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一句話挽救一座城:語為情動,言為心聲(1 / 2)

在人際交往中,言語所飽含的情,會在傳遞思想、情感的同時產生言語魅力和感染作用,從而獲得圓滿的交際效果。有道是,“情自肺腑生,方能入肺腑”。隻有充滿真情的言辭,才能打動聽者的心靈,使其接受你的思想,並形成一股不可戰勝的合力;隻有充滿真情的言辭,才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化仇恨為友誼;也隻有充滿真情的言辭,才能夠創造出看似不可能的奇跡。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叫荀巨伯的人收到遠方身患重病的友人的一封信,就立即啟程,星夜趕路,千裏迢迢去探望那位朋友,正好遇上胡兵進攻郡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就要死了!您還是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來看你,你卻讓我離開,讓我舍棄正義來保全性命,這哪裏是我荀巨伯做的事!”胡兵進城後,對荀巨伯說:“我們的大軍一到,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麼人,膽敢獨自一個人留下來,莫非是輕視我軍?”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隻因朋友有病,不忍心拋棄他,如今他身染重疾,請你們不要為難他,我寧願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來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相互議論說:“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侵入了重道義的郡城!”於是撤回大軍,整個郡城都得以保全。

常言道,“語為情動,言為心聲。”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而語言所負載的,除了理性信息之外,就是情感信息,這種情感信息的內涵十分豐富,它的功能不僅是要訴諸人的理智,而且是要打動人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語言表達的重要因素,是語言的靈魂,是在心靈與心靈間架起的一座溝通的橋梁。

口才是衡量一個人思想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也是一個人才幹和人格魅力的檢驗標準。一流的口才,可以讓你的表達更清晰,讓你的說服更有力,讓你的人際關係更融洽。想要讓自己更受歡迎,想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就必須培養自己的說話能力,也隻有這樣,才能盡情地表達你的思想,才能打開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大門,贏得他人的友誼和尊重。

說話的藝術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謀求立足不可或缺的本領。好口才就是說話時語調時高時低,頻率時緩時急,時而慷慨激昂,時而聲情並茂,時而機智幽默,時而妙趣橫生,時而抑揚頓挫,時而文采飛揚。在嚴峻複雜的場合神態堅定冷靜,在悲痛的場合穩重嚴謹,在歡欣熱烈的場合熱情洋溢,特別是能隨時把握場麵氣氛和聽眾的心理,臨場發揮,觸景生情,貼近聽眾,緊扣人心,引起共鳴。

當你看到有人自信地登上講台,在台上聲情並茂、慷慨激昂地進行演說時;當你看到晚會上,有人意氣風發,妙語連珠地主持節目時;當你看到別人泰然自若、出口成章地與朋友交談時……你是否對他們羨慕不已?你是否為自己不能在台上贏得陣陣掌聲而沮喪?

其實,隻要你掌握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技巧,相信你也能說出打動人心、充滿理趣的言語。

◆博學多識,以文采提高口才

孔子曰:“言之無文,其行不遠。”意思是說語言如果不講究文采,就不可能傳播得很遠。有些人過分相信自己的魅力,以為自己的話講得好不好都有人聽,久而久之,聽眾就會產生厭倦情緒,你本身的魅力和影響力就會下降。如果在講話時適當增添一些文采,把一些名人格言、詩詞警句、民間俗語或寓言典故穿插在講話中,則可以使講話內容增輝添彩、妙趣橫生,又可以吸引聽眾,增加你的人氣指數。然而,語言的文采取決於知識的積累,它是講話者的見識閱曆和淵博知識的反映。一個見識短淺、知識貧乏的人講話是不可能文采飛揚的。因此,平時就應該廣泛涉獵多學科的知識,隻有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政治、曆史、社會、文學和語言知識,才能使自己的語言豐富而有文采。隻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隻有“胸藏錦繡”,才能“語出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