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不準摸頭(推薦加更)(1 / 2)

我歎了口氣。

我又一次發現,我好像來到這邊之後,總是在歎氣。

杜鈴蘭還在旁邊星星眼地看著我。

不知道怎麼了,我忽然特別想揉揉她的頭;我也確實這麼做了。

揉的結果就是……我把她左邊的發髻揉散了……鬢花差點掉到地上,我趕忙抓在手裏。

她應該剛剛才梳好,“香澤”還能摸得出來。

唐朝時不流行劉海,所有的妹子都是把額發梳上去的,為的是露出額頭貼花鈿、畫鵝黃。

但是隻要是個人,都會掉頭發的,那麼多碎頭發該怎麼辦呢?

作為從戰國時期就開始有敷粉、畫眉塗唇胭的大天朝的祖先們,這些都不是事兒。

有困難,就解決困難,於是,“香澤”就出生了。

香澤其實是一種護發品,後世有個通俗的名字,叫“頭油”。

據說香澤在東漢時期就有了,東漢末年的經學家劉熙著的《釋名》裏《釋首飾》篇裏就有提到過:“香澤者,人發恒枯悴,以此濡澤之也。“

後世早些年以為古代妹子們往頭發上刷“香澤”,是為了固定發絲;後來發現,除了是為了固定發絲之外,“香澤”也是護發素,給頭發一定的滋養。

“既然好用,就推廣大家一起用”是我們大天朝祖先的傳統,從此,香澤也加入了古代妹子們的必備護膚品菜單裏。

其實說香澤出現於東漢時期,其實是不大準確的,準確的說,應該是在戰國時期就有了。

《韓非子·顯學》裏有這麼一句話:“故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麵,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脂澤粉黛裏的“澤”應該就是指香澤,剩下的“脂粉黛”指的分別是,胭脂妝粉(就是俗稱的水粉)黛粉。

其實胭脂在古代的意思和現世理解的有點兒不大一樣。

古代時,胭脂指的是口脂和麵脂,也就是潤唇膏和腮紅。

現世有的把胭脂理解為麵脂(即腮紅),有的理解為口脂(即潤唇膏),其實它正確的意思是“口紅”;口紅這個詞很早就有了。

口脂可以保持嘴唇滋潤順滑,防止開裂;在唐朝其實是男女老少都在用的。

古代對於護膚品的態度非常開放——和現在差不多,男女都可以使用護膚品,講究點兒的男子也是會用“香澤”的,不過他們用的大多是不香的那種,主要是為了保護頭發和固定發絲。

別的不說,古代人是很注重養生的,護膚也被歸類到養生裏。

農學巨著《齊民要術》裏麵很詳細地記載了製作化妝品和護膚品的過程;古代的時候,護膚品大多是當做保健品在使用,賣這些玩意的基本上都是藥店,很少有專門賣化妝品的店。

所以,穿越小說裏,一言不合就去各種化妝品店買胭脂水粉這種事情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不過,香澤這種東西,固定頭發的效果看起來遠不如啫喱水來的好啊?

杜鈴蘭的簪花還被我捏在手裏。

她今天梳的是丱發,雖然丱發和雙環垂髻都是兩個發髻,但還是有著明顯的差別的;雙環垂髻的發髻垂在額頭兩側,丱發的發髻則在頭頂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