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博傻理論,做聰明的投資者(3 / 3)

資本市場上,永遠都不會沒有投機行為,永遠都會有最大的笨蛋。如果你不想成為那個最後的傻子,就要學習博傻理論,結合它去投資投機,但不要隨便跟人去博傻。

不要盲目跟風

自己不加判斷地跟著別人走,後有兩種結果,分別有兩個模型可以說明,一是“羊群效應”,一是“博傻理論”,下麵來看:

有一群羊,當其中的幾隻羊要麼口渴,要麼饑餓,要麼受外部某種條件刺激(遇到凶猛野獸等)向某個方向(水源、草源、自認為安全的地方)行進時,另外的大部分羊都會無目的的和那幾隻羊一起行動(盡管不是所有的羊都口渴、饑餓、受威脅)。結果有兩個:要麼他們得到了水、草、安全,要麼他們什麼也沒有得到。

一些聰明的人看到某種物品開始上漲,甚至漲得有些離譜時,估計(其實就是賭,也就是博)還會上漲因而去追高買進,當有了一定的獲利空間後把它拋出,而另一些人膽子更大,在更高的價位接盤,當你為他捏一把汗時,價格真的還向上漲,結果,他也獲利了,緊接著,膽子更大的人(也就是比前邊幾個更傻的人)又衝了上去,等待他的是兩種結果,要麼他也獲利了(證明他不是最傻的,這樣的話,遊戲還得繼續,必須決出最傻的人),要麼這個物品在他接手時開始下跌,他成了最大傻瓜。

如果結果是第一種倒還好,大不了是做一回笨蛋,損失時間和精力。但如果結果是第二種可就不太妙了,如果輸了的話會很慘。

許多人想要做投資,但是由於對基金和股票一竅不通,又沒有時間去打理,所以總是抱著想省時、省事還想“撈”一把的心態,看到身邊的人在買什麼,就“跟風”把錢全部投進去。其實我們都知道,看到其他人賺錢,想撈一把就完全照搬別人的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我們都很清楚,看到其他人做生意賺錢,自己如果貿然進入做同樣生意的話最有可能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做投資,也是同樣的道理,盲目的從眾心態絕對不可取。你必須根據自身的情況製定出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理財計劃。

事實上,從眾投資並不意味著一定帶來虧損,但盲目從眾一定會使人失去方向,無論你是專業投資人士,還是普通的個人投資者。

市場定價有一個顛撲不破的規則,它更多地取決於供求關係,以及人們對所購買物品的價值判斷。比如一斤白醋平常價錢為2元,2004年發生“非典”大家開始哄買的時候,廣東白醋的價錢就上升到50元,一旦事件過後,白醋的價錢不僅落回到原來的價錢,有些囤積居奇的商店還降了價。

股票市場也毫無例外的一致,供求關係與股價波動的不確定性放大了人們投資的風險,所有的人都期望1元買入,50元賣出,“羊群效應”就在這個價格區間開始上演了。股票從1元錢漲到10元錢,人們也許憂慮遲疑,一旦漲到20元錢,大家開始瘋狂地進入,直到股價飆升到50元。2001年網絡泡沫的破滅,人們清醒地看到: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是領頭羊,多數狂熱的追隨者都是犧牲者,因為後來的追隨者絕大多數都不知道股票的真實價值。

從眾投資的風險同樣也來自業內分析師的推薦,我們有時候也注意到一隻很有價值的股票被發現的時候,市場並不給它充分的價格,這個時候隻有一兩位分析師推薦,股價也並不大幅上漲,一旦越來越多的分析師認識到它的價值並開始推薦的時候,股價開始大幅上升了,並在一定階段開始飆升,這個時候所有的分析師開始推薦了,所有的投資者開始關注這隻個股票,在這個時候投資這些股票,我們通常發現它的超額收益其實比較有限。這就是市場的定價,所有的人都開始關注與投資的股票,就很難從市場的供求關係中獲得超額收益。

當然,並非所有的上漲股票我們都不可以投資,也並非我們不可以從眾投資,問題是我們要投資我們所熟悉的股票,我們所要知道的是我們所要投資股票的價值底線。巴菲特一直強調,投資自己熟悉的股票,不要追逐市場的熱點。事實上,巴菲特也留了一手,他自己熟悉紡織行業,但他卻很少介入。牛市來了,人們都知道賺錢的機會來了,但是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股市有著自身的製度缺陷,並非投資任何股票都能夠給自己賺錢。在眼花繚亂的股票上漲中,我們需要更多的是關注我們所投資股票的質量。

“羊群效應”曾經在股市中釀過千萬悲劇,但是這種悲劇在市場中永遠不會結束。在任何市場條件下,無論我們投資的是熱點還是不熱點,我們需要清醒的是:不做盲目的從眾投資。

不僅僅是投資理財需要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立場,不要盲目從眾。

有一個笑話十分有趣,說的是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他興衝衝跑進會議室,卻發現會場座無虛席,早已沒有了自己的座位。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句“夥計們,聽說了嗎?剛才他們在地獄裏發現了石油!”

此話一出,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生怕落後一步被別人奪走了利潤,於是紛紛向地獄跑去。人們蜂擁而出,頓時天堂裏就空了下來,石油大亨剛想找個椅子坐下來歇歇,忽然聽到外麵的人在議論地獄裏的石油多麼豐富、開采成本多麼小等等,這位大亨心裏納悶,莫非地獄裏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天堂裏又空無一人了。

人們都有從眾心理,形成了周圍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就應該效仿的觀念。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很多時候,還沒有理清頭緒,還沒有搞清楚事情的真假對錯,就盲目跟風,隨波逐流,這樣的後果往往就是賺不到便宜,甚至會釀成悲劇,更會成為別人的笑柄。從眾心理,給人帶來的損失是不可小視的,我們不應該成為從眾的犧牲品。人要想克服這種從眾心理,必須要培養自己的主見,對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觀點,即使你的觀點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也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做事情時,要多動腦子,不要讓別人的言行影響了你的決定。

王先生說起他去某著名旅遊景點旅遊的感受,不住地歎息和咒罵,原來,正是從眾的心理讓他們吃了虧。

前段時間,單位組織職工到南方某旅遊區旅遊,一路上,他們聽導遊單方麵的解說,不斷地歪曲事實,不斷地欺騙他們。導遊先是在車上說前方某地有明星在演出,門票150元一張,導遊說由於觀看的人多,不好入場,自己有熟人,替他們說個情,每人收他們120元,到了演出地點一看,原來是露天演出,30元一張票,誰都可以看。後來,他們要吃飯,導遊聽到了,告訴他們說,前方不遠處有個很有名的餐館,既經濟又實惠,他們又信了,驅車前往,餓著肚子走了近一個小時,到了那裏一看,卻是名不副實,不僅衛生條件不好,飯菜的質量不高,價錢也貴得驚人,不吃吧,附近實在再沒有餐館了,往回返吧,實在餓得不行了,沒辦法,又被騙了一回,就這樣,一路上被騙了七八次,原本是一場愉快的旅行,卻讓人如吃了蒼蠅般難受。

朋友問王先生,你們就沒想過不聽導遊的嗎?你自己怎麼不做出判斷呢?他說,一大群人,人家都同意,我一個人怎麼能不同意呢?朋友又問,其他人後來後悔嗎?他說也都很後悔,都後悔聽了導遊單方麵的介紹,自己沒做出判斷。

生活中有很多人是這樣的,為了麵子,為了不使自己遭遇麻煩,往往喜歡跟在大家的後麵走,有時明明知道大家的選擇是錯誤的,也不願意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子,以至硬著頭皮去走自己本不願意走的路。

盲目從眾的心理,是人生的大忌。凡事多考慮一下,不要盲從,不要隨聲附和眾人,讓自己正確的決定去支配自己的行動,才能一路輕鬆,一路歡快,一生不後悔。

貪心讓人成笨蛋

有一個關於財富的神話,告誡人們如何對待財富。在遙遠的古代,就在米達斯國,國王覺得變得更有錢才能讓自己快樂,於是和神商量讓自己擁有神奇的力量。神答應了他,讓他自己的手指頭無論碰到什麼東西,那東西立即就變成黃金。在擁有了“金手指”後,國王的快樂並沒有持續多久。他痛苦地發現,自己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美味在他嘴裏變成了黃金,最糟糕的是他親吻自己的女兒時,最愛的女兒也變成了黃金。國王這才意識到真正讓自己快樂的並非是金錢,神接受了他的懺悔,恢複了他平靜而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索取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過分追求金錢就會失去自己原有的樂趣,在金錢的追求上要適可而止。

德國劇作家、文藝理論家萊辛曾經寫過一個《倉鼠和螞蟻》的故事:

“可憐的螞蟻們,”一隻倉鼠說,“為了屯集這麼一點糧食,你們千辛萬苦地勞作,忙活了整整一個夏天,這值得嗎?真該讓你們看看我的儲備糧!”

“聽著,”一隻螞蟻回答道,“就因為你儲藏的糧食比你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人類才要把你從泥土裏挖出來,把你的糧倉掏空,讓你用性命來替你那貪婪的強盜行為贖罪,他們這樣做太合理了!”

一個貪心的人到一個國家找到國王,說想要一塊地。國王說:“隻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就都是你的了。”結果太陽落山了,那個人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了。

一字言之,皆因為“貪”。如果給你過於沉重的黃金,你也拿不走;給你過輕,你覺得太少,還想多要,這就是人的本性。本性有它的自然規律,但本性一旦違反了神靈賦予的自然規律,會受到懲罰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過一個時期,或每走一段路程,我們不妨回頭看看身後的腳印,停下來冷靜地思考,千萬不要被遠處的海市蜃樓所迷惑:或在眼前的燈紅酒綠中迷失了本性、迷失了自我。要時常問問自己:在太陽落山前,我還能走回來嗎?

現實中,那些成為最後笨蛋的人,除了習慣於盲目跟風以外,往往還是貪婪的人。在博弈中,他們為了獲得利益的最大化,而期待著另一個最後笨蛋的出現,結果不小心自己成為了那個笨蛋。對財富的貪婪,是人性中抹不掉的一麵,同時也是陷入危機的根源。

在澳大利亞,有一片草原,那裏的草長得特別肥美,所以那裏的羊群發展得特別快,而每當羊群發展到一定的限度,就會出現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走在前麵的羊群總能夠吃到草,而走在後麵的總是隻能吃剩下的,於是後麵的羊群在前麵羊群吃草的時候,就會拚命地跑到隊伍的前麵。就這樣,羊群為了爭奪食物,都不願意落在後麵,這樣草原上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壯觀的場麵,羊群都朝著一個方向不停地奔跑。草原的盡頭有一片懸崖,羊群跑到懸崖邊緣也全然不去理會,於是整群的羊就往懸崖下跳……

一開始,羊們隻是為了貪吃一點青草,但為了爭奪這一點青草,最後卻貪“吃”了自己。

當貪念開始升起時,別忘了提醒自己,貪念會把你帶到懸崖。

在北極圈裏,北極熊幾乎沒有天敵,然而,愛斯基摩人卻能輕易地把它們捕獲。

原來,北極熊有一個嗜血如命的特性,愛斯基摩人正是利用了它們的這個嗜好。他們把動物的血凍結成冰,中間藏進一把雙刃匕首,然後把這種精心製作的冰塊扔在雪原上。當北極熊聞到血冰塊的氣味時,就會迅速趕到,並開始貪婪地舔著血冰塊。舔著舔著,北極熊的舌頭漸漸麻痹,刀刃劃破了它的舌頭,鮮血一個勁地湧出來,隨著不斷地舔下去,刀口越劃越深,鮮血越湧越多,最後北極熊因失血過多,休克暈厥過去,從而輕易地落入了愛斯基摩人的手心。

當心,那些可以將你喂飽的,也可以將你喂死。

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種鼬鼠。鼬鼠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尋找著食物,然後把吃不完的食物儲存到洞穴裏。據統計,鼬鼠一生要儲存二十多個“糧倉”,足夠十幾隻鼬鼠畢生享用。

然而,你們知道鼬鼠最後是怎麼死的嗎?他們最後都是餓死的!

餓死的,這怎麼可能呢?擁有眾多“糧倉”的鼬鼠,按說應該“豐衣足食”地安享晚年才是呀,怎麼可能餓死呢?

原來,鼬鼠晚年走不動的時候,就會躲進自己的“糧倉”裏,但他們必須經常啃咬硬物磨短兩顆門牙,否則就會因門牙無限生長而無法進食。但他們早先在“糧倉”裏並沒有儲存硬物,結果因沒有硬物磨牙致使門牙不斷生長,老長的門牙讓鼬鼠無法進食,最後餓死在糧堆上。

也許你會感歎:這鼬鼠也太愚蠢了!為什麼當初在儲存糧食的同時不儲存一點石子等硬物呢?鼬鼠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從它儲存糧食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鼬鼠不是因愚蠢而餓死,而是餓死在自己的貪欲上。貪欲使它隻看到糧食,而看不見石子,看不見糧食以外的任何東西,它陷入貪欲的陷阱裏,看不見隱患,看不見潛在的危機,看不見明天與未來,是貪欲葬送了它。

聰明的人,有時卻犯著鼬鼠一樣的錯誤!

有一位老人,退休後閑暇無事,總想著如何發大財,看到一些人買彩票中了大獎,他便躍躍欲試。如果是小打小鬧,碰碰運氣倒也罷了,而他卻把全部積蓄拿出來每期必買,以為投入越多,中獎的幾率就越大,有人勸他不要冒這樣的風險,他哪聽得進去,依然全身心地投入摸彩。每期開獎前他都忐忑不安,精神高度緊張,得知自己未中獎便陷入煩惱和焦慮之中。這樣幾年下來,二十多萬元的投資全部打了水漂,老婆孩子都埋怨他財迷心竅,他的情緒壞到了極點,甚至連跳河上吊的念頭都有。多虧大家相勸,錢財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況且每月還有退休金,生活不會有大問題,這樣他的情緒才慢慢穩定下來。這位老人的教訓就在於“不知足”,貪財欲望過高。

在股票市場裏,每個人都很清楚貪婪和恐懼很難賺錢,因為貪婪而利潤回吐,因為恐懼而買不到便宜的籌碼,都無法操作得當,輕鬆獲利。而往往隨緣,以平常心來對待,既不會對上漲貪得無厭,也不會對下跌恐懼害怕。人棄我取,人要我予,這樣的投資者通常可以獲得豐厚的收益。

但是目前國內投資者大致有兩個特點,用4個字概括正是貪婪和恐懼。有的人買了股票,當收益達到10%的時候,他捏著不賣,想再賺一些,等到收益20%的時候,他還是捏著不賣,然後一場震蕩來臨,不但收益全部換了回去,連本金都損失了。

大家必須要明白的道理是,在理財時,一定要有一個合理的預期,莫把理財當成發財。理財的兩大“公理”,首先是量體裁衣,根據自己的資金特點和風險承受度來選擇金融理財產品;其次,永遠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資本市場中人們不能太貪心。貪婪是博傻的大忌。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理智的頭腦,不要覺得一個產品穩賺不賠,就全部投入,這樣會讓你承擔的風險變得很大,已經超出了你能承擔的能力。不要被一時的利益衝昏了頭腦,為了獲得再多一點再多一點的利益,你很有可能錯過了最好的賣出時機。

如果不想成為最大的笨蛋,一定記得投資要量力而行,不要貪婪,在市場上賺你應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