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樣在具體的行為上,去實現“仁”的原則呢?孔子說:“有五者行於天下”,做到五點,“仁”就算是真正做到了。哪五者呢?“恭、寬、信、敏、惠。”
仁愛的起點就是恭敬的恭字,“恭則不侮”。一個人隻要本著一種真正的恭敬之心對他人,對世界,坦誠,明朗,毫無欺詐,對他人有一種真正的尊重,那麼自己的生命也不會招致羞辱。為什麼今天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呢?其實正是因為,很多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覺得每個人都要拚命爭自己的地盤,然而,真正能夠獲得資源,靠的是一種平衡與和諧。如果缺少這種由內而外的恭敬的話,那就連自我的尊嚴也保不住了,何談做人做事呢?一個人除了內敬,還有外恭,就是內心對山川、曆史,對自然、人文,對自己的父母、家人、朋友,對周圍一切都抱有真正的恭敬之心,那麼相信這樣的人會一直保持著他的尊嚴,這就叫恭則不侮。
第二個字是寬,“寬則得眾。”也就是說,誰特別的寬容、寬和,誰就會獲得大眾的愛戴。什麼叫做“寬”?禪師說得好,人對世界的寬廣來自於心頭無事,就是心中沒有塵埃,遼闊就會寬容。隻有要求自己先寬闊起來,才有可能容得下他人。寬容,其實是對社會價值的一種判斷,你怎麼樣看待生活。世界就像擺在我們麵前的半瓶葡萄酒,人生不可能倒黴到隻是空瓶子,也不可能完美到都是滿瓶子。然而,麵對這半瓶酒,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會歡天喜地地說還有半瓶酒,還有人會說這麼好的酒隻剩半瓶了。其實,後者看到的酒不比前者看到的少,但是他的眼睛永遠看在空的半瓶上,但那個歡天喜地的人看見的卻是滿的半瓶,這就是態度,態度會決定我們的生活。
蘇東坡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他和他的好朋友佛印參禪,佛印老實,蘇東坡就占他的便宜。他一睜開眼睛,就問佛印我像什麼,佛印說:“你坐在那兒就像一尊佛。”蘇東坡哈哈大笑:“大胖子,我看你像一堆牛糞。”回家跟蘇小妹炫耀,蘇小妹笑他說:“說你還參禪呢,真正明亮的心和性情是你心裏有什麼眼前才能看到。你想想佛印說你像尊佛,人家修煉得多好,內心柔軟、慈悲、幹淨,他看人人都像佛。你看人家像牛糞,你得問問自個兒心裏到底有什麼。”
我們周圍總會遇到一些一天抱怨到晚的人,這個世界上的那些美好在他心裏可能是激不起反響的,所以這種人真正的悲哀,在於獲得什麼都不會快樂,因為他的心不夠寬,一個人在物質空間可以獲得的東西很多很多,但他能轉化成精神價值的內容有可能很少很少。一個人在世界上是否幸福,是一件關乎精神價值判斷的事,它跟我們的物質生活有關係但不是絕對關係,但它和我們的心靈價值判斷是一種絕對的關係。這就是聖人說的“寬則得眾”,寬廣,寬容,自然會得到大眾的優待。
第三個字就是信,孔子說“信則人任焉”,就是誰守信用,別人就會不斷地任用他。
生活中往往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個班的同學,工作了十年、二十年後,年頭越長日子越久,發展得好的人往往不是當年的專業尖子。是哪些人呢?反而是那些當年成績可能不怎麼樣,但是最守信、誠實、善良的人。因為尖子生容易恃才傲物,可能覺得自己成績優異,能力也強,憑什麼不能得到更好的條件,就不能腳踏實地地好好對待眼前的工作,老想著跳槽、升職。而那些普通的同學,往往能用自己的名字守住信譽,無論大事小情能夠確保每個細節忠守於諾言,沒有欺詐,也不耍花招,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那麼他會換來什麼結果——會得到大家的信任,因為把事情交給他是踏實可靠的。孔子還說過一句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連信譽都沒有,那就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
當一個人有了職業生涯,可以持續發展的時候,接下來就應該要想到怎麼樣提升效率。所以第四個字是敏,“敏則有功。”誰敏銳,敏捷,誰才能夠真正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