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曆史上許多故事都說明了這一點。
容閎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知識分子,家境十分貧寒。1847年他到美國留學,雖身處異地,卻時刻思念著祖國,他說:“常思在此時學習,以為將來效力祖國之預備。”他懷著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後來他考入耶魯大學,為繼續深造而爭取獎學金時,校長說:“如果拿了獎學金,畢業後,必須作傳教的教師。”他聽後感到自尊心受到強烈的傷害,怎麼能讓外國人改變自己報效祖國的夙願呢?於是他毅然拒絕了這一條件。後來在喬治亞州隆伐那婦女會的資助下,才得以繼續深造,終於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回到祖國,人們稱讚他人窮誌不短,保持了民族氣節和自己的尊嚴。當時有“容閎雖貧,傲骨殊棱棱”的讚語。
自尊者既不傲慢又不自賤。一個有自尊心的人,常常也是重信義,善交際,不為環境所牽製,不做情欲之奴隸,不輕人,不傲慢,不自輕,不自賤的。他們知道:自狂會妨礙自己的進步;自賤會丟掉自己的人格。因而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能冷靜地維護自己的尊嚴,在身處逆境的時候,也決不失去自尊,總是不停頓地向前,再向前。著名政論家鄒韜奮有句名言:“自尊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自尊心是在互尊互敬的氣氛中形成的。要想人家尊敬你,你必先尊敬別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不尊重別人的人,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尊心。一個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人,不論地位有多高,才華有多少,人們也不會真正尊重他。
人要自尊,必須拋掉自卑。一個人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為取悅於人而不顧自己的人格。
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萬萬不可喪失理智,要冷靜思考。
在史書裏有一段描繪張良與圯上老人的交往,說的是張良年輕時,一次出去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橋邊。老人對張良說:“小夥子,我的鞋掉到橋下了,去把鞋給我拾起來吧!”張良愣了一下,見他是位老人,就把鞋撿了起來。這時老人又伸出腳來說:“替我穿上吧!”張良又幫老人把鞋穿好。老人站起來,揚長而去,走了一裏多路,又回來。他對張良說:“好小夥子,你真是可以培養教育的啊!過五天,你清早到這裏來見我。”之後,這位老人送張良一部《太公兵法》,叫他好好學習。後來張良努力鑽研,兵法大有長進,終於成了劉邦的主要謀臣。
張良對待這位老人的考驗,是抱有極大的忍耐與涵養的,當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沒有怒發衝冠,而是理智占了上風,既恰當地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如果在自尊心受到傷害時,不冷靜對待,就可能怒從心頭起,禍從天上來,既會招來不可想像的後果,又會降低自己的人品,自尊心反而被自己所踐踏。
自尊心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個人的自尊心,一種是民族的自尊心。個人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容他人歧視和侮辱的心理意識,叫做個人的自尊心;一個民族維護自己尊嚴的群體意識,叫做民族自尊心。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代,要像先賢那樣,發揚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首先維護民族的尊嚴。
4.潔身自愛,保持身心清淨
潔身即是要求自己的行為潔淨純正。自愛,則是自己珍愛自己的身體、人格、聲譽,使自己生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樂趣,更有意義。
潔身自愛,是做人的意義,是修身養性的根基。
自愛與自尊常常連在一起。隻有潔身自愛的人才能做到自尊;隻有自尊的人才能潔身自愛。
要潔身自愛,就要謹防被汙染。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宇宙空間,優劣並存。我們既要天天攝取真善美的營養來充實自己,又要時時注意清洗沾染到身上的汙點,以保持身心的清淨。宋代名士周敦頤熱情地讚頌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們都應該潔身自愛,培養像蓮花那樣的品質。
自愛不是自戀。一個人的自愛,隻有與關心群眾、愛護集體相結合時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自愛與自戀是有區別的,那種過分珍愛自己的人就會變成一個自戀者,從而脫離了大眾,孤芳自賞。這種態度違背了道德意義上自愛的要求。道德意義上的自愛是恰如其分地、公正地對待自己,同時又能誠摯地、熱情地對待他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自愛。正如古人所雲:“未有愛人而不自愛者,此人心也;未有害人而不自害者,此天理也。”我們要做一個既能自愛又能愛人的智者。
自愛不是自私。自愛要求自己要自重,不要隨波逐流,不要自輕自賤,超過了這個限度,自愛就會變成自私。在社會利益同切身利益發生衝突時,能自覺地維護整體利益,舍棄個人利益,履行自己對社會的義務。這種自重的道德情感,是自愛境界的道德升華。如果過分看重自己,乃至因此而導致斤斤計較,爭名奪利,那就會破壞集體利益,影響人際關係,自愛便會在自私的迷霧中悄然失落。
自愛是有分寸的。過於自愛則會轉化為自害。生活的實踐告訴人們:人不自愛,易於越軌;過於自愛,易於自毀。那些為社會進步、為民眾造福而拚搏的人,似不自愛,卻是深層次的自愛。居裏夫人因做鐳的試驗,燒傷了皮肉,炸毀了房屋,看上去太不自愛了,可是她用自身利益的犧牲,換來了科學的進步;她用自身的傷痕,刻畫出自愛的曆史印記。
現代文明的發展,使人們更多地重視物質利益、追求物欲享受,從而容易忽視對道義的追求。潔身自愛也是要求人們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自覺地追求心靈美,實現完美的人生。
5.嚴於律己,加強自身修養
嚴於律己,就是嚴格約束自己,自覺克製自己。這是加強自我修養、攀登道德製高點的階梯。
律己的原則是“嚴”。要做到這點,亦非易事,需從多方麵加強修養。
要以細行律身。就是說,要在思想、學習、工作、生活的細節上嚴格要求自己。大凡仁人賢士,均循此道修身。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三年間,不取民間一錢一物,政聲頗好。當他離任回家,回首往事時,發現自己在杭州做了一件錯事,即在遊天竺山時帶回了兩片喜愛的山石。他想,如果遊客都這麼做,長此下去,那天竺山就“山將不山”了!他覺得對不起杭州,對不起天竺山,便寫了首《韻語秋陽》自省詩,詩雲:“三年為刺史,飲水複食葉,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他感到,取這“兩片石”,猶似侵吞了不義“千金”,傷了自己的“清白”。白居易這種嚴於律己、細行律身的精神,著實可敬、可學。
要以公律心。在我國曆史上,以公律心的人物燦若星河。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久居相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為官廉潔,嚴以律己。有人勸他多提拔幾個親朋好友,他正色回答:對待宗親應以金帛相助,不能擅自予以職權而違背法律。他當政期間,從未用過一個私人。他雖然當了30餘年丞相,家中卻一向清貧。他死後,安葬在北京玉泉山麓。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考慮到他的曆史功績,下諭修繕其墓,供後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