來種種麻煩;容忍別人的冒犯,尤其在危機關頭保持鎮靜,是轉危為安的重要原則。

所以,不要被別人的外表所迷惑,知人尤其要知心。另外,要切記,小人要防,但不要讓自己淪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