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付出10塊錢的代價買下它!”皮埃說道。
沙頌說:“好吧,我同意。”
於是他們簽下一紙合約。大約一個星期之後,沙頌來到皮埃的農場對他說:“皮埃,我一定要拿回我的馬,我實在太想念它了。”
皮埃說道:“可是我不能這麼做,因為我已經花了5塊錢買了一部拖車。”
“我願意付20塊錢買下這匹馬和拖車。”沙頌說。皮埃默默地盤算著:15塊的投資在一個星期賺了5塊,折合年收益率超過1700%!所以,他說:“就這麼辦。”
於是,皮埃與沙頌不斷地交易這匹馬、拖車與其他的附屬配件。最後,他們終於沒有足夠的現金來交易。所以,他們便去找當地的銀行。銀行家首先查明他們的信用狀況,以及這匹馬的價格演變曆史,於是放款給他們兩個人,而馬匹的價格在每輪的交易中也就不斷地上漲。每當完成一次交易,銀行家可以回收全部的放款與利息,而皮埃與沙頌的現金流量也呈幾何級數地增加。
這種情況持續進行,直到數年以後,皮埃以1500美元的價格買下馬匹。然後,有一個東部佬(哈佛大學的MBA商學碩士)聽說這匹神奇的馬,並(根據統計曆史價格)做了一些精密的計算,而來到路易斯安那州,以2700美元的價格向皮埃買下這匹馬。
沙頌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非常生氣,他來到皮埃的農場大聲責怪道:“皮埃!你這個笨蛋!你怎麼能以2700美元的價格賣掉馬匹呢!我們的生活都靠著這匹馬啊!”
開始時皮埃和沙頌手頭現金各100美元,馬在沙頌的手中。
第一輪交易,皮埃的10美元到了沙頌的手中,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90美元和馬,沙頌有110美元。
第二輪交易,沙頌的15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馬到了沙頌的手中。
皮埃有105美元,沙頌有95美元和馬。
第三輪交易,皮埃的20美元到了沙頌的手中,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85美元和馬,沙頌有115美元。
第四輪交易,沙頌的3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馬到了沙頌的手中。
皮埃有115美元,沙頌有85美元和馬。
第五輪交易,皮埃的50美元到了沙頌的手中,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65美元和馬,沙頌有135美元。
第六輪交易,沙頌的7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馬到了沙頌的手中。
皮埃有135美元,沙頌有65美元和馬。
第七輪交易,皮埃的100美元到了沙頌的手中,馬到了皮埃的手中。
皮埃有35美元和馬,沙頌有165美元。
第八輪交易,沙頌的150美元到了皮埃的手中,馬到了沙頌的手中。
皮埃有185美元,沙頌有15美元和馬。
第九輪交易,馬的價格漲到了200美元,皮埃的185美元不夠了。
於是尋求貸款。雙方各貸款100美元以買馬,皮埃的現金增加為285美元。沙頌則增加為115美元。
第九輪交易,皮埃付出200美元買下馬,沙頌擁有315美元,皮埃擁有85美元和馬。
第十輪交易,沙頌付出250美元買下馬,皮埃擁有335美元,並清還貸款和利息105美元,剩下230美元現金,而沙頌則擁有65美元和馬。
……
於是交易可以不斷的進行下去,直到馬沒有了為止。奇怪的是,當第十輪交易時,皮埃還掉銀行的錢時,他擁有的錢是230美元,比他們兩人當初的本金加在一起還要多,很明顯是擁有了另一方的貸款。但是如果對方繼續貸款進行交易,那麼兩個人的錢就會越滾越多,同時銀行不斷可以從中獲利,他們將成為銀行的優質客戶,於是銀行將不斷放大貸款規模。
在經濟學中,這個故事的含義是:人們試圖通過信用擴張降低利率時,便造成繁榮與衰退的循環。根據凱恩斯學派的說法,生產的驅動力量(換言之,人類經濟成就的驅動力量)是總需求———消費的欲望,這是以可支配所得的金額來衡量的。凱恩斯認為,政府僅需要謹慎地提高每個人的貨幣所得,便可以刺激總需求。這種情況下,企業界會提高生產,消費者會增加支出,而國家的財富(以GDP來衡量)便會積累。
但是我們不需要過多考慮經濟學的理論問題,隻需要關注我們身邊的經濟現象。這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的是:正是由於雙方的不斷買賣,讓馬的價格可以一路上漲,彼此都可以不斷從中獲益。這是由於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其中交易的貨幣不斷增加而造成的。
由此,你想到了什麼?對,就是股市。
由於每次交易都能有優厚的回報,刺激了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投錢進去炒股票。這樣下去有可能產生一種良性循環,因為隨著參加交易的人不斷獲利,消費也大幅擴大,將刺激經濟繁榮,而經濟繁榮又反過來推高股市,從而使股價一路上升。
但是不要忘記了剛才我們說過的那句話:“人們試圖通過信用擴張降低利率時,便造成繁榮與衰退的循環。”上麵故事裏,由於有人最終高價買走了馬,結束了這次交易,所以最終交易雙方和銀行都得到了盈利,但是如果馬在交易中死了會怎麼樣?一切的交易會終止,最後擁有馬的一方必然在交易中出現巨額的虧損,而虧損肯定是由銀行來承擔。
股市中也一樣,當股票價格不斷在交易中被拉高,終究會有一天由於價格完全脫離價值,或者企業本身的問題而崩盤,即使沒有以上問題,但貨幣供應是有限的,最後隨著股價不斷提高而難以為繼的。到時候由於交易中的資金量已經越滾越大,崩盤中引起的虧損也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首先虧到的是散戶,他們最晚察覺到崩盤。其次是股票型的基金,結果虧的還是散戶的錢。
“投資要用大腦,而不用腺體。”是巴菲特的名言。大腦要做的是判斷企業經營前景和大眾心理趨向,而腺體隻會讓人按照本能去做事。巴菲特也不是百分百地拒絕市場炒作,隻不過在沒有找到更好的鞋之前,決不會脫去腳上現有的鞋。所以說,對於博傻現象,完全放棄並非是最合理的理性,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水平上,適當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博傻,可以作為非理性市場中的一種投資策略。
從大眾心理角度分析股市,博傻理論已經廣為人知。股票市場上的一些投資者根本就不在乎股票的理論價格和內在價值,他們購入股票的原因,隻是因為他們相信將來會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價格從他們手中接過燙手山芋。支持博傻的基礎,是投資大眾對未來判斷的不一致和判斷的不同步。對於任何部分或總體消息,總有人過於樂觀估計,也總有人趨向悲觀,有人過早采取行動,而也有人行動遲緩,這些判斷的差異導致整體行為出現差異,並激發市場自身的激勵係統,導致博傻現象的出現。這一點,在中國股市中表現得也相當明顯。
對於博傻行為,也可以分成兩種,一類是感性博傻,一類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動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一場博傻遊戲,也不清楚遊戲的規則和必然結局;而後者,則清楚地知道博傻及相關規則,隻是相信當前狀況下還有更多更傻的投資者即將介入,因此才投入少量資金賭一把。
理性博傻能夠贏利的前提是,有更多的傻子來接棒,這就是對大眾心理的判斷。當投資大眾普遍感覺到當前價位已經偏高,需要撤離觀望時,市場的真正高點也就真的來了。要博傻,不是最傻,這話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因為到底還有沒有更多更傻的人是並不容易判斷的。一不留神,理性博傻者就容易成為最傻者,誰要他加入了傻瓜的候選隊伍呢?所以,要參與博傻,必須對市場的大眾心理有比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並控製好自己的心理狀態。
投資、投機與博傻
博傻理論本身就是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投機行為中總結出來的,所以博傻與投機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有些人,常常把投機與博傻混為一談。其實,投機與博傻完全有著質的區別,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交易水平,可以說一種代表著交易技巧的高超,而另一種則代表著交易技巧的拙劣。
投機,這個名詞好像一直是個貶義詞,在基金的理財觀念中,投資這個名詞被用得最多,但是,市場周轉率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中,恰恰有一向標榜理性投資的基金。
投機資金,必定是市場最為敏銳的資金,這類資金介入市場熱點及時,有些甚至是發動醞釀一個熱點的幕後推手。而且這類資金基本上不戀戰,能夠迅速兌現籌碼,對止損也控製得相當好。而博傻資金,通常是市場最為後知後覺的資金,在熱點出現和熱點爆發期時,往往是觀望觀望再觀望不敢出手,當熱點行將結束時,終於忍耐不住勇敢殺入,接了最後一棒,這就是笨蛋的博傻。
投資時間越長的老手,越會遠離博傻。要套住一個新股民,非常容易。然而要套住一個老股民,特別是經過真正大小“多空戰役”數十上百次的老股民,那真是難如登天。投機資金,賺的也就是不斷新入市的新手們的錢。在千點附近,大多數人都遠離市場的時候,這時候留在市場中的,都是真正的股市精銳,大家都削尖腦袋賺別人的錢,可是卻沒有贏家。為什麼?因為沒有人博傻!
所以千萬別把博傻看做是投機。沒有市場經驗的人,除了大牛市和運氣之外,還不具備投機的水平。而博傻後,是否能夠及時止損更為關鍵,股市交易,認識錯誤並及時改正錯誤非常重要。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要投資理財。投機和博傻,不是不可以,隻是隻有足夠聰明的人才能夠全身而退。首先,你是否清楚這三者的區別?
從理論上,做投資是最安全的,風險也最小。投機呢?風險相對較大,但是要控製風險,也就把不可預計的風險控製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博傻呢?也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投資就意味著你必須有很高的宏觀和微觀分析,投資是最輕鬆的,但是也是最難做到的。投資者還要懂很多東西,必須是比較理性的。事實上,真正的投資者很少。
簡單點,可以這麼說:投資是一樣東西值1元錢,我要在0.7元時買入,等到高估時候,也就是在2元時賣出。投機呢,隻要這東西會漲到4元,我不管他值1元還是2元,我2.5元都會買進,隻要會漲到4元。博傻呢?博傻就是不知道這個東西值多少錢,也不知道自己買入獲利多少可以賣出,漲了還想漲,跌了也不知道具體價值,等到跌到忍無可忍時候割肉出局。或者說,博傻者是冒損失30%風險去獲得10%的利潤。
當價值投資的陣營從100%降到30%的過程,就是價值投資到價格投機的過程。博傻隻是價格投機的延續或瘋狂。當價值投資的陣營從30%降到10%的過程,就是價格投機走向博傻的癲狂。任何時期都有優秀的企業產生,股票市場總有價值投資的地盤。但是任何時期企業都有破產的可能,大多數企業不能滿足股票市場的欲望。每一個渴望在投資、投機,或者博傻行為中獲利的人都要明白。
博傻當然可以給人帶來財富,在各個領域都不乏依靠博傻理論投機致富的生動例子:
有一個上海人叫姚奇偉,在金銀幣收藏中混跡10餘年,收藏既是他的業餘愛好也是他的一種投資手段。剛入收藏界時,他也跟風炒作,虧損很大,後來姚奇偉通過花錢買教訓,漸漸地開始“博傻”,從而獲利頗豐。
1998年金銀幣市場大縮水,當時的98版熊貓金幣受其連累銷量極差,投資者都回避它。但是姚奇偉隱約覺察到以年銷量為實際發行量的發行方式使其自然成為量少品種,在熊貓係列中產生瓶頸作用,果然一年後,98版熊貓金幣開始升值。姚奇偉憑著逆向思維,敏銳地發掘了這匹黑馬,攫取了第一桶金。
靠逆向思維去“博傻”,也曾幫姚奇偉避免了一次損失。
2003年,開光佛指舍利金幣由於大量的宣傳和市場的熱炒氛圍,半個月內就翻了兩番,跟風炒作者很多,姚奇偉也購進了30萬元的金幣。但是很快就察覺到該金幣並沒有沉澱,絕大多數都是炒作籌碼,當中小投資者越來越多地跟進時,姚奇偉果斷地全部平倉。不少同行都對他的動作迷惑不解,說他傻,但姚奇偉堅定信心,自嘲自己就是去“博傻”,兩個月後,開光佛指舍利金幣大幅下跌,姚奇偉最終避免了損失。
當金銀幣市況不太好時,不少投資者又開始大量拋售手中的藏品,但是姚奇偉卻又開始逆向操作了,他全倉吃進不少金銀幣。因為他判斷油價肯定會推動金價上漲,而距金價越近的金幣上漲空間也越大,況且下半年禮品消費趨旺,焉有不升的道理?姚奇偉的這一操作手法,又讓他短線獲利翻番。
總結自己的收藏曆程,姚奇偉感歎地說:“這年頭誰都不傻,敢於去博傻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但是,你可以看到,他的行為並非是真正的博傻,而是利用博傻理論的投機行為,因為他對自己做的事情了解,而非盲目。要想和他一樣在投機中獲益,首先要有敏銳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否則根本難以保證能夠全身而退,一不小心就成了最後的傻瓜。如果沒有足夠的把握,還是謹慎一些。
“股神”巴菲特說:“成功投資的第一條要訣是不要虧錢,第二條是別忘了第一條。”但市場投機炒作之風盛行,很多人早將“股神”的忠告拋到了九霄雲外,看著低價的ST股天天漲停,誰還管公司虧不虧損、是否有退市風險,隻要上衝漲停就敢買進。以賭徒心理妄想博取暴利,最終卻落得巨虧的下場。
不錯,市場很多時候都不能用常理去推測,人心狂熱的時候,什麼理智都會被拋到腦後,單憑理智有很多時候可能會失去時機賺不到錢,但是一旦市場到了大家都去博傻之時卻是行情最危險之機。投資者喪失了理智,隻靠衝動與本能做買賣,並且毫無節製、毫無分析地進入市場,甚而透支博傻,一旦市場崩潰,這些博傻的投機者就是第一批被淘汰出局的人,是損失最慘重的市場犧牲品。
市場不會永遠上升,當沉醉於獲利,賺錢越來越多,做著股價日日上升的美夢時,保持一點冷靜理智。要知道,即使有時錯失機會也勝過一次意外而永遠不能翻本之恨。所以大家對一些已經升得毫無節製的股市或者股價飆升的個股,都要保持冷靜和理智。
成功的投資人早已告誡過我們:在股市中,不是比誰賺得快,而是看誰活得久。
在深滬股市中,投機氣氛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的,相當多的投機者並非理性,有時甚至就是瘋狂賭博。對於業餘投資者而言,這種博傻帶來的利潤不太容易把握,但對於職業投資者而言,應該嚐試著利用這種市場氛圍,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理性博傻。
大家都在買股票,買股票到底在賺什麼錢呢?賺的就是最大笨蛋的錢,當你認為某隻股票有增長潛力的時候,在合適的價格買入,等到它真正長起來,再全盤賣出,其中的差價就是你的投機所得。在低潮中買入,在高潮出賣出,才是穩賺不賠的方法。但是要想穩賺不賠是有條件的,你要有本事選擇具有無限潛力的行業,並成功把握住該股票的低價時期,大量買入,長期持有,等待出現最大的笨蛋時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