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觸龍說趙太後:以情攻心的說服術(1 / 1)

“以情動人,潤物無聲”說的是一種說服的方略,也是一種說服的效果,總的來說,就是“攻心”。攻心說服最基本的要點之一是巧妙地誘導對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得說服的對象心悅誠服。

戰國時期,秦國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要趙國送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方肯發兵。但趙太後執意不肯,雖然滿朝文武極力勸諫,仍無濟於事。最後,趙太後幹脆宣布:“誰要是再來勸我,我就把唾沫吐到他的臉上。”

後來左師官觸龍希望進見太後,太後知道他也是來規勸的,於是就滿臉怒氣地等著他來。觸龍來到宮中,慢慢地小跑著,到了太後跟前謝罪道:“我的腳有毛病,不能快步走,因而好久沒有來看太後,心裏十分惦念,所以今天特來拜見您。”太後道:“我現在也得靠車子才能行動。”觸龍又詢問了趙太後一些飲食、飯量等其他一些情況,平平實實的家常話使趙太後的怒容有所緩和。

觸龍又向趙太後請求能否允許他的小兒子在王宮衛隊裏當一名侍衛。趙太後滿口答應。“他今年多大了?”趙太後問道。“今年十五歲了,盡管他現在年紀還小,我卻希望在我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為他安排好立身之處。”趙太後問道:“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答道:“比起女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哩!”

太後笑著說道:“女人是格外疼愛小兒子的。”觸龍說:“我私下裏認為您對您的女兒燕後的愛憐超過了長安君。”太後說:“您說錯了,我對燕後的愛遠遠趕不上對長安君啊!”觸龍說:“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必須為他考慮長遠的利益。”接著,觸龍又舉例說當年燕後遠嫁,趙太後與她依依惜別,難舍難分。但每次祭祖的時候卻禱告讓燕後留在燕國,不要回來,以便使其子女能世世代代為燕王。

觸龍接著說道:“這就是說,近一點呢,禍患落到自己身上;遠一點呢,災禍就會累及子孫。難道是這些國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嗎?其實是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於國;俸祿優厚,卻毫無功績,而他們又持有許多珍寶異物,這就難免危險了。現在您使長安君地位尊貴,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賜給他很多寶物,可是不趁著現在使他有功於國,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我認為您對他的愛不及對燕後啊!”

至此,趙太後完全接受了觸龍的勸說,說道:“好吧,就按照你的意思把他派到那裏吧。”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也隨即發兵救趙,從而擊退了秦國的大軍。

中國有句古話道:“伴君如伴虎。”在封建時代,臣下進言諫說,稍有不慎就會招致禍殃。而觸龍卻能以巧妙的方式達到進諫的目的,確實令人稱道。

觸龍努力製造出來一種和諧的談話氣氛,剛見太後時,“太後盛氣而揖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觸龍開口便談讓長安君做人質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後唾其臉麵的尷尬境地。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難於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且很有可能把對方當作發泄的對象。老到、精明的觸龍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見到太後之後,他避而不談長安君之事,而是先用“緩衝法”,從請安和詢問太後飲食行動入手,講述自己如何調養弱體、增進飲食的經驗。這就使太後產生錯覺,以為觸龍是來探望、安慰她的,從而使太後由“盛氣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諧的談話氛圍形成了,觸龍諫說的第一道障礙被巧妙地克服了,陳述自己意見的條件也就成熟了。接著觸龍又不失時機,用“引誘法”,以父母疼愛兒女的人之常情為契機,先從自己愛憐少子,想為他謀差事扯入,以引起太後的興趣。又用“旁敲側擊法”,由自己愛子,引出“太後愛燕後勝過長安君”的話題,竭力誇讚太後愛燕後“為之計深遠”的明智,正是要襯出她愛長安君的“計短”。但妙在他還是不直說出長安君,而蕩開一筆,去剖析曆史上諸侯子孫沒有繼世為侯的教訓。這無異於為太後展開了一幅幅王侯子孫因為“計短”而失位的圖畫,怎能不令太後心動?至此,觸龍才正麵提到長安君,並指明太後的做法,看似“計長”實為“計短”。倘要真愛長安君,應“令有功於國”,否則,將無以“自托於趙”。諫說至此,太後心悅誠服,一個“諾”字就宣告了觸龍諫說的成功。

值得回味的是,觸龍的諫說,自始至終,未有一語提及“令長安君為質”,而使太後情不自禁地說出“恣君之所使之”的話,諫說的巧妙令人歎服。觸龍說趙太後使趙國在危難之時得到了齊國的援助,從而轉危為安。

講話時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人都是有“私心”的,人首先要為自己、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小集團考慮。任憑你講的道理再對,如果對對方沒有什麼好處,說不到對方的心裏,是很難說服對方的。觸龍與趙太後,大的立場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為國家著想。古代賢人的說辭奧妙無窮,我們應該古為今用,服務於今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