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場麵話的一些技巧
在社交應酬中,常會發生諸如遇到意外情況或事件必須當場回答,會議即興發言;交談中突然有人發出質問、挑剔、譏諷、挑釁的話語等情形。如何針對具體情況據理回複,做到圓滿周到而無遺漏,恰到好處而無破綻呢?那就要學會說“活話”,即說一些內容不確切的、語氣不肯定的話。
具體有以下幾種技巧:
(1)運用話題轉移法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使用語言的內涵和外延都應盡量確定,要符合邏輯的同一律,不能任意改變概念的範圍。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場合,人們又可以利用言語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來“偷換概念”,使對話雙方話題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質含義不盡相同,以達到特殊的應酬效果。
當然,我們在運用這種“話題轉移術”時應該注意,轉移了的話題與原話題有一定的聯係。
比如麵對談判僵局,通過巧妙地變換話題,可以改變緊張的談判氛圍,消除談判雙方溝通的障礙,使雙方在和諧的談判氣氛中重新討論有爭議的問題,以便達成談判的目標。
(2)隨機應變
記得一位幽默大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懂得幽默,能說幽默話語的男人是佳男人,長得醜一些是無所謂的。”幽默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表現,一個人內在質的美,勝過外表的美。無論何人,隻要充分運用自己的睿智,隨機應變,用幽默言辭來緩和窘境,就是一種成功。它能化衝突為喜悅,變危機為幸運;在充滿火藥味的場合,也可以成為最佳的滅火劑,幫助你擺脫困境。
誠然,並不是所有的幽默都可以起到解圍的作用,因為在窘境中人們的自尊心極易受到傷害,若幽默不當,則不僅不能解圍,反而會使人更加受窘。能用幽默解圍,其成功的關鍵在於理解別人的心情,維護別人的尊嚴。必須使處於窘境中的各方都能夠接受,既能遷就別人,又無損於自己。
(3)設身處地,角色認同
設身處地,角色認同,實際上是應酬中經常運用的攻心戰術,既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又使對方迅速進入角色。有人說,世界上最難走的路,是心與心之間的路。其間布滿坑坑窪窪,甚至諸多的陷阱。然而,隻要用真誠來鋪設,這條路將會平坦光滑,暢通無阻。
在窘境中,應不卑不亢、設身處地,與對方取得“角色認同”,從而擺脫窘境。善於運用此類攻心戰術,往往能贏得溫情款款、暖意融融。
(4)佯裝不懂,顧左右而言他
如他人之語使你處於不利地位,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佯裝不懂,顧左右而言他。比如別人給你暗示,將你推入兩難之境,對你的工作和社交活動產生不良影響,此時你最好裝作聽不懂,或岔開話題。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有些人用暗示的方法跟你過不去,甚至指雞罵狗。假如這時候你表現得冰雪聰明,一點就透,勢必針鋒相對,挑起事端,後果難以設想。如果你對這種暗示佯裝聽不懂,那些人就無計可施了。
(5)以柔克剛,曲徑通幽
“鑼不打不響,理不辯不明”,這是一句流行甚廣的俗語,但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有時,無謂的辯解和爭吵,不僅不能解決矛盾,而且可能導致兩敗俱傷,這樣,倒不如以柔克剛,從而達到友好相處的目的。
但是,身處逆境、以柔製剛也要注意對某些情況有所估計:看對方的要求是否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不能犧牲太多去博取對方歡心。
說活話,其實就是敷衍,但敷衍比傷和氣好。
敷衍是一種無奈,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有時它確實是一種處世策略。不善此道,你就可能惹上一身煩惱,得罪一些人或被一些無關的小事纏得誤了大事。敷衍是社交主旋律中不可少的一個音符,敷衍是人際關係大棋盤上的馬和炮,是時刻都用得著的常規武器。
何謂“敷衍”?《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做事不負責或待人不懇切,隻做表麵上的應付。”有時,這種“應付”往往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是必需的。比如,你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一位關係尚可的“神聊大王”,礙於麵子,不能不搭理,但是,又怕聊起來沒完沒了。你就得一邊走、一邊敷衍他,千萬不可停步,不可“懇切”,否則,一定會遲到。
敷衍,幾乎無禁區,對上級、對同事、對下級、對朋友、對親人均可施之,因此,我們也理所當然受到這種人或那種人的敷衍。隻要是省時間、省口舌,無損於感情,當對其敷衍時就敷衍之。敷衍雖是消極之舉,其結果卻可能是積極的。當然了,不該敷衍則萬萬敷衍不得:你是檢察官,絕不可以對舉報人敷衍;你是醫生,絕不可以對患者敷衍。
總而言之,敷衍和被敷衍都是正常的生活現象,我們不能以“一律”的態度對待,而應以現實的眼光,區別觀察,繼而作出相應的不同判斷。該敷衍就大膽地敷衍,該受敷衍便喜滋滋地受敷衍,也不應有何怨恨。
在我們因各種原因不想幫人時,應巧妙地敷衍他人,避免求助不成造成的情感危險,使求助者雖空手出門卻能心和氣順。
對麵子大、根子硬的求助者,不妨以攻為守來敷衍。
有的求人者,來頭大,直來直去地拒絕,會使他感到“丟麵子”,日後可能會找你的麻煩。以攻為守是拒絕這些人的一個良策。
有個個體戶陳某聽說工商局長的兒子要向他借一大筆錢。他知道這錢如果出手,就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但又不想得罪這位“官二代”。於是他靈機一動,在工商局長的兒子剛一進家門時,就立刻說:“你來得正好,我正想找你去呢。這兩天可把我急壞了,有一批貨非常便宜,可人家非得要求一口吞,我怎麼也湊不齊這筆資金,正想找你去借幾萬呢。”對方一聽這話就懊悔自己今天是到和尚廟借梳子——走錯門了,便隨便聊幾句就走人了。
對一些沒有實交的求助者,可用拖延時間來敷衍。
賈某和甄某生意上有來往,但沒有實交。當甄某提出要向賈某借一筆錢時,賈某犯了難:借吧,怕擔風險;不借吧,又怕得罪這個用戶。
思忖再三,最後他說:“你有難處時,找到我,這是瞧得起我。不過,這幾天我手頭很緊,剛剛裝修完房子,花了五六萬,又進了一大批貨,把所有的錢都用上了,又貸了兩萬,你看,貸款條子還在我口袋裏裝著呢。這樣吧,你先等幾天,等我的貨出手後,我一定借給你。”這樣賈某用好言好語送走了客人,以後他可以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用暗示來求人的,就可用暗示來敷衍。
有些求人的人,由於種種原因,不好意思直接開口,喜歡用暗示來投石問路,這時你最好也用暗示來拒絕。
總之,用適當的敷衍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2.嚐試不同以往的說話方式
為什麼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有“會說話”與“不會說話”的區別呢?這裏麵的道理在於語言是靈活的,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方式的詞句來表達。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的人可能感覺不到不同的說話方式對於自己有什麼差異,但是對於聽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其感官認知的結果也不相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說話習慣,時間久了,其中必然摻雜不少可能導致不良結果的說話方式和內容。但語言惰性形成以後很難改變,而一旦做出改變,換一種不同以往的說話方式,可能新的結果會令人有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某城市有一條著名的“情人街”,每到周末,就有許多青年男女佇立街頭,等待與情侶相會。這條街上有兩個擦鞋的小男孩,他們高聲叫喊著以招徠顧客。其中一個說:“請坐,我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另一個卻說:“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吧。”
結果,前一個男孩攤位前的顧客寥寥無幾,而後一個男孩的喊聲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青年男女紛紛讓他擦鞋。這裏麵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原來第一個男孩的話,盡管禮貌、熱情,並且附帶著質量上的保證,但這與此刻青年男女們的心理差距甚遠。因為在黃昏時刻,顯然沒有多少必要破費錢財去把鞋擦得“又光又亮”。人們從這裏聽出的印象是“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而第二個男孩的話就與此刻男女青年們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誰不願意在這充滿溫情的時刻以幹幹淨淨、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現在自己心愛的人麵前?一句“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真是說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見,這位聰明的男孩,正是傳送著“為約會而擦鞋”的溫情愛意。
一句“為約會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顧客的心,因而大獲成功。從以上分析中應該受到啟發:研究心理,察言觀色,得到準確的無形信息才能找到最恰當的說話切入點。說話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所以說,動口之前一定要先想一想從哪個角度說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有的時候,說話的方式不同更可能與人的性命相關。最著名的是清末名臣曾國藩,他在打了敗仗以後給慈禧太後上奏折作彙報,奏折中有“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一語,被師爺發現後改為“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對於曾國藩來說兩種說法都是事實,均無不可。但是前者會讓慈禧太後感覺曾國藩作戰無能,而後者則會讓慈禧太後感覺曾國藩堅強不屈。兩種說法後果大為不同。幸好曾國藩隻是寫的奏折,方便改動,如果是當麵彙報,恐怕早已性命不保。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也是說話的高手。在一次酒會上答記者問時,說:“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娘養的。”記者立刻通過報紙報道了這句話。華盛頓議員們大為憤怒。紛紛要求馬克·吐溫道歉並予以澄清,否則將以法律手段控告他。過了幾天,《紐約時報》果然刊登了馬克·吐溫致聯邦議員們的道歉啟事:我考慮再三,覺得此話不恰當,而且也不符合事實,故特此登報聲明,把我的話修改如下:“美國國會議員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娘養的。”馬克·吐溫巧妙地運用不同的說話方式,不僅再一次羞辱了政客們,而且保持了作家的尊嚴。
3.借用場麵話巧妙迂回
一些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經常會帶有明顯的挑釁色彩,這些問題不論回答“是”或“否”都可能給人帶來麻煩。麵對這樣怎麼回答都不對的問題,會說話的人通常會想辦法巧妙地避開。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百獸之王獅子想吃其他獸類,但得找借口。於是張開大口讓百獸聞自己的口是香還是臭。首先輪到狗熊,狗熊聞後實話實說:“有股肉的腥臭味。”獅子發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將它吃掉了。第二天,輪到猴子來聞。鑒於狗熊的教訓,它乖巧地說:“喲,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獅子又發怒:“你溜須拍馬,留你何用。”又將它吃掉。
第三天,輪到兔子來聞。它知道,說臭要被吃掉,說香也要被吃掉,於是它湊到獅子嘴邊,故意聞得十分認真,但卻老不開口。獅子急了,催它快說。它便說道:“報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風寒,感冒鼻塞,聞了這麼久,實在聞不出是臭還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來聞吧。”獅子無奈,隻好放了它。
兔子正是巧妙地回避了這個難於答複的問題,才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其實不僅是寓言,在現實社會中也有因為會說話而保住性命的事例。
項羽稱王後,想謀殺劉邦。範增出主意:“等劉邦上朝,大王就問他,‘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如果他說願意,你就說他意圖養精蓄銳,有謀反之心,可以綁出去殺掉;如果他說不願意去,你則以其違抗王命殺掉他。”劉邦上殿後,項羽一拍案桌,高聲問道:“劉邦,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
劉邦答道:“臣食君祿,命懸於君。臣如陛下坐騎,鞭之則行,收髻則止。臣唯命是聽。”項羽一聽,無可奈何,隻好說:“劉邦,你要聽我的,南鄭你就不要去了。”劉邦說:“臣遵旨。”
劉邦的言語避開了項羽問話的前提,故意說對項羽忠心耿耿、唯命是從,從而使項羽找不到殺自己的借口,為自己日後卷土重來保留了機會。
指出別人某些缺點的時候容易得罪人的,但是不說會被人認為是有意奉承,溜須拍馬,所以最好不直接地說出來,而要避開問題的關鍵改換一種方式來表達。
古時候有一個縣官很喜歡附庸風雅,盡管不善丹青,但興致很大。他畫的虎不像虎,反而像隻貓。並且,他每畫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廳堂內展出示眾,讓眾人評說。大家隻能說好話,不能說不好聽的話,否則,就要遭受懲罰,輕則挨打,重則流放他鄉。
有一天,縣官又畫了一幅“猛虎下山圖”,懸掛在廳堂,召集全體衙役來欣賞。
“各位瞧瞧,本官畫的虎如何?”
眾人低頭不語。縣官見無人附和,就點了一個新來的衙役說:“你來說說看。”那衙役戰戰兢兢地說:“老爺,我有點怕。”
縣官:“怕,怕什麼?別怕,有老爺我在,怕什麼?”
衙役:“老爺,你也怕。”
縣官:“什麼?老爺我也怕。那是什麼快說!”
衙役:“怕皇上。老爺,你是臣子,當然怕皇上呀!”
縣官:“對,老爺怕皇上,可皇上什麼也不怕呀!”
衙役:“不,皇上怕天!”
縣官:“皇上是老天爺的兒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爺又怕什麼?”
衙役:“怕雲。雲會遮天。”
縣官:“雲又怕什麼?”
衙役:“怕風。”
縣官:“風又怕什麼?”
衙役:“風又怕牆。”
縣官:“牆怕什麼?”
衙役:“牆怕老鼠。老鼠會打洞。”
縣官:“那麼老鼠又怕什麼呢?”
衙役指了指牆上的畫:“老鼠最怕它!”
那個新來的衙役沒有直接說縣太爺畫的老虎像隻貓,而是從容周旋,借題發揮,繞了一個大彎子達到了拒絕的目的。這樣說話既真實可信又不會讓人反感。
4.看準場合多說場麵話
“牛皮吹破天”是一句貶損人的話,是說一個人光會吹牛皮,什麼本事也沒有。
但是若能“吹牛不破天”,事情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了。世界著名的企業改革家美國的艾科卡,曾經被先後任命為福特公司和克萊斯勒公司的總裁,他有一句著名的話:“我不要當總統。”這並不是因為他膽氣不夠,而是認為他自己的最擅長之處在經商,而非從政,他能避開自己的弱點而發揮自己的特長。這種揚長避短的做法便是“吹牛不破天”的重要本領,但這首先要有類似吹牛的膽氣。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日本企業家鬆下幸之助說:“一個連說話都沒有底氣吹牛的人能幹成什麼事呢?”
“吹牛”從本質上說並不是什麼壞事,它是一個人充滿自信的表現,也就是說話底氣足、不含糊,什麼“說話擲地有聲”,什麼“拍著胸脯指天發誓”等等,從廣義上看來,都是一種“吹牛”。其實,任何人,當他長大成人步入社會之後,都會有自己說話的機會,這說話當然就是表達自己的看法或心思,一說話往往會給人兩種感覺,要麼是“牛”,要麼是“蔫”,除此不會有第三種騎牆的表現,所謂“實話實說”的“本真”表達,要麼口氣較硬歸於“牛”,要麼口氣疲軟歸於“蔫”,不可能有別的歸類。
那麼人們究竟是喜歡“牛”還是喜歡“蔫”呢?一定是向“牛”的一方偏倒。因為人們普遍把“蔫”看作“沒出息”,而誰也不希望做那個“沒出息”的人。與此相反,“有出息”的人又因沾上了一個“牛”字而不太被人認同,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詞:強者。毋庸諱言,人人都喜歡做一個“強者”。但究其實質,“強者”就是“牛者”,就是說話底氣十足的那一種人。
曆史上有個著名的“吹牛”者,號稱“智聖”東方朔,即漢武帝劉徹手下那個著名的“滑稽大王”,當然也是漢武帝手下的大臣。他是齊國人。武帝劉徹即位之初,下詔求才,準備破格錄用,東方朔借此上書劉徹,炫耀自己的才能。東方朔從齊國來到首都長安上書皇上吹噓:
“我今年二十二歲,身長九尺,目若懸珠,齒若編貝……我從十歲開始讀書,用三個冬天讀了二十二萬字的書,十六歲學會了《詩》、《書》……我勇若孟貴,能生擒活虎,手拔牛角;捷若慶忌,筋骨果勁,萬人莫敵,而身手矯捷如雷霆……我品德高尚,廉若鮑叔,寧樵拾橡維生而不貪非分之金銀;信若尾生,踐約守候友人不棄而寧願自死……以我之所有這一切,自可當得皇上的大臣了。”
劉徹恰好是好大喜功的君主,他不但沒有責怪東方朔的“吹牛”,反而讚賞他有如此的勇氣,於是授予他一個薪俸低廉的小官,讓他等待下一步的詔令。可是等了許久,也無下文,東方朔就想辦法要見皇帝。剛好他看見一些在宮廷裏專事服侍的身材矮小的侏儒們,便嚇唬他們說:“皇帝說你們這些侏儒,耕不得田,做不得官,打不得仗,一點用處都沒有,徒然耗費糧食,已決定把你們全部處死,你們還不去求皇帝饒命啊。”侏儒們嚇得哭哭啼啼,紛紛跪在皇帝麵前請求饒命。劉徹問清了緣由,便把東方朔叫去問道:“你為何要嚇唬侏儒們?”東方朔說:“皇上呀,你叫我活我要說,你叫我死我也要說,侏儒們隻有三尺高,俸祿是一布袋穀子,二百四十錢,我東方朔身長九尺,俸祿也是一布袋穀子,二百四十錢。侏儒們吃飽了撐得要死,我卻不夠吃餓得要死,這太不公平。我如果有用,皇上留下我,給我個大官,我如果沒用,皇上讓我走,免得在這裏浪費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