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件關於實施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湘教發[2008]7號(2 / 3)

省教育廳將對質量工程有關項目進行績效考評、中期檢查和結項評估驗收,對未達到驗收要求的項目,取消其質量工程項目的資格,並按有關規定處理。

湖南省教育廳二○○八年二月十五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以下不要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及策略吳耀興周永衛工程管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質與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直接相關,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工程建設市場的改革,新型的市場格局向我們提出了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高質量、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為適應社會對人才多樣性需求的變化,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在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過程中,都確立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這無疑是地方高校立足地方經濟建設、適應社會發展的正確決擇。但應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即如何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則是我們急需實踐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本科應用型人才概述高校人才從宏觀上可劃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大類。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稱為學術型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社會效益)的人才,稱為應用型人才。對於應用型人才有不少分類標準和分類層次。有的分為創造應用型人才、知識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應用型人才;也有的分為工程開發型、技術運用型、技能操作型。劉維儉、王傳金從產品的生產過程出發,將應用型人才分為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術型人才三類。

應用型是相對的概念,其相對性可從兩個方麵去理解。首先,應用型是相對於理論型而言的;其二,應用型的相對性表現在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層次教育有不同的內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專科教育都可以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所以,應用型人才的概念應當放在確定的培養層次與科類來理解。本科教育應用型人才是相對於基礎性人才而言的。基礎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認識自然、發展科學為己任的基礎研究專門人才,即能夠研究和發現自然界的一般規律的人才;應用型人才則是能夠把已經發現的一般自然規律轉化為應用成果的“橋梁性”的人才。

本科應用型人才的特征:①相對於理論型人才而言,更突出“應用”;②本科應用型人才是中高級層次的人才;③本科應用型人才是知識、能力及素質相互協調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知識方麵,要有一定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在能力結構方麵包括操作能力、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應以成熟的技術和規範為基礎、具有某種職業崗位的職業技能、技藝和運用能力的同時,具有構建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的二次開發的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在素質方麵,應具有很好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諸如責任心、心理素質、意誌品質、身體條件等非專業素養。

二、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教育部頒布的新專業目錄明確指出工程管理專業重在管理能力的培養,在知識結構要求上也是重在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而對於土木工程知識和法律知識的要求僅僅是熟悉。

建設部高等工程管理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於1999年製定的“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生基本要求”明確,培養目標是造就“具備土木工程技術及與工程管理相關的管理、經濟和法律等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管理人才。”該培養目標對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四個平台課程的相關知識均要求掌握,並且突出了土木工程技術知識的地位。

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不統一形成了兩種傾向:一種偏管理;一種偏技術,這就造成了相關院校製定該專業培養目標的困惑。

“寬口徑、厚基礎”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思路可以使學生在今後的職業生涯發展中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但在建築業人才市場上,企業迫切希望高校能培養出各種專門化的專業技術人才,解決工程實踐中的專門問題。這樣就產生了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寬口徑與市場人才需求的專業化之間的矛盾。

2.工程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總體薄弱工程管理專業是國家教育部認可的新專業,是工程與管理相交叉的複合型專業,設立僅有九年的曆史。除少數高校外,各開設工程管理專業的高校師資隊伍都相對比較薄弱,表現為缺少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師資隊伍的學源結構、專業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不盡合理。大多數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師主要來自相關工程技術學科領域,他們對工程管理專業的理解還不是很全麵,而接受過工程管理專業係統教育的教師,則相對比較年輕,正處於個人專業發展的成長期。因此,呈現出了老青兩代相結合的年齡結構特點。此外,由於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客觀上要求專業教師既要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即所謂的“雙師型”特征,這在目前開設了本專業的高校中又是一大困惑。

3.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不夠,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各高校在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總體上存在著“重知識學習、輕能力培養”的軟化現象。主要特征是側重於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而對學生工程管理實踐性環節的訓練重視不夠,即便是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了如認識學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也因為種種原因而流於形式,沒注重效果。忽視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質量控製,實習成了“逛工地”,畢業設計成了互相“拷貝”。忽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工程管理教學顯示出越來濃厚的“去工程化”色彩,理論課程教學日益“中心化”,工程管理實踐訓練逐步邊緣化、形式化。

4.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對專業前景的認識模糊由於工程管理專業是一個新專業,社會對該專業的認知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這就直接導致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對本專業認知的模糊。不清楚本專業與土木工程專業的區別,不知道本專業今後的職業發展方向,感到前途暗淡、無所適從、學習沒有目標性,從而造成對學習本專業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激發,影響學習效果。

三、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建議1.準確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體係中,目標定位是最基礎最重要的。

根據建設領域的行業特點和建築業對工程管理人才素質的要求,結合各類注冊工程師的能力要求和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發展趨勢,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發展潛能,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原則,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總體素質、師資隊伍的實際狀況、教學軟硬件條件以及所屬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狀況等)來確定培養什麼層次的本科人才,切忌盲目追求人才培養的高層次性,否則會導致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人才需求結構之間的矛盾。在具體培養方案製定過程中,既要麵向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要著眼於學生今後的長遠發展,在實現高等教育與執業資格一體化方向的引導下,重視建築領域執業資格人員的教育培養,將本科生培養方案和相關領域的執業資格考試內容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