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潔身自愛,嚴於律己(3 / 3)

這一曆史故事告訴我們,耶律楚材之所以為後代所懷念,其重要原因是他能以公律心。同時也告訴人們,以公律心、以公克私是嚴於律己的核心。

要以理律己。古人教導我們,要“以理律己,以情恕人”。“理”可以講出很多條,其實最主要的是六個字——“利國、利民、利他”。凡是利國之事、利民之事、利他之事就去做,凡是誤國、誤民之事,凡是損人利己之事堅決不做。當然,也不一定一味過於苛求自己,成了一個謹小慎微的君子,這就活得太累了。自寬自慰也是人生課題中的應有之意,它將使人生氣勃勃地投入美好的新生活。

一個嚴於律己的人,往往是善於解剖自己的人。我國自春秋戰國至今,眾多的誌士仁人都以“克己”、“責己”、“律己”、“正己”作為修身的要義,並留下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古訓。我們應從這些古訓中汲取營養,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尤其是當出現問題或發生矛盾時,自己要在主觀方麵多找原因,不要強詞奪理,推諉責任。如果責任在自己,就要勇於承擔。

嚴於律己是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果每個人在道德修養上都能自律,將有助於全民族道德水準的提高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6.自我監督,慎獨為寶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慎獨作為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要求人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實行自我監督,不做不符合道德的事,謹慎地遵守道德原則,自覺地按照道德規範去做。

慎獨是自我修養的一種道德境界。《鹹寧縣誌》記載的“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故事,表明了故事中主人公嚴於律己的慎獨境界。

清雍正年間,有個叫葉存仁的人,先後在淮陽、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曆時30餘載,毫不苟取。一次,在他離任時,僚屬們派船送行,然而船隻遲遲不啟程,直到明月高掛才見劃來一葉小舟。原來是僚屬為他送來臨別饋贈,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來。他們以為葉存仁平時不收受禮物,是怕別人知曉出麻煩,而此刻夜深人靜,四周無人,肯定會收下。葉存仁看到這番情景,便叫隨從備好文房四寶,即興書詩一首,詩雲:“月白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接著,將禮物“完璧歸趙”了。

一般來說,在眾目睽睽之下,在領導和群眾的監督下,人們比較注意自己的修養。但在“無人之處”則容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甚至會幹出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他們隻“畏人知”,而不“畏己知”,所以一到“獨”的時候就不“慎”起來。連一些頗有建樹的人物,都由於不能慎獨而給自己留下了汙點。例如,管仲任齊相後,勵精圖治,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改革措施,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但他在與鮑叔牙做生意時,卻在貪財邪念的驅使下犯了多拿盈利的毛病。又如,劉邦的重臣陳平,同周勃一起平定了呂氏之亂,為漢王朝立下殊功,但此公卻有過“盜嫂受金”的汙點。可見,慎獨標誌著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崇高境界。

慎獨的關鍵,是要有高度的自覺性。“苟知其理以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就是說,如果知道應該怎麼去做,自己就一定要做到。這就需要不斷地錘煉自己的道德意誌,時時處處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

時代大潮,泥沙俱下;熙攘人群,魚龍混雜。有人為了牟取個人或集團的私利,往往以名利欲、物欲、色欲等為誘餌,誘人誤入歧途。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繁榮,人們社交的範圍越來越廣,社交活動越來越多,種種向道德防線衝擊或進攻的事時有發生。不過,邪者,總要避人耳目行事,隻要自己能夠常存慎獨之心,保持道德的純潔性,自尊自強,嚴以自律,就能一身正氣走四方。

7.三省吾身,有過必改

“省”就是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我們應重視自省,用自省的方法,對自己的道德表現作出評價,從而改正過失,鞭策自己。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看見賢人,便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要自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貴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了?教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朱熹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意思是每天都要自省,有缺點錯誤就改,沒有缺點錯誤就用以勉勵自己。

一個人有缺點和過失是難免的,隻要改正,就會進步。但是,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自己對別人的缺點,哪怕很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對自己的毛病卻不易看到,甚至有時把自己的短處誤認為是自己的長處。一個人的缺點和過失,不僅有害於自己,也會影響到他人。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過失,除了虛心聽取別人的忠告、批評外,三省吾身,也就是經常自省,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中,寫了龐統輔佐劉備進軍西川時出現的一段小插曲——劉備設宴勞軍,酒酣之際,劉、龐言語不和,劉備發怒,責問並驅趕龐統:“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夜半酒醒,劉備想起自己所說的話,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龐統談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曰:“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

本來,酒醉失言,雖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麼大錯。劉備事後卻一再自責,這是他自省的結果。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是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怨恨就不會來了。要真正做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須以自省為前提。劉備正是通過自省,發現了自己的過失,主動向部屬致歉,從而維護了上下團結親密的關係,促進了事業的發展。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免不了發生矛盾或產生隔閡。如果與鄰居、同事或朋友鬧了別扭,隻去想對方的短處,會越想越覺得自己有理,越想越覺得委屈,因而越想越生氣,關係必然越弄越僵;如果“三省吾身”,找一下自己的缺欠,就不難獲得解決問題的鑰匙。

工人小張,在給廠長提意見的會上說,他曾看見廠長在禁止吸煙的倉庫門口吸煙。與會的人說:“廠長不會吸煙,你看錯人了。”出人意料,廠長從座位站起來做了自我批評:“小張看錯了人,說明我平時聯係群眾不夠,所以有的工人對我不熟悉。今後我要多下車間,多接觸工人,以便聽取意見,了解情況。”這位廠長從失實的批評中,自省到自己聯係群眾不夠,並由此找到改進工作的一個途徑。工人們看到廠長如此虛心,嚴於律己,也就更加尊重和信任他了。

三省吾身可以使我們無憂無懼、朝氣勃勃地投入新生活。我們自省之後,如果沒有過錯,心裏當然高興,如果發現了過錯,立即改正,心情也是愉快的。三省吾身,不但能使我們的道德水準一天天提高,學習和工作一天天長進,還能培養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精神。

我們應該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勇於省察,不斷進步。我們今天講的三省吾身,比古代講的應有更高的要求。古代強調的內省功夫偏重於“靜”中的修身養性,我們現在不僅僅強調“靜”中的修養,而且還強調“動”中的實踐。就是說,要把三省吾身與參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