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最頻繁且嚴重的災害。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且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而且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呈上升發展趨勢,直接影響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影響我國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幹旱、暴雨、台風、冰雹、低溫凍害、雪災等。由於旱災的特點是範圍廣、時間長、影響遠,因此旱災是中國氣象災害中損失最為嚴重的一類災害;而暴雨洪澇災害是僅次於旱災的氣象災害。除幹旱、暴雨洪澇以及熱帶氣旋導致的台風是中國最常見的氣象災害中危害程度最嚴重的災害種類外,雷擊、沙塵暴、霜凍、冰雹、霧災等在中國也是經常發生的危害較大的氣象災害。
為防禦和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對經濟建設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新中國的氣象工作者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聰明才智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們始終把準確作為發展氣象事業的核心,把及時作為氣象事業發展的靈魂,把創新作為發展氣象事業的精髓,把奉獻作為新中國氣象人的基本品質,而且這種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精神,與時俱進,代代傳承。
早在20世紀50~60年代,新中國第一代氣象人就開始了數值預報模式及相關算法的研究,並建立了試驗預報係統,成為數值天氣預報起步較早的國家之一。
20世紀70年代,氣象工作者先後兩次嚐試兩層模式、簡單的北半球正壓、三層原始方程模式的開發和試驗,僅僅因受曆史條件及通信能力和計算機資源的限製,未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
經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日臻完善,並建立了完善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係統。截至2010年,中期預報模式、區域預報模式已由中國自行研究,台風路徑預報模式、海浪預報模式、環境預報模式、集合數值天氣預報係統等也相繼投入業務運行,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開展全球、有限區和中小尺度數值模式預報的主要國家之一。
進入21世紀後,中國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氣象衛星、新一代天氣雷達和各種現代化氣象儀器投入使用,全國地麵氣象通信寬帶網絡係統建成並投入運行,全國氣象單位之間實現了任意點到點之間的通信。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不僅增加了大量氣象信息,推動了氣象業務和科研的發展,提高了預報質量,而且實現了中國氣象頻道音、視頻天氣預報節目實時播放,使各種氣象服務產品更加快捷及時並且全天候地服務於百姓、服務於社會、服務於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