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僚民叛亂(1 / 2)

吐蕃自打在安西吃了虧,小半年都沒有攻打安西,而且把戰場轉向內陸。

轉眼間到了第二年正月初七。

剛剛過完了年沒兩天,吐蕃那群熊孩子們又找上門來了。

趙頤貞率兵追擊,一直追到了曲子城。

對方又一次挫敗,慌忙逃竄。

自打去年年底開始,整個大唐疆域上都不太平。

這邊安西剛剛打退了吐蕃的又一次進攻,緊接著就從報紙上得知,春州瀧州一帶,有人起義了。

正月裏,春州(今廣東陽春)、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南百裏)的僚民陳行範和僚民馮璘、以及廣州(今廣東番禺)僚民何遊魯起兵造反,已經攻陷了四十多座城市。

既然已經攻陷了了四十多座城,說明他們這次的起義隊伍非常龐大,絕不是之前的過家家似的。

僚民其實是僚族人的意思,是“蓋南蠻之別種”。

南蠻其實是一種歧視性的語言,

在天朝中心主義的天下觀中,古代主要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大民族。

除此之外,還有巴、蜀、越等諸多少數民族。

漢朝以前漢族稱為華夏,亦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這樣是為了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夷)。

又因為當時的人類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整塊大陸的中心,所以又稱“中華”——“南蠻”指長江以南的少數民族居民。

僚族是他們的一個變種,僚族原本隻住在陝南至川南一帶。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依附於天朝。僚族人數眾多,十六國時,僅巴西等地造反的諸僚就有十餘萬落(戶)。北魏時,巴州隆城鎮所管僚民多達二十萬。

他們這個種族原本就是一個“善戰”的種族,沒事兒就愛起個義啥的。

傳說僚族是仡佬族的祖先。

隋唐時的僚人,不隻分布廣,而且他們自己也分出來了很多部落。

有一個叫“南平僚”的部落分布於今四川巴縣一帶,整個部落大概有四千餘戶,人口在一萬到兩萬之間。

這個部落的酋長姓朱,封號為劍荔王。

貞觀二年,他派遣使者,向大唐求和,唐朝同意了。於是南平僚向南遷移,進入了嶺南。

其中有一個寧氏家族,自南北朝時的陳國開始一直到唐朝,世襲欽州都督、刺史,顯赫一時。

另一種叫做山南西道諸僚,又被稱作“山僚”,巴、洋、集、壁等州均有山僚分布。

第三種分布在劍南山周圍被稱為劍南諸僚;邛、眉、益、雅、嘉、納等州均有僚民分布於山地。

第四種叫黔中僚。琰、明、巫等州分布這個亞種族。

第五種叫做嶺南諸僚。除了欽州寧氏為南平僚分支之外,還有羅竇洞僚、龔州東西五洞僚、桂州山僚等。

除了以上這五個大型的聚集區之外,其他地方如秦、隴等州亦都有僚人居住。

這個種族的人口基數很龐大,再加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爭強好勝的種族,他們會揭竿起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