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不憂。“仁”是《論語》整個的核心基礎。“仁”字在民間有個說法:“二人成仁”。就是說,隻要有兩個人在一起,就流露出來了你是否仁愛。仁愛其實是一種人際關係,是你和另外一個人構建起來的關係。
學生又問孔子:“那麼進一步說,什麼是仁呢?”孔子簡單地說了兩個字:“愛人。”學生覺得有點抽象,於是舉個例子說:“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我把自己的能力,包括錢財,廣博地施與人民而能周濟大眾,這樣應該算做仁了吧?沒想到孔子不以為然,說:這個境界哪裏是仁呢,這是聖。聖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真正的仁很簡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想要安身而立命,你自己想立,就用這樣的心幫助別人一起立起來,自己想要發達,就讓別人一起發達起來。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說,也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仁愛。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論語》上還說:“能近取譬,仁之方也。”和你最近的人換位思考,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在很多事情上能做到將心比心這樣的一種換位思考,就是仁愛的方法。
孔子另一個學生——曾子,總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什麼是忠?什麼是恕?宋代朱熹說,“中心為忠,如心為恕”。真正的忠誠,不是忠誠於一個外在的道德標準,不是忠於一種製度,一個人,真正的忠誠隻有一種,就是人忠守於內心的良知。真正的寬恕、寬容,一個人能夠做到他人心如我心,將心比心的時候,自然會懂得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