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及惡劣天氣影響下,煤炭運輸受阻,能源供應緊張,部分發電機組被迫停產,大量線塔因覆冰太厚,不堪重負而倒塌,電力受損,導致17個省不少地區用電中斷,部分地區供電係統癱瘓。電信、通訊、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某些重災區甚至麵臨斷糧危險。這次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還使中國南方各省的農業、林業等蒙受巨大損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農作物受災麵積180萬平方千米,絕收170平方千米;森林受損麵積1733平方千米;倒塌房屋35.4萬間。由於冰層太厚,重量幾十倍於樹枝本身,負重太大,森林成片成片地倒下。融雪流入海中,對海洋生態造成浩劫,台灣海峽大量魚群暴斃,183種魚類受害,沿岸魚屍積如小丘,海底遍布魚屍。受海水變冷的影響,廣東省及香港的養魚戶養殖的魚大量死亡。
1.3暴雨引發的次生災害——泥石流
2010年8月7日22時左右,甘肅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達97毫米,持續約40分鍾。縣城北麵的羅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衝向縣城,沿河房屋被衝毀。此外,泥石流還阻斷白龍江形成堰塞湖。泥石流長約5千米,平均寬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流經區域被夷為平地。
深夜突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甘肅省舟曲縣大量房屋嚴重損壞,人員重大傷亡。毀壞房屋307戶,5508間。縣城主街道泥石流堆積達兩米,2/3的區域被水淹沒,街道浸泡在洪水中。災害還導致甘肅省舟曲縣超過2/3的區域供電全部中斷,通信基站也受損嚴重,部分沒有受損的基站供電中斷,靠蓄電池供電傳輸信號。
8月11日夜晚,舟曲境內普降大雨,再次引發山洪泥石流,45000餘立方米泥石流致使舟曲的生命線——兩河口至舟曲公路南峪大滑坡,交通完全中斷。白龍江水在梨壩子村的交彙地帶形成一個新的堰塞湖,水位比平時高3米。
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是大自然的報複。舟曲境內過去一直森林茂密,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采伐森林12.65萬畝,加上其他亂砍濫伐,全縣森林麵積迅速減少,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由於森林遭受到掠奪性破壞,舟曲周圍的山體幾乎全變成了光禿禿的荒山,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舟曲縣城附近的地質構造岩性鬆軟,風化嚴重。持續的幹旱,造成城區周邊岩石解體,部分山體、岩石裂縫,雨水進入縫隙後,導致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質災害。
1.4大氣中的惡煞——風暴
1.4.1北美黑風暴
1934年5月11日淩晨,一場巨大的風暴席卷了美國東部與加拿大西部的廣闊區域。從美國西部土地被破壞最嚴重的幹旱地區刮起的狂風,卷著黃色的塵土,遮天蔽日,向東部橫衝直撞,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千米、南北寬1440千米、高3400米迅速移動的巨大黑色風暴帶,空氣中含沙量達40噸每立方千米。風暴整整刮了3天3夜,掠過了美國2/3的大地,3億多噸土壤被卷走,風暴所經之處,溪水斷流,水井幹涸,田地龜裂,莊稼枯萎,牲畜渴死,千萬人流離失所。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北美黑風暴”事件,名列20世紀世界十大自然災害的第一位。《紐約時報》當天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這次黑風暴的專題報道。
黑風暴是一種強沙塵暴,俗稱“黑風”,大風揚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牆,所經之處能見度幾乎為零。它是強風、濃密度沙塵混合的災害性天氣現象,一般發生於春夏之交。黑風暴形成與大氣環流、地貌形態和氣候因素有關,更與人為的生態環境破壞密不可分,它是沙漠化加劇的惡果。
北美黑風暴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次曆史性懲罰。由於美國拓荒時期對土地資源的不斷開墾及對森林的不斷砍伐,致使土壤風蝕嚴重,連續不斷的幹旱又為土地沙化火上澆油。廣袤的沙化土地,雖不是風暴產生的直接根源,但卻會因下墊麵摩擦力變小對路經風暴推波助瀾,而且還是把風暴染“黑”的禍首,因為正是它為黑風暴中“沙牆”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沙塵。
黑風暴的襲擊,給美國的農牧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使原已遭受旱災的小麥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當時美國穀物市場的波動。此外,黑色風暴一路洗劫,將肥沃的土壤表層刮走,露出貧瘠的沙質土層,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嚴重製約災區日後農業生產的發展。
1.4.2颶風卡特裏娜襲擊美國
2005年8月23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布預告,第12號熱帶低壓已在巴哈馬東南方海域上形成。這個編號曾一度引起爭議。因為第12號熱帶低壓的形成與10號熱帶低壓的殘餘有關,而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命名規則,一個低壓係殘餘死灰複燃又新發展為低壓係統時,兩個一脈相承的低壓應為同一個編號。事後分析顯示,12號熱帶低壓並不是由10號熱帶低壓殘餘重新發展而來,而是與另一個擾動合並後發展形成的,所以給一個新的編號是恰當的。
8月24日早上,第12號熱帶低壓係統增強為熱帶風暴卡特裏娜。25日,持續增強為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第四個颶風,並於當天18時30分在佛羅裏達州哈蘭達海灘一帶登陸,爾後穿越佛羅裏達州南部後進入墨西哥灣。由於墨西哥灣海水溫度超過32℃,海麵生有微弱的垂直風切變和良好的高空輻散,因此卡特裏娜迅速增強為一個5級颶風,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278千米/小時。29日破曉,以233千米/小時的風速,再次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新奧爾良外海岸登陸。登陸超過12小時後,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最終以3級颶風的強度登陸路易斯安那州,之後係統加速向東北移動。8月31日,在俄亥俄州轉化為溫帶氣旋。
卡特裏娜波及的範圍幾乎與英國國土麵積相當,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造成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
5級颶風卡特裏娜給美國新奧爾良造成了嚴重破壞。8月28日,在宣布路易斯安那州進入緊急狀態一天後,美國總統布什又宣布密西西比州進入緊急狀態。美國政府要求新奧爾良市百萬人撤離颶風可能抵達的地區。密西西比州哈瑞森縣共有80人喪生,整個密西西比州的死亡人數至少為218人,路易斯安那州死亡423人,亞拉巴馬州死亡2人,佛羅裏達州死亡14人。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亞拉巴馬州和佛羅裏達州至少有230萬居民受到停電的影響,有些城市甚至90%的建築物遭到了毀壞,此外還造成了大規模的通訊故障。8月30日,由於投資者擔心颶風會給美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全線下挫。
墨西哥灣附近1/3以上油田被迫關閉,7座煉油廠和一座美國重要原油出口設施也不得不暫時停工。8月29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價格開盤時每桶飆升4.67美元,每桶達70.8美元。8月31日,布什政府同意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幫助被嚴重破壞的原油加工廠恢複生產。9月2日,國際能源機構宣布,所有26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每天將戰略儲備的200萬桶原油投放市場,為期30天,以幫助解決因“卡特裏娜”颶風而造成的市場緊張局麵,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當天應聲大幅下跌。
9月1日,美國新奧爾良市出現了混亂局麵,部分地區的搶劫之風越刮越猛,劫匪們公然大肆燒殺搶掠和強奸,並與警方發生槍戰。300名剛從伊拉克撤回的國民警衛隊隊員抵達新奧爾良市維護治安,並被授權隨時開槍擊斃暴徒。當地時間9月2日淩晨4時35分,新奧爾良的河岸邊突然發生數次劇烈爆炸。9月3日,布什下令要求7000名士兵在72小時內緊急趕赴美國南部墨西哥灣的受災地區。9月4日,受災地區發生了武裝團夥與警察之間的槍戰,有4人死亡,局勢仍相當混亂。新奧爾良市警察麵臨沉重壓力,有兩名警察自殺身亡,200人交出了自己的警徽提出辭職。9月2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言人佩索納茲在日內瓦說,災區有30萬~40萬兒童無家可歸。
1.4.3橫掃緬甸的風暴
2008年5月2日早晨,熱帶風暴納爾吉斯在緬甸的海基島附近登陸,最高時速超過190千米。3日,緬甸政府當天宣布5個省邦為災區。據官方統計,風災遇難者近8萬人,仍有5萬多人失蹤,250萬災民處境十分艱難。
2008年4月27日,緬甸氣象與水文局開始發布“納爾吉斯”強熱帶風暴預告。5月1日,向全國媒體發送簡報。2日,風暴登陸緬甸,但卻沒有按照慣常路徑進入孟加拉國或緬甸西北部山區,而是向東急轉,突襲緬甸中部地勢低平的伊洛瓦底三角洲。由於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域廣闊,地勢低平,不利於減少風暴威力,因此風暴潮上岸之後依然勢不可擋。伊洛瓦底沿海地區多為養蝦場和稻田,缺少林木,這也助長了風暴威力。
1991年4月,熱帶風暴襲擊孟加拉國,引發洪水泛濫,大約13.8萬人死亡。為避免和減輕風暴造成的損失,孟加拉國抗災專家阿提克·拉赫曼告誡說,事前將風暴襲擊地的居民轉移到別處,可非常有效地減少傷亡。
然而,另一些專家認為,考慮到緬甸受災區域較大,涉及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再加上不少村莊地處偏遠,信息、交通不暢,事前疏散、轉移人口的難度非常大。蘭德說,大規模轉移人口說來容易,但具體操作起來很難,因為災區民眾無處可去,或因害怕失去財產而不願離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