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博傻理論,做聰明的投資者(1 / 3)

在博傻理論中,隻要你不是最後的那個笨蛋,你就是贏家。在許多投機行為中,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隻要有,那麼剩下的隻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沒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你的“下家”,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所以,你必須要睜大眼睛,不做最後一個笨蛋。

別做最後一個傻子

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了能夠專注地從事學術研究,免受金錢的困擾,曾出外講課以賺取課時費,但課時費的收入畢竟是有限的。於是他在1919年8月,借了幾千英鎊去做遠期外彙這種投機生意。

僅僅4個月的時間,凱恩斯淨賺1萬多英鎊,這相當於他講課10年的收入。但3個月之後,凱恩斯把賺到的利潤和借來的本金輸了個精光。7個月後,凱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貨交易,又大獲成功。

凱恩斯把期貨品種幾乎做了個遍,而且還涉足於股票。到1937年他因病而“金盆洗手”的時候,已經積攢起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巨額財富。

與一般賭徒不同,作為經濟學家的凱恩斯在這場投機的生意中,除了賺取可觀的利潤之外,最大也是最有益的收獲是發現了“笨蛋理論”,也有人將其稱為“博傻理論”。

什麼是“博傻理論”呢?凱恩斯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從100張照片中選出你認為最漂亮的臉,選中的有獎。但確定哪一張臉是最漂亮的臉是要由大家投票來決定的。

試想,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投票呢?此時,因為有大家的參與,所以你的正確策略並不是選自己認為的最漂亮的那張臉,而是猜多數人會選誰就投誰一票,哪怕醜得不堪入目。在這裏,你的行為是建立在對大眾心理猜測的基礎上而並非是你的真實想法。

凱恩斯說,專業投資大約可以比作報紙舉辦的比賽,這些比賽由讀者從100張照片中選出6張最漂亮的麵孔,誰的答案最接近全體讀者作為一個整體得出的平均答案,誰就能獲獎;因此,每個參加者必須挑選的並非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麵孔,而是他認為最能吸引其他參加者注意力的麵孔,這些其他參加者也正以同樣的方式考慮這個問題。現在要選的不是根據個人最佳判斷確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麵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見認為的真正最漂亮的麵孔。我們必須做出第三種選擇,即運用我們的智慧預計一般人的意見,認為一般人的意見應該是什麼……這與誰是最漂亮的女人無關,你關心的是怎樣預測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

“博傻理論”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隻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一定是贏家,隻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沒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你的“下家”,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投機者信奉的無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論。

生活中有許多例子與這個模型是相通的。比如“十佳運動員”的評選,在這些投票當中,對於每個投票者的激勵是:他如果“正確的”選中某些人,不僅要選中10個人,而且順序也要正確,那麼投票者將獲得某種獎勵。但是如何才能選中“正確的”人選呢?有“正確的”人選嗎?得票多的就是正確的嗎?或者嚴格的說,得票最多的是第一名,得票次之的是第二名,等等。因此,投票者能夠選中的話,或者說被他提名的能夠“當選”的話,關鍵是猜測別人的想法,猜測對了你就能獲勝,猜錯了,你則不能獲獎。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正確與否,或者誰應該選上、誰不應該選上的問題,而是投票的人相互猜測的結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輿論的導向作用是很大的,他似乎告訴人們某某人是其他許多人所要選的)。

其實,在期貨與股票市場上,人們所遵循的也是這個策略。許多人在高價位買進股票,等行情上漲到有利可圖時迅速賣出,這種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場稱之為傻瓜贏傻瓜,所以隻能在股市處於上升行情中適用。從理論上講,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麵,博傻策略是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其遊戲規則就像接力棒,隻要不是接最後一棒都有利可圖,做多者有利潤可賺,做空者減少損失,隻有接到最後一棒者倒黴。

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會花20塊錢去買一股呢?因為你預期當你拋出時會有人花更高的價錢來買它。所以,在資本市場中(如股票、期貨市場),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

再比如說藝術品投資,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藝術品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會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價格從你手中買走它。而投資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準確判斷究竟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現。隻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僅僅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從你手中買走這件藝術品的話,那麼,很顯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了。

當然,肯定會有人成為最後的笨蛋。1720年,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中就有這樣一個插曲:一個無名氏創建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是一家什麼公司,但認購時近千名投資者爭先恐後把大門擠倒。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真正獲利豐厚,而是預期有更大的笨蛋會出現,價格會上漲,自己能賺錢。饒有意味的是,牛頓參與了這場投機,並且最終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歎:“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

有一天,有一個人去文物市場,有商人向他推銷一個錢幣,金黃色的,商人說這是金幣,要賣100塊錢。這個人一眼就看出來這是黃銅,最多隻值1塊錢。

於是這個人對商人說:1塊錢的東西,100塊錢我肯定不會買,但是我願意以5塊錢買下來。商人看他是識貨的,不敢再騙人,最後以5塊錢成交。

這個人的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對他說:你真傻,明知道是1塊錢的東西,你花5塊錢買下來,那不是傻瓜嗎?這個人說:是的,我很傻,但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傻,我花5塊錢買來的東西很快就有更傻的人以10塊錢買走。

過了幾天,果然這個人把這個“金幣”以20元的價格賣了出去,淨賺15元。

這個人的理論是:自己買貴了無所謂,隻要找到一個比你更傻的人就成功了。就如同今天的房市和股市,如果是做頭傻那是成功的,做二傻也行,別成為最後的那個大傻子就行。

博傻理論告訴人們最重要的一個道理是:在這個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後一個傻子。

鬱金香和君子蘭

這是兩種美麗的花卉,可是都曾給人們帶來過狂喜,也帶來過災難。

人們絕難想到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機狂潮,是由一種小小的植物引發的。這一投機事件使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而被載入史冊,它也是迄今為止證券交易中極為罕見的一例。經濟學上的特有的名詞“鬱金香現象”便由此而出!

鬱金香,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欲望是如此的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征。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球莖商人隻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

“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公眾一致的鑒別標準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1636年,以往表麵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就連長在地裏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

1637年,一種叫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裏上漲了485%!一年時間裏,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裏,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

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卻極力回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黴的水手,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複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簽訂合同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隻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合同辦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它是決不能淩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噩夢,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裏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裏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向衰落。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

“鬱金香現象”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被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但人類往往不知道汲取教訓,前車之鑒時常重演:

20世紀80年代初,長春的君子蘭從幾塊錢暴漲到最高二十多萬一株,一度成為很多人發財致富的途徑,短時間內形成了養君子蘭熱。一種普通的植物,怎樣幻化成財富和地位的象征?一盆小小的花卉,如何掀起全社會的狂潮和爭議?從執著狂熱到驟然冷卻,20世紀80年代,多少人因為君子蘭擁有了一段喜淚交加刻骨銘心的回憶。

那段時期,君子蘭被譽為“綠色的黃金”。有人曾仔細比較兩者,發現極品君子蘭的價格已超出金價。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期:電視台節目片頭用了君子蘭;掛曆連帶封麵13頁都是君子蘭彩照;香煙、肥皂、服裝、家具等等商品,都忙不迭地打上君子蘭的圖案或字眼……

短短幾十天,長春出現十大公司和40家花木商店,向外省市拓展的分公司、子公司不計其數,最高潮時有5000多人去各地搞君子蘭展,來回都坐飛機……

長春××廠號召職工走君子蘭致富道路,全廠1700多名職工家家開養;長春×××廠投資數十萬元,在辦公樓頂上蓋了600平方米空中溫室……

長春工商部門當時統計,每天走進長春各君子蘭市場的高達40萬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這還不包括走街串巷無證經營的人。市場裏,粵語、閩南語、湖南話、上海話……

瘋狂背後,藏著1985年前後長春君子蘭市場難以數清的成交額。官方統計每年1700萬元,但這個根據繳稅總額統計的數字,可能遠低於實際。

但是,由於投機過於劇烈,引發了種種社會動蕩,終於在1985年的6月1日,長春市迫於各方壓力發布了《關於君子蘭市場管理的補充規定》,嚴禁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在職職工從事君子蘭的倒買、倒賣活動。至此,君子蘭風才戛然而止,花價一落千丈。

“瘋狂的君子蘭”,使成千上萬的跟風者傾家蕩產。大家的“發財夢”破滅了,全麵的審查開始了,少數幸運兒憑此挖到第一桶金,但也有不少的倒黴者坐牢了。

但是人類永遠都是盲從的,他們不能理性地總結經驗教訓,所以往往再次重蹈覆轍。在雲南普洱市———這個不久前還稱作思茅的地方,因為盛產的普洱茶據說具有保健以及越陳越香的功用,被投機者瘋炒,在不到兩三年的時間裏,市場上的價格就狂漲了數十倍甚至百倍。現在一斤茶葉的價格最高能賣到1800元,比普通彩電還貴,難怪當地茶農驚呼,摘茶如摘人民幣。而普洱市的大小賓館飯店,據說現在都住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來采購普洱茶的經銷商。我們很難保證,這會不會是下一個君子蘭。

根據經濟規律,價格不能過多偏離價值。當某樣商品的價格被市場炒到明顯違背價值規律的地步時,已經孕育了巨大的風險。因為在一個逐漸喪失理性的市場,雖然就個人而言,人人都清楚瘋漲的價格已經背離了其價值,泡沫遲早是要破的,但又誰都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後那個“傻子”,不管是賺到的,沒賺到的,賺少的,賺多的,都覺得自己還應該再在這塊大蛋糕上多分一份。市場就在這種非理性中走向崩潰,最後受到波及的,還是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沒有來得及退出的“最後的傻瓜”。

神奇的賣馬交易

路易斯安那州有兩位農夫,他們的名字分別為皮埃與沙頌。

有一天,皮埃來到沙頌的農場,並讚美沙頌的馬說:“這真是一匹漂亮的馬,我一定要買下它。”

沙頌回答道:“皮埃,我不能賣它,我已經擁有這匹馬很多年了,而且我很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