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麵實施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佘國華(1 / 2)

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和省教育廳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部署,對於高等學校保證以教學和培養人才為中心、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優化教學資源、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和積極的促推作用。“質量工程”是本科院校長期的建設目標和建設任務。以管理為抓手,以改革為動力,是“質量工程”順利實施並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也是學校努力建設質量校園、活力校園、特色校園、和諧校園的正確選擇。

一、麵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新的多種挑戰,我們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認識。既要總結和充分肯定成績,更應當正視差距,特別是要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質量、教學管理當中客觀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於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機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黨的十七大關於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和部署,既為高等教育的改革、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又為高等教育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二是黨中央、國務院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在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實施和必將繼續實施一係列重要的有利於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優質發展的政策;三是“質量工程”的全麵實施和建設,尤其是六項重大建設內容的安排和推進,必將對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進一步加強高校的內涵建設產生多方麵的積極作用,使社會、家長、學生和學校共同受益。

與此同時,新的任務、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也使我們無法退避和自滿。從宏觀上看,高等教育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的專業設置和結構不盡合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亟待加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進一步轉變。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顯然,我們的工作離這些任務和目標的要求還有許多差距。從本省同類院校近幾年的發展情況分析,由於升本前的基礎和升本後的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差異性、地域性所致,已經在辦學規模、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上發生明顯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檔次,而且相互之間還會繼續拉開距離。從我校自身的情況分析,一方麵是發展很快,成績巨大;另一方麵,我們不僅在發展的數量、發展的規模上同本省較好的同類院校有較大的差距,在發展的結構、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同樣有某些差距。以一兄弟學院為例,其師資隊伍建設已經領先一步或好幾步。該校現有正高120餘人,副高280餘人;博士近50人,碩士390多人,占專任教師的56%。其重點項目建設很有成效,現有省級重點學科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重點專業5個,省級精品課程10門,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省級示範實驗室4個,省級優秀教學實踐基地6個,等等。其規模和基本建設也較我們占優,用地麵積2300多畝,建築麵積5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近7億元;18個教學係部39個本科專業,有一個獨立學院,在校學生18000多人。據初步測算,其事業收入在1.6億元到1.8億元左右。

同時,就我校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歸納為如下四個重要方麵:第一,教師隊伍的總體素質和結構有了新的明顯改善,但某些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效果參差不齊、優劣互現,極少數教師根本不適合任教上課。在支付較高成本引進的教師當中,有的不能勝任教學工作,而且不能服從安排,我行我素,造成了不良影響。就上課教師的職稱結構分析,存在明顯的倒掛現象,低職稱教師授課所占比例仍然偏大,如不盡快扭轉,勢必影響教學質量。第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還沒有能夠很好地融為一體,傳統的重理論講解、輕實習實驗的流弊仍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這種流弊之所以長期存在,一方麵受製於場地等客觀條件的限製,另一方麵又沒有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反而浪費了大量資源或不善於開發與整合資源,學生的基本技能、實踐能力亟待加強。第三,有的係部沒有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執行,隨意調整課程設置及時間的安排,同樣一個學期,專業必修課和其他課程的安排或者太多或者太少,畢業設計、答辯在時間上提前太多,嚴重地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降低了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的規格,向學生傳遞了完全錯誤的信息。這種沒有正當依據的做法,在前幾年學位評估時,專家就幾次直接地提出來並批評過,可惜我們聽不進去,更談不上知錯就改。第四,製度建設尤其是質量監控的製度建設不完善、不配套,或者有章不依、執章不嚴、督導不力。其具體表現有兩件事引人關注,一件是教學質量的過程管理、細節管理有時還較為粗糙;另一件是個別人的跨學科、跨專業督導,極大地損害了督導的權威性和實效性,也很難對發現的質量和管理問題進行有效的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