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刻意地去施舍你的恩惠
紐約的冬天常有大風雷,撲麵的雪花不但令人難以睜眼,甚至呼吸都會吸入冰冷的雪花。遇到這樣的情況,公司、商號都停止上班,學校也這樣。唯有公立小學,即使雪積得難以舉步,卻仍然不放假。黃色的校車,艱難地在路邊接著小孩。於是,每逢大雪天小學不停課,就有家長打電話去罵。奇怪的是,幾乎所有打電話的人,反應都一樣——先是怒氣衝衝,然後滿口道歉,最後笑容滿麵地掛上電話。原因是學校告訴家長:在紐約有許多百萬富翁,但也有不少赤貧的家庭,白天開不起暖氣,供不起午餐,孩子的營養全靠學校的免費中飯,停一天課,窮孩子就受一天凍,挨一天餓,所以老師們寧願自己苦一點也不停課。或許有的家長說:“何不讓富家孩子在家,窮孩子來校呢。”
學校的答複是:我們不願讓那些窮苦的孩子感到他們是在接受救濟,因為施舍的最高原則是維護受施者的尊嚴。
有兩個女中學生看見一個孤獨的盲人鄰居很可憐,想為他做點好事。有一天,她們發現盲人一盆已洗好的衣服放在繩子下,還沒來得及晾曬。她們想做“無名英雄”,就悄悄地去晾曬。可是當她們剛晾好衣服的時候,看見盲人走過來了,一個女生脫口而出:“瞎子來了。”說罷兩個人就要離開。可是盲人已經聽到了女生的說話聲。他發現自己的衣服不在盆裏,第一判斷是幾個女孩把它藏了起來,他頓感自己受到了她們欺負和羞辱,就破口大罵起來。這件事被其他鄰居知道了,也以為兩個女生欺負了盲人。兩個女生的父母聽到這件事,就批評自己的孩子。可是兩個女生感到很委屈,她們並沒有欺負盲人,而是真心幫助他。
這兩個女生做好事幫助人,結果反而搞得雙方都不痛快。如果她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直接對盲人說:“我來幫您晾衣服吧。”那麼就不會出現這樣“幫人惹禍”的事。
幫助別人未必轟轟烈烈,喧嘩鋪張,更不要以施舍的姿態高人一等,不必強求受助者感恩戴德,融於心中化為行動,一份不經意的善良都能讓人感動。
一個商人在街頭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心中頓時生起一股憐憫之情。他把一元錢扔進出售鉛筆人的杯中,就走開了。
沒有走幾步,商人好像聽到有人在吼什麼,他一回頭,隻見那個賣鉛筆的人紅著臉衝自己大聲說:“你為什麼無緣無故給一個健康的,並且是推銷員一元錢。”商人趕忙折轉身來,從賣鉛筆人的攤位上拿起幾支筆,他抱歉地解釋說:“對不起,我忘了取鉛筆了,希望你不要介意。”賣鉛筆的人說:“你我都是商人,我賣東西,而且有明碼標價。你給我一元錢,為什麼就不肯拿鉛筆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認為我是一個需要人同情的小販。”商人連連說“對不起”,然後離開了。
很快幾個月過去了,在一個社交場合,這位穿著整齊的賣鉛筆的人與商人又見麵了,他雙手遞上名片,並且自我介紹說:“您可能已經忘記我了,我雖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您。是您傷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沒有把自己當作乞丐,即使您跑來給了我一元錢,我仍告誡自己:我是一個商人!”
商人聽了,尷尬地笑了笑。
幫助一個人,要體現自己的心意是好的,但同時要了解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幫助,否則你的幫助是多餘的。
幫助他人的時候,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要做得很自然,也就是說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潤物細無聲”的幫助才能讓他人更容易接受,更愉悅地接受。
說話要留有餘地
每個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射箭用的弓如果被拉得太滿,就容易折斷;水缸裏的水被注入得太滿就會往外溢。把這個道理用在說話上,就是一個人要謙虛謹慎,留有餘地就會避免很多尷尬。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滿招損,謙受益”。
一個人在很多場合,尤其是在職場上,如果總是把話說得太滿,一旦出現意外而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就很可能會給人留下好浮誇、做事不靠譜兒的壞印象。不僅造成老板不敢重用,同事不敢信任的糟糕結局,而且還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為自己的人際關係設置下重重障礙。
對此,有一個企業老板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不怕他懂得少些,就怕他不懂裝懂地說自己是萬事通;也不怕他的能力有限,就怕什麼事都保證沒問題,結果到處是問題。這樣的人注定會耽誤大事的。對於這種人啊,職場的大門恐怕永遠也不會向他打開的。”
一個年輕人前來應聘司機,這個老板問:“小夥子,你能告訴我駕齡幾年了嗎,我要招的可是經驗豐富的人啊。”
年輕人答:“都開了五年啦。您放心吧,連一次違章都沒有過。”
老板又問:“咱們駕駛的可是大貨車,你以前真的開過嗎。”
年輕人把胸脯拍得山響,很自信地答:“老板您就放一百個心吧。我在這五年的駕駛生涯中,天天開大貨從山西大同拉煤跑北京,一幹就是三年半,絕對沒問題!”
老板聽說他經驗豐富很高興地點頭。
應聘成功後,第一天上路,他駕的車就像一個醉漢在馬路上歪歪斜斜地劃龍。
那天老板多了一個心眼,坐在副駕上。見他那樣,老板有些提心吊膽,問他:“你真的行嗎。不行可別逞強,駕車這活兒可不是鬧著玩的。”
“坐我車什麼事都沒有,就兩個字——踏實。”那個司機美美地吹著口哨,很神氣地道。可是開了沒一會兒,這條“醉龍”就連竄帶蹦地衝向一個地攤兒。這時,隻見開車的年輕人眼也直了,臉也白了,連刹車都忘了踩。
老板連忙猛打方向再拉手刹車,總算避免了一場重大交通事故。
事後老板一打聽才知道,他考完駕照根本就沒摸過車。他之所以在應聘時什麼都敢答應,就是怕不被錄取。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那個老板沒有坐在副駕駛座上,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因此,無論麵對什麼樣的情況,都不要把話說得太滿。
別把話講到盡頭,到了完全沒有轉圜的地步,這是下屬與上司交手的大忌。
把話講盡了,等於不給自己留有餘地,不但自撤下台階梯,萬一預測、建議錯誤,就白白地把自己留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知如何是好。
自己尷尬還在其次,最不好的是給老板一個壞印象。
凡是把話說得太滿的人,一定會表現出極端性格。凡是極端的人,壓根兒就不願妥協,很容易失掉靈活變通的機會。即使不在與上司相處上出問題,上司也很容易聯想到,這麼一個職員與別的同事、客戶交手,一定會產生很多負麵效應。
世事如棋局局新,局麵是會瞬息萬變的,不把這種情況預計在自己的說話與行動裏頭,很多時候就會令自己尷尬,也令對手為難,不可不防。
能夠學習在言語行動上處處多留餘地,可以轉圜,可以變通,是現代商業環境內最需要具備的條件之一。
要是有某職員對老板說:“肯定這隻牌子不會在我們的百貨店內暢銷,否則我辭職不幹。”結果貨如輪轉,豈不為難了自己,也嚇怕了老板。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因為把話說絕,而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年輕人去拜訪大發明家愛迪生。
“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質。”年輕人自信地說。
“那麼,您想用什麼器皿來盛放這種萬能溶液呢。”愛迪生反問道,“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
這個年輕人正是把話說絕了,才讓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尷尬處境。如果他把“一切”換成“大部分”,愛迪生肯定不會去反詰他了。
說話要留有餘地,就要慎重選擇一些限製性的詞語。開口“絕對”,閉口“當然”,很容易把交談者嚇退;把“部分”說成“一切”,把“可能”說成“肯定”,這很容易招致別人的反感。要知道,任何事情總是處於發展的過程中,誰也不敢保證絕對不變。把話說絕,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
說話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死,才能進退自如。比如,人家問你“烏鴉是什麼顏色的啊。”你千萬別望文生義,或者憑借見過幾隻黑鳥的有限經驗而武斷地回答“烏鴉嘛,絕對是黑色的!”給自己留條後路的答法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如此,保管你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在與人交談時,要注意說話留有餘地。交談中,遇有需要讚美對方時,應措辭得當,注意分寸,讚美的目的在於使對方感覺到你真的對他(她)欽佩,用空洞不切實際的溢美之詞,反會使對方感到你缺乏誠意。比如,一名公關人員熱情友好地接待了一位客人之後,得到了“你的接待真令人愉快,你的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評價,顯然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熱情的人”的讚譽要入耳得多。所以,即使是人們普遍樂意聽的稱讚也要適度,過分的討好、諂媚則近於肉麻。特別是對上級領導,在社交場合更不宜畢恭畢敬地說些奉承話。對晚輩或地位比較低的人,也不要用輕視、冷淡的口吻說話。
要使談話得以繼續,並且產生較好的效果,可適度地選用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或講一些笑話。幽默的語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長,如能在談話中適當加以運用,不僅能夠活躍氣氛,而且能夠啟人心智,吸引聽眾,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但凡事要有個限度,使用幽默語言,講笑話也要因人而異,要分時間、地點、場合,要有分寸。比如,有的人喜歡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和短處,特別是對男女之間的話題更是津津樂道。其實,這不但不能表現自己的風趣和幽默,反而說明了自己的輕薄與無聊。要知道,優雅的舉止風度是以友善和為他人著想這兩項原則為基礎。這種揭短的“幽默”傷人太深,不但不道德,於己也未必有益。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把話說得留有餘地。
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不求人,也很難不被人求。所以,無論求別人辦事,答應為別人辦事,還是拒絕他人,都要注意把話說得留有餘地。另外,表揚人,批評人,調解事端,解決衝突,應付尷尬局麵,調息不滿情緒,乃至布置任務,彙報工作等,都應當留有餘地。唯有留有餘地,方能進退自如。
古人說一句話:“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可見,說話要說得恰當,說得合時,說得合宜。不需要說而說就成了多說,該說時不說則顯得不誠,不明事理而說是瞎說,亂傳是非是胡說。所以,處世切忌亂開口,說出口的話要合乎於情理。
小王與同事有了點摩擦,心情非常的不開心,便告訴同事:“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這話說完還不到兩個月,這位同事就成了他的頂頭上司,小王因講一句過重的話非常尷尬,隻好自動辭職了,另謀他就。
在現代的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我們都無法預料到它的發展態勢,有時也無法了解事情的發生背景,為此,千萬不可以輕易地下斷言。如果不留餘地,就會使自己一點回旋的空間都沒有。
說話是一門藝術。俗話說:“會說話的令人笑,不會說話的令人跳。”如果說話不講究藝術,有時會帶來不良的後果。因此,說話時要留有餘地,這樣才能進退自如。
眼光長遠,耐心等待
浙江東港公司原來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鄉鎮企業。1992年3月,青年農民企業家、東港公司經理王雲友忽發奇思,提出大膽舉措,先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和南開大學等著名學府設立“東港助學金”,資助經濟有困難的理工類在讀博士研究生,每人100元,定期3年,此舉得到了5所大學的熱烈反響。同時,290名首批受資助的博士生名單也很快送到了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