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學會識別多類型的人(2 / 3)

第三,以謀問之,見其才智。有智能的人,胸藏兵甲,腹有韜略,做事懂得安排計劃,尤其善於出謀劃策,如果你問計於他,他會有很多中肯的意見。如果是一個才智平庸、沒有智能的人,胸無點墨,既說不出一點道理,也沒有半點能耐。所以一個人的才智如何,看他謀事的能力即可。

第四,以勢臨之,看其能力。一個人如果能力不高,容易滋生事端;有能力的人,才能承擔大任。要看一個人的膽識如何,可以用權力來逼迫他。領導者要知曉下屬能力,可以故意把事情搞得很複雜,然後讓下屬去判別。這樣,領導者在不經意間更易識得人才。

這裏有一個典型的事例。李德裕少時天資聰明,見識出眾。他的父親李吉甫常常向同行們誇獎李德裕。當朝宰相武元衡聽說後,就把他召來,問他在家時讀些什麼書?言外之意是要探一探他的心誌。李德裕聽了卻閉口不答。武元衡把上述情況告訴給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就責備李德裕。李德裕說:“武公身為皇帝輔佐,不問我治理國家和順應陰陽變化的事,卻問我讀些什麼書。管讀書,是學校和禮部的職責。他的話問得不當,因此我不回答。”李吉甫將這些話轉告給武元衡,武十分慚愧。

有人評論說:“從這件事便可知道李德裕是作三公和輔佐帝王的人才。”長大以後,李德裕真的做了唐武宗的宰相。

智慧之人會從撲朔迷離中判明真實情況,這種方向感有助於在實際的處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從而洞察事情的本質。這是領導者必具的才能,也是領導者選人應參照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勇,誠是可嘉;有智,實也難得,但要有大智大勇之才,則是不易。領導者若能識出大智大勇之才並加以任用,必然會給自己的事業帶來巨大的幫助。因為智勇雙全之才,一方麵有過人的謀略,在辦事之前定經過一番周密的算計,對以後的行動有全麵的指導;另一方麵,還有敢於拚搏敢於進取創新的勇氣,而這往往又是許多人才所欠缺的。

南北朝時,北齊的奠基人高歡為試驗他的幾個兒子的誌向與膽識,先是給他們每人一團亂麻,讓他們各自整理好。別人都想法整理,唯獨他的二兒子高洋抽出腰刀一刀斬斷,並說:“亂者當斬。”高歡很讚賞他的這種做法。接著,又配給幾個兒子士兵讓他們四處走走,隨後派一個部將帶兵去假裝攻擊他們,其他幾個兒子都嚇得不知怎麼辦,隻有高洋指揮所帶的士兵與這個將軍相鬥。將軍脫掉盔甲說明情況,但高洋還是把他捉住送給高歡。高歡很是稱讚高洋,對長史薛淑說:“這個兒子的見識和謀略都超過了我。”後來高洋果然繼承高歡的事業,成為北齊的第一位皇帝。高歡以是非識人,確實成功,而高洋也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成就了一番霸業。

學會與不同性格的對手周旋

每個人的愛好、想法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經常遇到的對手也各不相同。

與人交涉時,倘若能夠明白對手屬於何種類型,應付起來就比較容易了。現在列舉幾類人供你參考:

1.死死板板的人。這類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氣地與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會作出你所預期的反應來。他一般不會注意你在說些什麼內容,甚至你會懷疑他聽進去沒有。你是否也遇到過此類型的人呢?

與這種人打交道,剛開始多多少少會感覺不安,但這實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就要花些工夫,仔細觀察,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從他們的言行中,尋找出他們所真正關心的事來。你可以隨便和他們閑聊,隻要能夠使他們回答或產生一些反應,那麼事情也就好辦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這一話題,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每一個人都有他感興趣和所關心的事,隻要你稍一觸及,他就會滔滔不絕地說,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須好好掌握並利用這種人性心理。

2.頑固不通的人。頑強固執的人是最難應付的,因為不論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隻知道堅持自己的意見,死硬到底。與這種頑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費時間的一件事,結果往往徒勞無功。所以,在你和他交涉時,千萬要記住“適可而止”,否則,談得愈多、愈久,心裏也就愈不痛快。

對付這類型的人,你不妨及時抱定“早散”、“早脫身”的想法,隨便敷衍他幾句,不必耗時、費力,自討沒趣。

3.草率決斷的人。這種類型的人,乍看好像反應很快,他經常在交涉進行至最高潮的時候,忽然妄下決斷,給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覺。由於這種人多半是性子過於急躁,因此,有的時候為了表現自己的“果斷”,決定就會顯得隨便而草率。

由於他們的“反應”太快,每每會對事物產生錯覺和誤解。其特征是: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談話,往往“斷章取義”,自以為是地作出決斷。

如此雖使交涉進行較快,但草率做下的決定,多半會留下後遺症,招致意料不到的後果。

假如遇到此類型的人,最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把談話分成若幹段,說完一段(一部分)之後,馬上征求他的同意,沒問題了再繼續進行下去,如此才不致發生錯誤,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煩。

4.深藏不露的人。我們周圍存在著很多深藏不露的人,他們不肯輕易讓人了解其心思,不願讓人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有時甚至說話不著邊際,一談到正題就“顧左右而言他”。

當遇到這樣一個深藏不露的人時,你隻有把自己預先準備好了的資料拿給他看,讓他根據你所提供的資料,作出最後的決斷。

人們多半不願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即使在你要求他給出答案或判斷的時候,他也會故意裝作不懂,或者故意閃爍其詞,使你有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其實,這隻是對方偽裝自己的手段而已。

5.行動遲緩的人。對於行動比較緩慢的人而言,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你與對方交流的時候,或許也常常會碰到這種人,此時你絕對不能著急,因為他的步調總是無法跟上你的進度,換言之,他是很難達到你的預定計劃的。因此,你最好捺住性子,拿出耐心,盡可能配合他的情況去做。

6.自私自利的人。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為數不少,無論你走到哪兒,總會遇到那麼幾個。

這種人心目中隻有自己,凡事都將自身的利益擺在前頭,要他做些於己無利的事情,他是不會考慮的。

他們始終在計算著自身的利益。正因為他們最看重數字,故有所堅持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至於其他事情,他們不會在意怎麼做好它,隻考慮怎樣做才最省事。這種慳吝之徒,任誰都不會對他們產生好感的。

但是,當我們不得不與其接觸、交涉的時候,隻有暫時按捺住自己的厭惡之情,姑且順水推舟、投其所好。當他發現自己所強調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會表示滿意,如此,交流就會很快獲得成功了。

7.傲慢無禮的人。有些人自視甚高、目中無人,時常表現出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像這種舉止無禮、態度傲慢的人,是最不受歡迎的典型。但是,當你不得不和他接觸的時候,你該怎樣對付他呢?

某個單位的一位負責人,說話雖然客氣,眼神裏卻有些許的傲慢,且不帶一絲笑意,這種人實在是很不好對付的,當初次會見他的時候,給你的感覺是有一種“威脅”的存在。

對付這一類型的人,說話應簡潔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囉索,所謂“多說無益”,因此,你要盡量多加小心,以免掉進他的圈套裏。

不要認為對方對你很客氣,就禮尚往來地待他,實際上,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誠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對方的情況下,言辭盡可能做到“簡省”。

當然,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苦衷,這位負責人可能自覺“懷才不遇”,或怨恨自己運氣不好、無法早點出頭;又由於其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甚久,城府頗深,故盡管不受領導眷顧,也會在“保衛自己”的情況下,與人客氣寒暄。因此,我們隻要同情他,而不必理會他的傲慢,盡量簡單扼要地交涉就可以了。

8.沉默寡言的人。與不愛開口講話的人交涉事情,實在是十分吃力的任務;因為對方太過於沉默,根本就沒辦法去了解他的想法,更無從得知他對自己是否具有好感。

曾有一位新聞記者,為人沉默寡言,怎麼看也不像是個記者。無論你與他說什麼,他總是以沉默回答,你真是拿他沒有任何的辦法。當有人給他介紹廣告客戶的時候,他也隻是淡然地說聲:“哦!是這樣啊。”然後手持對方名片,呆呆地看著。

對於這類型的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當的方式,讓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盡量避免迂回式的談話,你不妨直接地問:“對於甲和乙的兩種方案,你認為誰的方案比較好?是不是甲的方案好些啊?”

9.毫無表情的人。人的心態和感情,往往會通過臉部的表情顯現出來,故在與人交流的時候,表情往往可供作判斷情況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卻是毫無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說,他的喜怒是不形於色的,這種人若非深沉,就是呆板。當你和這種人進行交際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別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常有人說:“眼睛是會說話的”,誠然,眼睛是靈魂之窗,“觀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他的心思。

往往,你可以從對方的表情中,看出他對你所持的印象究竟怎樣?

有時候,自己會過分緊張得連表情都很不自在,此時,你不妨看看對方的反應:是不加注意、無動於衷?還是已然察覺、麵露質疑?留意他的眼神,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

有時候,適度的緊張和放鬆,也可以在交際中形成一種理想的氣氛或局麵。隻是,當你明白對方的反應是受自己的應對態度所影響,進而影響到交際的結果時,就不得不特別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了,尤其是臉上毫無表情的人更應注意才行。

練就一雙識英才的慧眼

用人的首要前提是一定要會“識人”。如果一個老板不會識人,對自己手下的員工各自的性格、特點、長處和缺點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那麼他(她)又何談正確地用人呢?可是,要迅速、全麵而正確地觀察出一個人的比較重要的各種素質,並非易事,這需要老板們對於察人法有著比較高的造詣。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察人法的存在,識人基本上是出於一種對人心理上的判斷,與現代的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有相通之處,但這與多少有迷信色彩的相人不同,它主要是以相人為基礎,進一步分析眼神、表情和舉止動作等一些細微的方麵,從而得到對一個人綜合性的判斷。對於這些,說起來似乎神乎其神,不易做好,但隻要老板具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也是可以具有一雙慧眼的。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做客呂公家,呂公見劉邦相貌奇特,當時就決定將唯一的千金許配給他。那就是後來也聞名一時的呂後了。

三國時的橋玄,初見曹操便直斷其有安百姓的才能。橋玄觀察曹操的一言一行,心中便已明白此年輕人不簡單,因而也就給了很高的評價:“卿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說曹操在太平無事的時候可以當一個能幹的大臣,而在生逢亂世的時候就能成為世間的奸雄。據說曹操“聞言大喜”,認為橋玄是了解自己的人。而後來事情的發展也充分地證實了橋玄的預言。

要做好識人這一步,是需要堅持一些原則和要領的。老板識人,至少要掌握三大原則:

第一,從外部表現看內部實質

識人當然是從人的外部表現開始,但是卻不能停留在外部表現,而要從一個人外在的表現看出他(她)內在的品性,這樣做方才是正確的識人之道,然而這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人的外在表現一般包括人的精神麵貌,體格筋骨,氣質色相,儀態容貌和言行舉止等。人物誌共列出了九征,分別為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根據這九種外在的表征,可以看出一個人所具有的情性,從而了解他(她)的勇怯、強弱、躁靜、緩急等。

情性的重點在於情而不在於性,原因是情是由性生出來的,同時情也要受環境的感染,人人幾乎各有不同。所有這些都決定了人情的變化相當繁雜,如果用分類法來加以區分和歸納,實際上都顯得牽強而不夠精細。但是,以簡禦繁,把人情歸納成幾種簡單的類型,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人物誌》所采用的十二分法,便是把形形色色的人,根據性情歸納成十二種不同的類型,通過進一步分析其利弊,便可以為知人善任提供有力的參考,以便於老板對人才的明辨慎用。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地進行,隻要老板有心這樣去做,並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察言觀色的經驗,是可以做到由外見內的。

第二,由顯著表現看細微個性

我們做事情的原則,在於由小見大,由微見著。但是識人的要領,則正好相反,而在於由顯見微。

有些人常常東張西望,心浮氣躁,有些人則安如泰山,氣定神閑。前者往往是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的人,而後者則很可能是臨危不亂的高人。一個人的氣質到底如何,很容易從他的容貌和姿態上看出來,無論是眼神、印堂還是眉宇之間,都相當地顯著。

但是,作為一個老板,要從這些人所具有的明顯特征中看出其細微的性格特征來,則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尤其需要老板有豐富的經驗、廣博的學識和敏銳的觀察能力。

第三,認識共同點,辨析不同處

人看來看去,似乎隻有那麼幾種類型。然而隻要再細加分析的話,也不難發現,其實同一類型的人,往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情性。從這些不同的差異中看出其共同的本質,固然對老板來說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一類人的普遍共同點,能夠從一個新的高度對人的類型有清醒的認識。但是從共同中要發現各自的差異,也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曆史上的王莽和諸葛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結果是王莽篡位,而諸葛亮則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果老板做不到識同辨異,總是把王莽和諸葛亮混為一談的話,那麼最終倒黴的,隻能是老板自己。

同樣都是幹事積極,勁頭十足,有些人隻是在瞎胡鬧,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實什麼成果也沒有。而有些人則卓有成效,一件一件的事情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成績斐然。也同樣都是能言善道,有些人隻是在空口說白話,雖然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是隻要真把什麼事情交給他(她),則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而另一些人則說話算數,說到做到,辦起事情來相當可靠。

所以老板要能分清這些人,才能有效地使用人才,走向成功。但是還有一類人是最可怕的,這類人往往缺乏定性,一會兒如此,一會兒又不是如此,令老板捉摸不透,對於這種人,老板也最好不要信任他(她),否則也隻能是自吞苦果。

總而言之,老板如果想要探知各種人的內在本質,以做好識人這一步,那麼就應該掌握以上三大原則,並依此對人的情性做深入細致的觀察,然後再具體分析他(她)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對他(她)有一個十分具體而實在的把握。

隻有通過這樣有總有分、總分結合的方式,老板才能既不失一般性,又不失特殊性地掌握各種人的本質,做到心中有數。當然,作為一個老板,千萬不要期待任何形式的完美無缺,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現實中都是行不通的。老板用人,貴在知人長短,取其所長,避其所短,這樣才能讓每個人都充分發揮他(她)的才能,為公司作出最大的貢獻。

分清不同類型的朋友

每個人結交朋友都應分清朋友的類型。下麵是朋友的幾種主要類型。

諍友型。諍,直言規諫。即在朋友之間敢於直陳人過,積極開展批評的人。奧斯特洛夫斯基說:“所謂友誼,首先是誠懇,是批評同誌的錯誤。”交諍友是正確選擇朋友的一個重要方麵。諍友,像一麵鏡子,能照出每個人身上的汙點。

《三國誌·呂岱》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呂岱有個好友徐原,“性忠壯,好直言。”每當呂岱有什麼過失,徐原總是公正無私地批評規勸。徐原的這種做法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議,呂岱卻讚歎說:“我所以看中徐原,正由於他有這個長處啊!”直言敢諫,言所欲言,指出朋友的過失或錯誤,這樣才是對朋友真正的愛護。陳毅元帥曾寫過兩句詩:“難得是諍友,當麵敢批評。”《詩經》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也是說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批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過失,在別人的幫助下,則可以及時發現並得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