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身自愛就是要善於自我管理。進行正確的自我管理能使自己健康完善地發展,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的價值。縱觀古今中外,那登上一座座科學高峰的專家學者,那摘取一頂頂桂冠的體育健兒,那技藝超群的能工巧匠,那成就斐然的藝術大師,那些為社會和曆史做出過傑出貢獻的英才,無不是嚴於律己,在潔身自愛上下過功夫的。
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大自然有時日的推移和季節的交替,我們的人生境遇也有順境和逆境的變化,隻有做到潔身自愛,嚴於律己,才能盡可能地避開對自己不利的境界,並可使自己處於逆境而不沉淪,從而不斷進取,更上一層樓。潔身自愛,貴在自覺。嚴格而又科學的自我管理,有助於我們贏得處世美譽,開拓金色的人生之路。
1.像愛護生命一樣珍惜名譽
成功人生的創造過程,也是學會做人的過程。做人就應該像天鵝愛惜自己潔白的羽毛一樣,不讓自己的名聲沾上汙點。一個人在別人眼中的評論就像商品的品牌,聲譽不同,人生結局也會不同。曾幾何時,“三菱”、“東芝”,這響當當的知名品牌,因“帕傑羅”事件和筆記本電腦事件,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廣大客戶中間,自毀招牌而聲名受損。人的名譽也是一樣的啊,把握自己的命運,一定要把握好“名譽”這個關鍵。
怎樣從個人“品牌”上把握命運呢?
首先是千萬不要使你的“品牌”變壞。簡單地說,就是不要使人對你做出不好的評語,例如說你懶惰、喜歡投機、不忠、寡情、好鬥、陰險……一旦他人對你做出一項或多項這樣的評語,那麼他人對你的信賴程度必定降低,雖然你事實上並不是那樣的人,而在關鍵時刻,這些評語就有可能對你造成傷害。這種品牌印象要改變不太容易,就像我們買東西上了當,以後就不信任那個品牌一樣。而這些印象也常在無意間造成,人們也常常以“一次印象”來論評你這個人,因此做人做事必須特別小心,有時一有瑕疵,便一輩子也洗刷不清!商品可以換品牌,重新包裝,人可不太容易!不過由於刻板印象和個人好惡,可能有一些人特別不欣賞你,並且盡挑你的缺點。有一兩個這種人不足掛心,但如果很多人都對你這樣,問題恐怕就不小了。
其次,戒除貪欲是珍惜自己名譽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古時候,子罕做宰相時,有一個人送給他一塊美玉,子罕不收。送玉的人說:“我拿這塊玉石給玉師看,玉師認為這是塊寶玉,才敢拿來獻給您哪。”子罕說:“你以此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收了你的玉,那麼我們都失去自己的寶了。”子罕因為不貪而留下了千古美名。
現在的一些腐敗分子,金錢、財物照單全收,甚至公然索賄,置名譽於不顧,孰不知行賄者必有所圖,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這時便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從此走入犯罪的深淵,跌入金錢物質的陷阱。
三國時呂布武藝超群,勇猛過人,但他不愛惜自己的名聲,沒有立場,被人罵作“三姓小兒”,被曹操擒獲後表示願降曹出力,曹操也愛其才,但一位謀士提醒道:“您忘了董卓的下場了嗎?”於是曹操命令殺掉呂布。這位曾力戰劉、關、張的蓋世英雄,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這正是他不愛惜自己名譽應得的下場。
愛惜自己的“羽毛”,創造自己的“品牌”,還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品牌”升值,也就是積極強化你的品牌。通過各種方法,去塑造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就像商品做廣告那樣。
用專業的語言來說,這就是個人公關策略的應用。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給公共關係的解釋為全世界所接受:“公共關係的實施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以及持久的努力,以建立和維護一個機構與公眾之間的相互了解。”
一個人和一個機構組織一樣,特別是名人,一定要重視公關這一緩解矛盾樹立形象的藝術,它可使你獲益匪淺;反之,將會使你付出慘重的代價。例如香港藝術圈中緋聞不斷,但從來沒有關於張學友的醜聞,可見,潔身自好使他在公眾心中長期保持良好的形象。
2.明於察己,完善自我
世界上如果沒有鏡子和水,人是看不到自己的全貌的。在中西文化中,我們都能看到人類對於認識自我的渴望。古希臘人早就提出了“認識你自己”的名言。中國古代佛法中時時閃現出“此係何方,我係何人”的叩問。可見自古以來,人們非常希望把自身作為研究的客觀對象,其實也就是希望能夠明於察己。
當然,在這裏說的明於察己的意義沒有那麼寬泛,主要是指人應當對自身有一個客觀明睿的認識,正確地省察自己的優長和不足。這一點在社會生活的立身行事中非常重要。
要明於察己,就應當實事求是、冷靜客觀地認識自我,正視自我的缺點與不足。《莊子·天意》中記載過東施效顰的故事,說的是醜女東施見美人西施因病捧心過市,別有風韻,吸引許多人頻頻相顧。於是自己也捧心過市,卻招致人們緊閉門戶而不出。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在齊王麵前承認自己不如徐公美,受到了讚揚。東施和鄒忌的區別就在於東施對自己沒有一個冷靜客觀的認識,而鄒忌則能夠明於察己。
要明於察己,就應當虛懷若穀,胸襟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失街亭”的故事。馬謖自以為熟讀兵書戰策,便狂傲自大,違背了諸葛亮的軍事部署,被曹軍打敗,致使街亭失守。如何看待街亭戰役的失敗呢?諸葛亮明於察己,認為自己麵臨大事不能慎重考慮,錯誤在於自己沒正確地認識部將,用人不當。於是他自貶三級,降為左將軍。當時諸葛亮在蜀中,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但麵臨街亭失守,他不是推脫責任,更不像馬謖那樣妄自尊大,而是虛懷若穀,明察己過,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要明於察己,就應當以人為鏡,客觀地認識他人和自己。
唐朝名相魏征有著名的三鏡之說,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鏡者,察也。魏征在《諫太守十裏疏》中列舉了十種情況下要反複思忖,明察己過,以免偏頗,造成失誤,也是明於察己的範例。魏征說的“以人為鏡”是正確認識自我的最佳方法,意思是既要深入“此山中”探幽燭微,又要跳出“此山外”飽覽全景。也就是說既要探究自己的內心,又要跳出自我,站在他人的角度或從他人身上反觀自己。
人們常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站在自身的角度往往看不清自己,若是將心比心,轉換視角,把自己置於他人的角度,對自己的認識就比較清楚了。人們認識自己,常常是通過別人這麵鏡子。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能力、性情等等,常常是在同別人的對比中發現的。也就是說,人們常常是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反映,觀察別人的言行而形成自我概念,認識自己,並以此為基礎,調節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一個與世隔絕、剛愎自用的人,是不可能正確地發現別人和認識自我的。隻有虛懷若穀的人,才能“以人為鏡”,從落後者身上看到長處,從先進者身上找到鞭策自己的動力。如此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才能稱得上是有自知之明、明於察己的人。
3.自尊自愛不自輕
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維護自己尊嚴的一種道德感情。己行自尊,就是要使自己的行為處處體現出對自己人格的尊重。
“自尊心是一個人靈魂中的偉大杠杆。”這是別林斯基的名言。自尊心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動機,它有助於激勵人們維護自己的尊嚴,克服各種困難和自身缺點,推動人們實現所向往的目標。所以說,自尊心在人的心理結構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尊心一旦消失,人格就要變質,人品就要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