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熙帝玄燁(1 / 3)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屬馬。他8歲登極,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稱康熙帝。

康熙的父親是順治,祖母是孝莊太後,祖父是太宗皇太極,曾祖父是太祖努爾哈赤;兒子是雍正,孫子是乾隆。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啟下,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當時的大清,朝雖立而國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創業同等重要。上繼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實現民眾康寧、國家熙盛,是康熙帝麵臨的時代課題。

事實證明,康熙承擔起了這樣艱巨的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經表現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決斷力。這一點,可以從他智擒權臣鼇拜一事中看出來。

同父親順治一樣,康熙登極時也是兒童皇帝,太皇太後也要給他配備輔政大臣。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於順治初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擅權獨斷的局麵,決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長輩攝政,而在異姓功臣中選拔大臣輔政;增加輔政大臣為4人,以便相互製約。皇族宗親勳貴對輔政大臣實行監督,再由太皇太後對軍國大政總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後,內有祖母太皇太後孝莊懿訓,外有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鼇拜(鑲黃旗)四大臣輔政。在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曾為太祖一等侍衛,四朝元老,功勳卓著,位居四輔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蘇克薩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鼇拜之下。四大臣輔政之初,尚能不結黨羽,和衷共濟,實踐他們在順治皇帝靈位前的誓言。但是後來逐漸形成鼇拜結黨營私、欺淩幼主的局麵。

鼇拜首先拿蘇克薩哈開刀。

事情的導火線是土地問題。起先,順治初年實行圈地時,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原定圈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另撥河間府一帶次地給鑲黃旗。這件事當時曾引起一場風波,但事過20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鼇拜卻舊事重提,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目的是討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正白旗人訴告到戶部。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認為不可,直隸總督朱昌祚以此舉會造成數十萬失業者而抗疏稱其不便,保定巡撫王登聯以圈撥擾民而疏請停止。鼇拜矯詔將這三位大臣誅殺。鼇拜借機又“一連七日強奏”,矯旨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並籍沒家產。鼇拜肆無忌憚,專橫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議定後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燁放在眼裏。鼇拜目無君主,舉朝震驚。康熙帝雖內心對鼇拜極為不滿,在表麵上卻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燁14歲。輔臣索尼援引先帝福臨14歲親政的祖製,疏請康熙帝親政。康熙帝征得祖母同意後,允索尼所奏,不久開始親政。親政時索尼已死,鼇拜成了首席輔政大臣。鼇拜與遏必隆同旗結黨,鑲黃旗獨掌朝政,既無意收斂,更飛揚跋扈。康熙帝同太皇太後秘商後,決定拔除鼇拜。但鼇拜為三朝勳臣,握有重兵,遍置黨羽,不便輕動。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衛索額圖,在宮中召集滿洲少年,組成宮廷衛隊,天天演習“布庫”(摔跤)。鼇拜以為少年戲耍,沒有在意。一天,鼇拜奉詔入內觀看“布庫”演習。康熙帝不露聲色,命滿洲“布庫”少年將鼇拜擒捕,並公布其三十大罪。但康熙帝對鼇拜做出寬大處理,免於處死,終身監禁;對遏必隆僅革太師,後還公爵。這樣處理,不僅一舉清除鼇拜及其同黨,而且穩住了鑲黃旗。當時,康熙帝年僅14歲,而部署周密,沉著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懷謀略、臨機果決的政治家風範。

此後,康熙大帝革除舊製,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對曆史:八大貢獻

康熙一生對中國曆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概括說來,共有八點:

第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竭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麵仍舊未見好轉。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裏,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平西王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康熙帝除鼇拜後,三藩成為他最大的心病。他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

當時,朝廷上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支持撤藩的隻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20歲的康熙帝力排眾議,他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於是,下令撤藩!

康熙大閱盔甲,一石激起千層浪。“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裏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而且,先後發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愛後赫舍裏氏也崩逝。朝裏與朝外,外叛與內變,雷火與地震,天災與人禍,連連擊到年輕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江南鄉裏。

臨大事,有靜氣。青年天子玄燁在危急時刻,持心堅定,氣靜不慌。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學士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等,提出要處斬建議撤藩的大臣。康熙帝義正詞嚴: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堅定了主張平叛的大臣的決心。他下詔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狀。不久又將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應熊、孫世霖等逮捕處死。消息傳到吳軍,吳三桂正在吃飯,聞訊大驚。後西藏五世達賴喇嘛為吳三桂說情,請求朝廷“裂土罷兵”,遭到康熙帝的堅決駁斥。他為了安定驚恐的軍心,慌亂的民心,每天遊景山,觀騎射,以示胸有成竹。有人進行諷諫,康熙置若罔聞。事後他說:“當時我要是表現出一絲驚恐來,就會人心動搖,說不定會出現意外的情況!”他的堅定決心和平靜心態,對於穩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經過八年平叛戰爭,終於取得削平三藩的勝利。群臣請上尊號,康熙帝嚴辭拒絕。他認為,八年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隨後,他開始著手統一台灣。

第二,統一台灣,開府設縣。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侵占台灣。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複台灣。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年幼、部屬內訌、台灣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台灣。設台灣府,隸屬於福建。台灣府下設三縣——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台灣。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清軍入關後,沙俄東進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占領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康熙統一台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劃定了以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整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包括庫頁島)都是中國的領土。這是中國曆史上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第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蒙古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

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順治帝曾諭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複生產。

為促進農業生產,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第六,移天縮地,興建園林。康熙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峰。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曆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輿全覽圖》等,總計60餘種,2萬餘卷。

第八,吸納西學,學習科技。這一點將在下文詳述。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康熙時的大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大帝國。那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麵積約1300萬平方公裏。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麵。康熙皇帝是中國自秦始皇以來少有的好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康熙為什麼會取得上述的巨大成功?他的為君之道是怎樣的?以下從五個方麵來探索康熙事業成功的秘訣,也可以說是探索康熙為君之道的五把曆史鑰匙。

對自己:好學不倦

過人的功業,因有過人的思想;而過人的思想,因有過人的學習。“學習”二字,是解開康熙一生開創大業秘密的一把鑰匙。

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很是可憐。母親重病時,小玄燁“朝夕虔侍,親嚐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小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一個年齡才9周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吊,應當說是人生幼年的最大不幸。他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人常是這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既使人痛苦,憂患也激人奮進。幼年的憂患,激勵了康熙奮發學習、自立自強的精神。

康熙身上有著三種血統、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他的父親是滿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親是漢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蘇墨爾,孝莊隨嫁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跟漢族師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與奮進,受到了滿洲文化的影響;高遠與大度,得益於蒙古文化的熏陶;仁愛與韜略,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後來,他的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耶穌會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先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具有當時最高的文化素質。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康熙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

康熙繼位後,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帝重視史籍,下令編纂《清文鑒》(滿文字書)、《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皇輿全覽圖》等,開一代整理與雕印文化典籍之風。他還有《禦製文集》(三集)、《禦製詩集》、《幾暇格物編》等傳世,留下1147首詩詞。

康熙皇帝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他說自己“年力盛時,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可見他體格強健、長於弓馬。他也得過幾場大病,使他很早留心醫藥學。康熙40歲那年得了瘧疾,中醫藥未能治愈,耶穌會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康熙服用後,很靈驗,病好了。他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內賞賜房屋,後這裏成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後,康熙便對西藥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內煉製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製藥品,親自臨觀。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關外的遊牧族群,特別怕患上天花。順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原因之一是蒙古貴族可以不入京朝覲,減少出天花的機會。他破除因循,推廣種痘,命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這就使千萬人因種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劇。

康熙帝命耶穌會士巴多明將西洋《人體解剖學》書籍翻譯成滿文、漢文。他曾命將一隻冬眠的熊進行解剖,並親自參加。

康熙又喜愛研習自然科學。他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的一個動因,是曾經因為不懂自然科學而在處理政事時遇到困難。欽天監楊光先狀告湯若望,朝廷會議展開了一場關於天算曆法的大爭論。當時,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門前觀測日影,但在九卿中沒有一個懂得天文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麼能判斷是非呢?因此發憤學習。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晉、張誠等6位法國科學家在乾清宮受到康熙帝的召見,他們獻上了從法國帶來的30件科技儀器和書籍作見麵禮。這些非同尋常的禮品,令康熙帝“天顏喜悅”,當即決定讓他們入宮,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從此開始了外國科學家在清朝宮廷從事科學活動長達數十年的局麵。

白晉等人入宮後,與康熙相處很融洽,工作也很順利。他們對康熙熱衷科學的態度給予了高度評價,曾把他們的見聞寫在給路易十四(1643—1715)的報告中。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晉著《中國皇帝康熙傳》中有過如下記述:

“康熙帶著極大的興趣學習西方科學,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同我們在一起,白天和晚上還要用更多的時間自學。他不喜歡嬌生慣養和遊手好閑,常常是起早貪黑。盡管我們謹慎地早早就來到宮中,但他還是經常在我們到達之前就準備好了,他急於向我們請教一些他已經做過的習題,或者是向我們提出一些新的問題……

“有時他親自用幾何方法測量距離,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寬度。他自己定位,調整各種儀器,精確地計算。然後他再讓別人測量距離。當他看到他計算的結果和別人測量的數據相符合,他就十分高興。”

對從法國帶來的科技儀器,白晉說康熙“最喜歡的是用於觀察天體的雙筒望遠鏡、兩座掛鍾、水平儀,這種儀器精確度很高,他讓把這些儀器擺放在自己的房間裏”。他“把著直尺和圓規愛不釋手”。

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2003年曾舉辦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宮珍藏的康熙年間西洋科學儀器,至今仍運轉自如,光彩耀人。這些展品主要有:(1)手搖計算機。世界上第一台手搖計算機是法國科學家巴斯如於1642年製造的,通過裏麵的齒輪進位進行計算。故宮博物院收藏10台手搖計算機,都是康熙年間製作,能進行加減乘除運算。(2)銅鍍金比例規。原是伽利略發明的計算工具,可以進行乘、除、開平方等各種計算。康熙的比例規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計算。(3)康熙角尺:尺上鐫刻有“康熙禦製”四個字。(4)平麵和立體幾何模型,全部由楠木精製,是清宮造辦處為康熙學習幾何學所製作的教具。(5)繪圖儀。質地有銀、木、漆、鯊魚皮等,每套6至20餘件不等。盒內裝有比例規、半圓儀、分厘尺、假數尺、兩腳規、鴨嘴筆等。為適用野外作業,有的還配有刀子、剪子、鉛筆、火鐮、放大鏡、黑板、畫棒等。這類儀器是康熙時期清宮造辦處仿照西洋繪圖儀器製作的,用於野外繪圖。(6)禦製簡平地平合璧儀:它是集簡平儀、地平儀、羅盤、象限儀、矩度為一儀的多功能測量儀器,攜帶方便,具有適合野外作業的特點。它共分六層,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