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僚民叛亂(2 / 2)

陳行範、馮璘和何遊魯三個人為首的隊伍貢獻了四十個城市之後,開始自我進行分封。

陳行範作為主謀,理所當然地稱帝了;馮璘作為第二主謀,自稱南越王,何遊魯則被封為了定國大將軍。

他們從廣西一路向北,眼看著就要到嶺南了。

玄宗派遣內侍楊思勖從桂林出發,一路抄近道趕往嶺北。

楊思勖是玄宗的又一名“宦官大將”。

他本姓蘇,從小進宮,被楊姓宦官收養後改姓。他跟隨唐玄宗平定了宮廷政變,升左監門衛將軍開元年間,先後平定了安南梅叔鸞、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瀧州陳行範的叛亂,屢立戰功,是玄宗得力幫手。

他專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寵信與高力士相似;雖然後世的他並不如高力士出名,但是在當時也是朝廷不可或缺的一位重量級的人物。

楊思勖雖然非常勇猛,但是估計是因為有被“太監”的陰影,他這個人生性殘暴,骨子裏就透著一副冷厲。

他對待俘虜十分殘忍,種種折磨,簡直難用言語來形容。

舉個例子,有一次,內給事牛仙童出使幽州,被密報說接受刺史張守珪的賄賂,唐玄宗大怒,命楊思勖殺之。

楊思勖趕到之後,將牛仙童綁起來,生生地剖開了他的胸膛,把他的心掏了出來;又把他的四肢砍掉,把他的肉割下來做成了菜肴。

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在牛仙童還活著的時候進行的;對待自己的同僚都能做到這個份兒上,如果說楊思勖沒有精神病的話,估計沒有人相信。

但是這樣並不能否定他的功績,他一生多次平定叛亂,是一個有真實軍功在身的人。

雖然我對宦官一向都有偏見,對楊思勖也沒什麼好印象,但是如果真的要把唐朝的將軍們列一個名單的話,他也應該被列進去。

楊思勖因討伐叛將李多祚有功,被越級提拔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內常侍。

雖然是太監,但他生性剛毅果決、性情剛烈、治軍威嚴,很有軍事才能;部下偏裨將領彙報軍事時,對他都不敢仰視,所以用兵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無敵。

但他對待俘虜過於殘酷,不近人性,或生剝其麵,或削去頭皮,因而敵人都望而生畏,這也使得他在多次平叛中都獲得了勝利。

楊思勖雖然戰功顯赫,但他對唐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並沒有居功自傲,攫取政權,因而也算是一個好宦官。

他帶領將士大破瀧州,生擒馮璘和何遊魯。陳行範逃至雲際、盤遼二洞(在雲霧山區)。

楊思勖親自率領將士追捕,在雲際、盤遼二洞地毯式搜索了三天之後,抓到了饑寒交迫的陳行範。

已經到了冬天,山裏根本沒有任何食物。

被捕的陳行範被楊思勖當場斬殺,他帶回了陳行範的頭顱作為物證。

這一場戰役,足足打了一年,前後斬殺了六萬餘人。

陳行範和馮璘以及何遊魯的餘黨盡數被剿滅,相關人員一律被誅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