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杜府的時候,已經是到了巳時三刻。
剛走進廚房,就看到杜祡迎麵走了過來。
“阿展哥,剛剛三娘還過來找你來著,”他似乎是跑過來的,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我去街上買菜來著。”我說,把菜籃子放在了灶台旁邊放置食材的桌子上,“三娘找我說啥了。”
“沒說啥,就是問午膳吃什麼。”
這丫頭,明明知道今天中午吃蛋包飯,還差杜祡過來問。
看樣子是被蛋包飯饞得不輕。我歎了口氣,別說她了,其實我也很想吃。
“跟三娘說一下,再過個把刻鍾就差不多了。”我說,挽起袖子準備洗菜收拾食材,“對了,咱中午都吃蛋包飯哈,跟二娘說一下,中午就別忙活了。”
“哦,好嘞。”他說,顛兒顛兒地跑走了。
我把買來的食材都清洗幹淨,豌豆泡上,等下焯水備用;竹筍焯過水,又放進了涼水裏放涼,一部分切片,一部分切成丁。
食材都簡單的處理完之後,才發現……自己好像就買了這兩樣東西……
我歎了口氣,把廚房準備好的雞的胸脯肉剔下來,用鹽抹勻,稍微醃製了一下,切成丁備用;把雞蛋打進碗裏,打散備用。
我生好灶子,鍋熱了之後,把切好的五花肉倒進鍋裏。
趁著肉在鍋裏,我走到對麵的灶台,把昨天晚上蒸好的米飯端了過來。
郭二娘倒是個實在的,直接蒸了一大盆。
也好,我等下把杜閑一家和杜鈴蘭的做完,再給大家一人來一份。
反正唐朝,雞肉都不算是“肉”的,幹脆大家一起吃雞脯肉好了。
剩下的部分可以做個雞翅、鳳爪,剩下的,把頭和脖子剁掉,留下雞架子。
雞架子的話,可以剁碎了做“雞渣丸子”。
這個丸子算是我姥姥的“獨創”。
把整隻的雞,連骨頭一起剁碎,和著豆腐一起捏碎,搓成丸子;丸子外麵要滾一圈雞蛋的包漿,是為了讓它更好的保持形狀。
然後就是下鍋蒸了。
看著好像很簡單,但是也有好多個注意事項。
雞骨一定要剁得粉碎。
不然出來的丸子會有大的骨頭渣子,吃起來容易硌著牙。
姥姥之前也用雞架子試過,因為雞架子肉少,所以,她要不會摻上點兒豬肉,要不就多放點兒豆腐。
蒸的時候也要注意,鍋子裏要墊上一層蘿卜,不然會糊底兒。
煮好了之後,也蘿卜可以直接吃;蘿卜已經煮的非常爛,幾乎是抿一下就粉碎了;也可以不吃,直接丟掉就是。
但是煮丸子的湯可以留下,這個會變成好吃的雞凍。
尋思間,鍋已經開始響了起來。
我打開鍋蓋,裏麵的肉已經縮小了一圈,析出了不少的油脂。
我用盛湯的勺子把油往外舀了些,把肉也盛了出來。
鍋子裏已經有了一層油。
唐朝不吃炒菜,所以沒有食用油可以用。
隻好把豬肉裏的脂肪煉出來湊合下了。
我把雞胸肉丁倒進鍋裏,快速的翻炒,不一會兒,就從肉紅色變成了淺粉色。
我把炒熟了的雞胸肉丁盛出來,放在一旁;把米飯倒進了鍋裏,翻炒。
看起來差不多有點兒冒熱氣了之後,把雞肉丁、豌豆和筍丁都倒進了鍋裏,翻炒均勻後,加上了胡椒粉和少許的鹽,把它們盛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