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幽默口才,讓演講事半功倍(3)(1 / 3)

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有一位女學生實在忍不住了,於是舉手發言,問道:“林博士,照您這樣的說法,什麼東西都是你們中國的最好,難道我們美國就沒有一樣東西比得上中國的嗎?”林語堂稍加思索後,回答說:“有的,你們美國的抽水馬桶要比中國的好啊!”這種幽默機智的回答,瞬間引起了全場的哄笑和議論。林語堂的幽默語言不僅化解了學生們的疑問,而且還委婉地指出美國人追求物質享受的特點,可謂一語道破關鍵之所在。

林語堂自創的“林氏幽默”不僅表現在語言上的巧妙功夫,而且他還善於在演講中講一些幽默故事,用繪聲繪色、妙趣橫生的故事闡述深刻的哲理。

一次林語堂去一所大學訪友,那所大學的校長得知名人林語堂來了,覺得十分榮幸,而且校長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管怎麼樣也要欣賞一下這位語言博士的口才,於是就臨時邀請他給學生們做演講。本來隻為訪友,誰料半路出現這麼一檔子事,林語堂避無可避、退無可退,無奈之下,他就給台下的同學們講了一個笑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奴隸製的古代君王根本不把奴隸當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喜悅,什麼恐怖、極端的事都做得出來。話說在古羅馬時期,就有這樣一位殘暴的皇帝,他喜歡派人將活人投到鬥獸場中給野獸吃掉,然後皇帝坐在看台上享受活人被野獸追逐、撕咬時發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聲,觀看那一具具鮮血淋漓的屍體。又是一個昏暗的午後,皇帝午休後百無聊賴,於是命令將一個人扔進鬥獸場,讓一頭獅子去吃。這個被扔下鬥獸場的人見了獅子,並不害怕,他走近獅子,在它耳邊輕輕說了幾句話,隻見那獅子掉頭就走,竟然不吃他了。

“皇帝還從沒見過這種情況呢,於是覺得十分奇怪,他猜想:大概是這頭獅子肚子不餓,胃口不好,見了活人都懶得吃。如果放出一隻餓虎來,也許結果會不同呢。皇帝為自己的想法而沾沾自喜,急於看到結果,於是命人放出了餓虎,隻見那隻餓虎兩眼放著凶光撲過去,那人依然很淡定,他慢悠悠地走到餓虎身旁,對它說了一番悄悄話,那隻餓虎竟也灰溜溜地走了。

“看到眼前的這一切,皇帝覺得難以置信,他想,這人究竟有什麼法術令獅子、餓虎不吃他呢?於是皇帝將那人召來盤問:‘你究竟向那獅子、餓虎說了些什麼話,使它們掉頭而去呢?’那人不慌不忙地說:‘陛下,其實很簡單,我隻是提醒它們,吃掉我當然很容易,可是吃了我以後,你得開口說話,要做演講的。’”

林語堂優哉遊哉地講完了故事,準備坐下了,這時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想必同學們一定是聽出了故事的話外之音,校長也被林語堂的幽默故事弄得啼笑皆非。

林語堂在這裏既用這個幽默故事說明了演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還委婉地用故事表露出了他對校長強人所難的不滿,順便也巧妙地告訴同學們:練好口才、善於說話還可以使自己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說起林語堂的幽默演講,一定要提的就是那個半截子精彩演講。那是在法國蒙頓舉行的世界筆會第36屆年會上,林語堂是發言人之一,每個人的發言時間都有時間限製,這是大會的規定。可是輪到林語堂發言時,他卻向主席要求講15分鍾,主席的回絕堅定而直接:“別人發言都是5分鍾,不可破例。”但林語堂是個倔脾氣,他反複表示5分鍾他不講,經過商量,主席終於答應了,而大會秘書長答應說先安排10分鍾。

林語堂登台後,講得很投入,全場鴉雀無聲,大家都認真地聽著,不知不覺間10分鍾就過去了。主席提示說時間已到,請他抓緊時間結束發言。林語堂二話不說,徑直走下台去,連基本的結束語也沒說就這樣下台了。台下的與會者正聽得入神,於是都希望林語堂繼續講下去,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但林語堂卻說什麼也不講了,於是就造就了演講界的一段佳話——林語堂的半截子演講。

當然林語堂的個性之舉,並非是他生氣了,他隻是借這種幽默的做法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觀眾感覺到他的與眾不同。人們都有一種心理,對得不到的東西的渴望和記憶更強烈,這樣的半截子演講,讓聽眾陷入深思中,從而間接地控製了聽眾的情緒,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