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得出,此類人沉迷於閑談名人或明星風流事,同時也說明此類人很難擁有真正的知心朋友。這類人或許是由於內心生活非常孤獨,沒有生命的激情。一個人過於關心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並且非常熱心地去談論他們,都是表示他們內心世界的空虛和孤獨。
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無論在怎樣的場合,與他人交談的時候,都習慣把話題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噓自己當年怎樣奮鬥的經曆。唯恐他人不了解他的光榮曆史,而結果,並不像他想像的那樣好。
實際上,從某個方麵來分析這類人,不難發現他是一個對現實不滿的人,雖然他沒有用怨恨的語言傾訴他自身的想法,相反卻用自我表現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其實,他還不知道這種自我吹噓的言談,很難適應時代的變化。或許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完全靠懷舊來過生活。
不過,可以看出他的確陷入到某種欲求不滿的環境中,或許他的升職途徑遭受到阻礙,或者無法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因此,他希望忘卻現實,喜歡追尋往事來彌補目前的境遇。
這是一種倒退的現象,因為眼前的情況是如此的殘酷,由此,他仍用夢幻般的表情來談。從他的話題裏,別人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正潛伏著一種無可救藥的欲求和不滿的情結。
分析一個人內在表現的時候,他的潛在欲望不但隱藏在話題裏,也存在於話題的展開方式上。在聚會上,大家彼此正在交談時,突然有人竟然不顧別人的談話,而突然插進毫不相幹的話題,這是相當令人討厭的方式。
有些人在與別人談話的時候,常常會把話題扯得很遠,讓人摸不著頭緒,或者不斷地變換話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這說明此類型的人有著極強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現意識,在他的意識中,很少把別人放在眼裏,而完全擺出我行我素的模樣,讓別人都去聽從他的主張,以他的意見為主導。
一般說來,一個政府官員或一個企業的領導,都會有滔滔不絕的談話習慣,其實,透過這種表麵的現象,可以看出他擔心大權旁落的心理狀態。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喜歡占據優勢地位的人。
話題的內容不斷變化固然是個好現象,但談得離譜,一切顯得毫無頭緒的樣子,那就會使聽眾感到索然無味。假如他是個普通人,總談些沒有頭緒的話題,或者不斷改變話題,東拉西扯,那就表示他的思想不集中,給別人留下支離破碎的印象。這說明他是個缺乏理性思考的人。
一個優秀的談話者,是很少談及自己的事情的,而是將他人引出來的話題整理、分析,不斷地從對方身上吸取有用的情報或觀點。在一般情況下,有的人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傾聽別人的談話上,從性格上來看,這一類型的人容易理解別人的心思,而且具有寬容的精神,有真正的君子風度。
常常使用與英文連接詞“and”意義相當的詞如“嗯……還有……”、“這些……”、“那些……”的人,表示他的話不能有條理地進行,思緒無條理,思考無頭緒。但即使使用同樣的連接詞,經常用與“but”意義相當的“但是……”、“不過……”的人,一般可以認為其思考力較強。當他們在講話的時候,腦子裏還會浮現相對語以求過濾求證。所謂的能言善辯、頭腦敏銳的人,就是指此類人。但是假如此種語調反複出現多次,其理論也隨之翻來覆去,迫使對方緊隨不舍,在不知不覺中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失去了招架之力。
經常使用這種表現手法的人,多數比較慎重,也正是這個原因,說話時難免會出現時斷時續的情況,隻有在重新整合之後,才可以繼續說下去,這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他極具有語言的天賦,雄辯無礙的他,卻十分注重傾聽別人的談話。有時和朋友在一塊聚會,他總是能靜下心來,聽朋友們高談闊論。在一次聚會中,米芾問蘇東坡:“別人都說我癲狂,你是怎麼看的?”蘇東坡詼諧地一笑:“我隨大流。”眾友為之大笑。即使是朋友之間不同的觀點,他也以“姑妄言之,且姑妄聽之”的態度來對待。
愛發牢騷者是理想主義者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遇上不如意的事,不是怨天怨地,就是怨別人,於是終日滿腹牢騷。喜歡抱怨的人,大多是滿懷理想,他們總是給自己描繪未來的美好,成天沉迷於幻想的世界中,但是對於現實的問題,他們則一般采取漠視的態度。
世界上抱怨的人很多,其中又可以分成抱怨連連以及較少抱怨的類型。前者多屬於追求完美的人,凡事都希望做得完美無缺,對人生對工作乃至對整個社會都抱有一種美好的幻想,但是現實畢竟是現實。當他們達不到理想的時候,自然也就開始牢騷不斷了。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總感到這也不順心那也不順心,這個人對我不好那個人對我不好,在他的世界中,都是別人對不起他,一切都是別人的錯。他從來不反省是不是自己不夠勤奮努力,從來不檢查自己處理問題的水平有何欠缺,從來不檢查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否不妥,他們隻認準一個事實,那就是自己太倒黴了。
這樣的人,看到別人取得了進步,取得了成功,就會產生妒忌心理。他不會承認別人的長處,不會從別人身上去尋找長處並且學習。相反,他總是用變色眼鏡去把人家看扁,把人家的成功說成是幸運。這種人生態度實在不可取。
通常我們會認為滿腹牢騷的人肯定是缺乏自信。其實不然,有很多人本身很有才華,但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一直沒有取得成功,他們並非缺乏自信。如果他們能夠認清事實,正視自身的話,就可以少一點抱怨了。但是他們卻總是充滿自信地認為,自己的表現完美無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外界的原因。“我這麼努力在做,可惜周圍的人都是些不學無術之徒,一點忙都幫不上。”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是最完美、不會出錯的人,一切的錯誤隻是出現在別人身上,是別人的錯誤導致了他的不成功。所以這種類型的人可以說是非常難相處,在社交場合也不受歡迎。
因為愛埋怨,這些人的人際關係並不好,容易被別人所孤立,以致無法受到提攜,結果就會增加他們的埋怨,形成惡性循環。他們希望身邊有人在,可以有抱怨、吐苦水的對象,但誰都不喜歡當別人的垃圾桶。因此當身邊那些受不了你抱怨的人,一個接一個地離開,隻剩下自己孤單一人時,這個時候你再認識到是自己的錯誤恐怕已經晚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為有這些會抱怨、敢批評的人存在,才能讓人們更加努力追求完美。雖然這些老是抱怨的人讓人反感,但在挑毛病、找缺點方麵,他們卻擁有傲人的才能,正所謂“忠言逆耳”,有時候不妨側耳傾聽,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要是這個世界上沒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就所有人都將安於現狀,不求進步了。
從口頭禪判斷語言
一般來說,從一個人的口頭語言就可以非常快速地了解他。因為口頭語言是說話習慣的一部分,它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知不覺就形成的一種特有的話語風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們都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使用自己的口頭語言。
很多人說話時常常在無意之中高頻度地使用某些詞語,形成了人們所謂的“口頭禪”,而這些語言習慣最能體現說話人真實心理和個性特點。因此,隻要留心,就可以從一個人的“口頭禪”中窺見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喜歡運用流行詞彙的人,則熱衷於隨大流,比較誇張。這樣的人獨立意識不強,而且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隨波逐流。
喜歡運用外來語言和外語的人,愛賣弄和誇耀自己,虛榮心非常強。
喜歡使用方言,並且還底氣十足、理直氣壯的人,自信心很強,富於獨特的個性。
喜歡使用“這個”“那個”“啊”等等詞語的人說話辦事都比較謹慎小心。這樣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好好先生,他們對人對事都非常溫和,絕不會隨意生氣。
喜歡使用“最後怎麼樣怎麼樣”之類詞彙的人,大多潛在欲望沒有得到滿足。
喜歡使用“確實如此”的人,多淺薄無知,自己卻渾然不知,還常常自以為是。經常使用“我”之類詞彙的人,不是代表著軟弱無能、總想求助於別人,就是虛榮浮誇,尋找各種機會表現自己,希望自己能夠引人注目。
喜歡運用“其實”的人,表現欲較為強烈,希望能引起他人的注意。他們的性格大多任性倔強,而且非常自負。
喜歡使用“真的”之類強調詞彙的人,大多缺乏自信,害怕自己所說的話無人相信。遺憾的是,他們這樣再三強調,反而會更加引起別人的疑心。
喜歡使用“你必須”、“你應該”等命令式詞語的人,多專製、固執、驕橫,有強烈的領導欲望,並且永不滿足。
喜歡使用“你看”、“我覺得”之類詞彙的人,一般較和藹親切,待人接物時,也能做到客觀理智,冷靜地思考,認真地分析,然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他們不會獨斷專行,能夠給予別人足夠的尊重,同樣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
喜歡使用“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的人,大多思想單純,愛意氣用事,情緒不是十分穩定,會讓人捉摸不定。
喜歡使用“絕對”這個詞語的人,做事十分草率,容易主觀臆斷,他們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就是自我意識太強烈了,讓別人很難接近。這種喜歡說“絕對”的人,大多有一種自愛的傾向,有時他們的“絕對”被人駁倒之後,為了隱瞞自己內心的不安,總要找一些理由來加以解釋,總想讓自己的東西被人接受。其實,別人不相信他們的絕對,他們自己也不相信這樣的“絕對”,隻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所謂尊嚴而強撐著。
而另外一些口頭語出現頻率極高的人,大多做事情猶豫不決,意誌軟弱。那些說話時沒有口頭語的人,這並不代表他們從未有過,可能以前有,但後來逐漸地改掉了,這表現出一個人意誌堅強,說話非常簡潔明了。
如果想要從口頭語言上更多地了解一個人,從而非常自如地駕馭你的對手,那麼你就要在與對手打交道的過程中多花費點心思,仔細認真地揣摩,時時刻刻地回味分析。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就能迅速地從口頭語言上了解你的對手。最為重要的是,每一次了解的過程都能夠讓你一眼就看透,切中要害。
過度禮貌的人很壓抑
謙虛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自身修養的象征。一個講話有禮貌的人在社交場合是受歡迎的,因為這種謙虛和禮貌能夠縮短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要想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有分寸地使用恭敬的語言是很重要的。根據不同的時間、場合和目的,巧妙地使用這種言辭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過猶則不及,言辭過恭不僅顯得膚淺,還會讓人產生反感。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適度的禮貌,才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禮貌是一種禮儀,它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辭等等,人人都必須遵循。太過殷勤,反而是一種無禮的表現。法國作家拉伯雷說:“外表上的禮節,隻要稍具有知識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現出內在的道德品行,則必須具備更多的氣質。”因此那些從言辭到行動都是畢恭畢敬惹人反感的人,通常是因為氣質上的欠缺。
這些人缺乏自信,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一般總是低聲下氣,始終用恭敬的語言、讚美的口氣說話。初交時,對方雖然會有受寵若驚之感,但絕不會對這些人產生厭惡。然而隨著交往的日益深入,對方便會逐漸察覺這種人的態度,而且會氣惱不已。於是這種人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就變為:“那家夥原來是個口是心非、表麵恭敬的人!”
童年時期的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很大的影響。這種言辭過恭的人小時候一定受到過雙親嚴厲而又錯誤的教育,尤其是有關禮節方麵的。因此,那些在一般人看來是可原諒的小錯誤,卻觸犯了他們的思想,導致他們產生了罪惡、不安和恐懼等等的感覺。這種情況下,他們便將種種欲望、衝動和情緒全壓抑在內心深處,死死禁錮著。但是這種被壓抑的欲望、衝動和情緒越積越多,總有一天會形成強大的攻擊衝動而發泄出來。他們其實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是為了掩飾,他們選擇對人更加謙恭。於是,我們不難看出,這類以令人難以忍受的過分謙恭的態度對待他人的人,內心往往鬱積著對他人的強烈攻擊欲。
日本有一位語言學家曾經說:“敬語顯示出人際關係的密疏、身份、勢力,一旦使用不當或錯誤,便擾亂了應有的彼此關係。”根據這種看法,在某種無關緊要或很熟悉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恭敬語。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很親密的人際關係群中,碰見有人突然使用恭敬語對你說話,這時候你就會考慮是否在你們之間出現了新的障礙?
在交談中常常無意識地使用敬語,會給人一種生疏的感覺,表示與對方心理距離很大。過分地使用敬語,還可以表示激烈的忌妒、敵意、輕蔑和戒心。當一個女人對男人說話時使用過多的敬語,那麼她絕對不是表示對他的尊敬,反而是表示對這個人的排斥,她根本一點都不想和他交往,想盡快地離開。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雖然彼此交往很久,雙方的了解也很深刻,但是,對方依然習慣運用客氣與親切的措辭,所說的每一句話也十分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如果不是在心理上懷有衝突與苦悶,就是在心中懷有敵意。如果有人企圖利用這種方式和態度闖進對方心裏,突破對方心中的警戒線,這個時候他會故意使用謙遜與客氣的言語。而實際上,他們的過度禮貌背後隱藏的真正動機在於控製對方,讓對方沒有理由拒絕自己。
幽默話語中的不同性格
人們都在追求自己的個性,由此,人們各自都有不同於他人的語言風格,實際上,一個人的語言風格最能展現他的個人修養,幽默的語言是各自語言風格的一個最佳體現。
當一個人將他的幽默感表現出來的時候,他的個人修養也隨之顯示出來。以下有幾種不同的幽默語言風格表現形式,對照一下,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和觀察一個人。
用幽默來打破某一僵局,此類型的人大多隨機應變能力比較強,反應快。因自己出色的表現,他們或許會成為受人關注的對象,這很迎合他們的心理。他們多有比較強烈的表現欲望,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注意。
常常用幽默的方式來挖苦別人的人,多心胸比較狹窄,有強烈的忌妒心理,有時甚至做一些落井下石的事情。他們有較強的自卑心理,生活態度比較消極,經常進行自我否定。他們最擅長挑剔和嘲諷別人,整天盤算怎麼整人,自己卻從未真正地開心過。
或許你會發現,一個小小的幽默故事,也能讓你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讓你增添幾分光彩照人的魅力;它會使原本有些沉悶的氣氛變得輕鬆活潑,恰似注入一股雨過天晴般的清新空氣,從而漫過一絲心底的溫馨。
同樣,幽默是聰明和智慧的體現,一個具有強烈幽默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獲得成功。其實,任何一個人都是具有幽默感的,隻是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罷了,並且受到時間、空間等多種條件的限製。
對於那些善於運用自嘲式幽默的人,首先應該具有一定的勇氣,敢於進行自我嘲諷,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他們的心胸大多比較寬廣,能夠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能夠經常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尋找自身的錯誤,進行改正。他們這種氣質,讓他人看在眼裏,很容易產生一股敬佩之情,從而為自己帶來比較好的人緣。
善於用幽默的方式嘲笑、諷刺別人。此類型的人給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相當機智和風趣的,對任何事物都有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夠關心和體諒他人,但事實上這種人是相當自私的,他們在乎的或許隻是自己。他們在為人處世各個方麵總是十分小心和謹慎的,凡事總是趕著要比他人快一步。他們心胸狹窄,有誰傷害過自己,一定會想方設法讓對方付出代價。有較強的忌妒心理,當他人取得一定的成就時,會故意進行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