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幽默口才,讓演講事半功倍(3)(2 / 3)

如果你說個笑話,隻是為了引人發笑,那麼聽眾的注意力很可能會隨著笑聲的起落而移開。倘若你的幽默與當時的話題有關,使它成為你的信息的一部分,那麼聽眾聽完你的幽默不隻是一笑而過,而是回味無窮,引發深思,你的幽默就是成功的。因此就要求演講者最好在上台前適當地預設或埋伏一連串能夠觸發聽眾的想象、情感、意誌、經驗等的興奮點,以便張弛有度、擒縱自如地駕馭現場,調控聽眾,促使聽眾參與,更好地進行現場交流。

“平地起波瀾”的造勢藝術

在任何公眾場合,演講者都要言之有物。如果一場演講中,主講人所說的全是資料或理論,通常很難引起聽眾的興趣。所以你在演講前要清楚自己在某一個問題上的觀點,明白自己站在這裏要傳達一個什麼樣的信息。

卡耐基曾經說過:“在精彩的演講中,你所講的內容一定要跟你經曆的事、你讀過的書、你聽到的話有關,談你自己熟悉而確信的東西,演講就不會失敗。”其實精彩的演講,多半都是你自己創造的。如果你在平時的生活中就留意一些充實的、有意義的東西,就能夠很自然地把這些運用到演講的內容中,內容有了趣味性,也就能夠順利地調動聽眾繼續聽下去的興趣;若是粗俗不堪、乏味的內容,必定會讓台下的聽眾產生厭煩感。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成名後總是邀約不斷,不是某作家協會請他去做報告,就是某大學邀請他去做演講,盡管總是穿插於各式各樣的會場裏,但他的每一場演講內容都是自己精心準備的。他在演講前,就會對演講對象的情況有一些大致的了解,然後在對他們思想的把握上,配合自己獨特的幽默方式,總是能把聽眾帶入到他設定的“圈套”中,欲罷不能。

有一次,老舍去北京某高校做演講,他一本正經地開始講述今天要講的內容:“我今天給大家談6個問題。”接著,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條地談下去。條理清晰,分析明確,節奏鮮明,內容饒有趣味,在談完第五個問題後,他發現離散會的時間不遠了,於是他突然提高嗓門,正經地對台下的同學們說:“第六,散會。”聽眾正在記著大作家的主題筆記,突然聽到“散會”,本是一愣,再看看時間,大家仿佛明白過來了,歡快地鼓起掌來。

別看不起造勢所產生的效果,用得恰到好處,你就會發現造勢其實也是幽默演講的技巧之一。老舍在這裏運用的就是這種“平地起波瀾”的造勢藝術,它打破了正常的演講內容,令觀眾感到出乎意料,從而收到了幽默的效果。

再來說說幽默大師林語堂在演講中運用的那些有趣的內容。

一次林語堂在美國紐約受邀去某林氏宗親會做演講致辭,在接到通知時,他就知道關於宗親會的致辭是費力不討好的,組織者大都是希望借此來宣揚自己祖先的光榮事跡,就免不了要說些誇讚祖先的話,不說吧,同宗會失望、會怪罪,若是說得太過,就是吹噓,就會有失前人風範。但這等小事怎會難得倒林語堂呢?

隻見林語堂不慌不忙,娓娓道來:“據說我們姓林的始祖是商朝的比幹,就是《封神榜》裏提到過的那個擁有七竅玲瓏心的比幹……我們英勇無敵的林氏祖先,當然還有《水滸傳》裏的80萬禁軍教頭林衝……我們姓林的旅行家、航海家有《鏡花緣》裏的林之洋……詩人、才女有《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另外還有美國大總統林肯……獨自駕機飛越大西洋的林白……我們林氏家族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光宗耀祖啊!”

聽到林語堂這段慷慨激昂的精彩演講,台下的宗親們個個雀躍萬分,麵露驕傲之色,禁不住鼓掌叫起好來。

可是倘若仔細地研究一下林語堂的話,就會發現他所談的大多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甚至是與林氏毫無關係的美國人,盡管都是杜撰的用來充數的,但卻也是實話實說,並沒有對本姓祖先進行無原則地吹噓。這次致辭既滿足了林氏宗親的要求,又不失學者嚴謹求實的風範,而且以幽默故事的方式諷刺了那種務虛榮、好誇飾的世風。這樣的演講內容怎麼會不吸引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