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廣東隸屬於不同政區,並非一個獨立行省。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六月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當時的廣東下轄廣州府、肇慶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瓊州府等十府,以及一個直隸州——羅定州,其中沿海的有廣州、惠州、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瓊州七府。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西連廣西,南臨南海,全省海岸線長3368公裏。全省沿海共有麵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幹出礁1631個。由於廣東海岸曲折,島嶼眾多,為海寇和倭寇進犯侵擾中國沿海盤踞、屯駐、中途休整提供了方便。因廣東又與福建相連,特別是與福建相鄰的潮州、惠州,唐宋以來,經濟日趨繁榮,工商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盛產絲、瓷、金飾品,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區域經濟,故而成了倭寇垂涎的目標、重點劫掠的對象之一。尤其是潮州,地處廣東省的最東端,與台灣隔海相望,南瀕大海,東北部與福建毗鄰,“介閩、粵之間,為門戶之地……亦東南之雄郡也”。其富庶的經濟條件,對倭寇具有強大的誘惑力,其特定的地理條件,又為倭寇在潮州的劫掠提供了便利,因而潮州成為廣東沿海地區中倭寇劫掠的重中之重和倭寇入侵廣東的必經之地。而廣東沿海島嶼又海寇盤踞,嘉靖、隆慶年間,廣東境內亦商亦寇的海寇船主要停靠在粵閩交界的廣東南澳島,粵東的潮、惠兩府是海寇寇最活躍的地方。這些海寇勢力強大,與倭寇勾結緊密,倭寇與這些海寇相依倚,縱橫閩廣沿海,肆行劫掠。因此潮州倭患格外嚴重,倭寇尤為猖獗,抗倭鬥爭非常激烈。據《潮州誌?大事誌》記載,明代潮州盜寇倭禍及官軍平寇禦倭之事達一百多宗。史籍記載表明,明代廣東沿海特別是潮州地區,不僅倭患倭亂發生時間早,而且是中國沿海倭患倭亂平息最晚的地區。據陳懋恒《明代倭寇考略》中“沿海各省之倭禍”的不完全統計,早在明太祖洪武年間,廣東沿海地區就發生了9次倭患倭亂。到明後期隆慶年間(1567一1572年),中國沿海地區倭患倭亂基本平息,全國沿海地區總共發生倭患倭亂24次,而其中在廣東沿海發生的倭患倭亂就有21次;在萬曆年間(1573一1620年),全國沿海地區共發生倭患倭亂24次,而其中在廣東沿海發生的倭患倭亂就有9次。廣東沿海特別是潮州地區,無疑是明代中國沿海倭患倭亂的最後一個重災區。
一、明前期廣東沿海的倭患倭亂及對倭寇侵擾的防衛
明朝前期,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遣使臣出使日本,力圖通過外交手段與日本交涉來解決倭寇侵擾劫掠中國沿海的問題,繼而明成祖又大力推行勘合貿易,力圖通過經濟手段的製約來解決倭寇侵擾劫掠中國沿海的問題。然而兩者都收效甚微,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劫掠並未得到有效的製止,中國沿海的倭患倭亂依然頻頻發生。廣東沿海特別是潮州地區沿海由於是倭寇垂涎的重要目標,因此倭患倭亂更是難以幸免,尤其是在明成祖初年由南京遷都北京後,進一步加強了北方的防衛,倭寇進犯侵擾中國沿海的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轉移後,廣東跟福建一樣,特別是與福建緊鄰的潮州、惠州,倭患倭亂更是時有發生。在明代郭子章的《潮中雜記》卷10《國朝平寇考(上)》等史籍中,都有自洪武二年至正德(1369-1521年)“倭寇惠潮諸州”的記載,諸如:
洪武十三年(1380年)“倭夷寇劫廣州府東莞等縣”;是年八月,倭寇進犯廣東海豐,明太、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廣東都指揮使司率兵討捕。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倭寇進犯潮州饒平縣東裏。東裏位於潮州府饒平縣最東部,緊靠大海處,在閩粵交界處,北靠福建省,東南瀕臨大海,包括大埕、所城、柘林三鎮。這裏據廣東東北門戶,是閩粵近海要衝,是東南沿海南北交通必經之地,也是長期以來兵家設防要地,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廷在這裏建立大城守禦千戶,潮州府於宣化都大埕築大城,城高2.7丈.周圍643丈。設正千戶2員,百戶10員,旗軍1225員,由各百戶輪流看守東西南北四門。據明人陳天資《東裏誌》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倭夷寇東裏。大城所原設以備倭也,至是倭掠東裏,百姓皆趨避城內。東門百戶顧實開門納之,民免於難。其西、南、北三門百戶韓、馬、謝皆閉門不納,遇害甚眾。事聞,帝命械至京師。太祖曰:‘是閉門百戶來也。’皆斬於市。仍傳首本所梟示,子孫革襲,永不調補。至今大城所止七百戶,其三所皆缺,謂之缺所。”
永樂七年(1409年)倭寇多次劫掠汕頭南澳,並據為巢穴,南澳鄉民被迫遷於蘇灣都(今澄海);是年十月,倭寇攻陷廣東廉州,城內居民皆逃匿,廉州府學教授王翰,臨危不懼,整衣端坐於明倫堂,倭寇至,王翰罵聲不絕,不為所屈,被倭寇殺害。
永樂八年(1410年)十二月,倭寇再犯廉州。
永樂九年(1411年)一月,倭寇攻陷昌化。
永樂十九年(1421年)一月,倭寇侵犯潮州靖海。廣東巡海副總兵指揮李珪,在靖海遇到倭寇,率兵與倭寇展開激戰,殺敗倭寇,生擒倭寇15人,斬倭首5級,繳獲器械一批,悉數送往北京。
宣德元年(1426年),倭夷犯饒平縣宣化都上裏。倭夷通事(通報聯絡官)劉秀勾結倭寇,脅迫饒平縣宣化都上裏人到船上與倭寇貿易,乘機掠奪。鄉耆陳彝率鄉民抗拒.並捶殺倭酋、倭卒多人,其餘倭寇下舟逃遁。倭寇和沿海海寇相勾結,成為東南沿海的重大禍患,嘉靖年間及其後尤甚。
宣德五年(1430年)八月,倭寇進犯潮州海陽縣,於碧洲村登岸,殺人掠財。
宣德八年(1433年),倭寇進犯昌化,指揮高升率兵抵禦。
由於外交手段和經濟手段都無法製止倭患倭亂的頻發,明太祖、明成祖便一方麵厲行海禁,另一方麵又大力加強了包括廣東在內的沿海衛所、巡檢司、水軍等海防建設,開始全麵加強對倭寇侵擾的防衛。根據史籍記載,明前期太祖洪武時期,在廣東沿海,對倭寇的防衛經曆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十八年(1385年)。其間,明朝廷在廣東於洪武元年(1368年),設置了雷州衛和興化衛;於洪武二年(1369年),將興化衛改為潮州衛;於洪武三年(1370年)設置了黃岡巡檢司;於洪武四年(1371年)十一月設置了廣東都衛;於洪武五年(1372年)設置了海南衛;於洪武六年(1373年)設置了德慶、惠州、肇慶、南雄、韶州、陽江6個千戶所;於洪武七年(1374年)設置了萬州所;於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廣東都衛為廣東都指揮使司;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置了南海衛和東莞、大鵬、香山3個沿海千戶所;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置了陽春千戶所;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設置了新會千戶所。其中,沿海衛所有雷州、潮州、海南、南海4衛和惠州、陽江、萬州、東莞、大鵬、香山、陽春、新會8千戶所。這一時期,由於明太祖朱元璋仍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倭患問題,故此時雖已在廣東沿海建立了4衛8所,但分布稀疏,未形成對倭寇有效的防禦體係,倭寇侵擾仍頻繁發生。
明太祖洪武時期對倭寇防衛的第二階段始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是年,明太祖朱元璋試圖通過外交交涉手段解決倭寇侵擾劫掠中國沿海的問題的努力,遭到日本南朝統冶者的斷然拒絕,最終以失敗告終,廹使明太祖朱元璋重新考慮如何進一步加強海防建設,以防止倭寇的襲擾。洪武十九年(1386年)至洪武末年,明朝在廣東沿海新置或擴編了一大批衛所,廣東沿海對倭寇的防衛進入了一個高潮階段。史籍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經潮州衛指揮楊聚奏請,在縣城南郊建置潮陽守禦千戶所,有吏22員、兵1196名,屯田4437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於潮州設置蓬山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命廣東沿海衛所練兵,安陸侯吳傑等奉命督率武職在沿海的海門、靖海等地訓練官軍,防備倭寇侵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廷在廣東沿海新置和擴編了大量的衛所。四月,於吳川縣設置寧川守禦千戶所;五月,將廉州千戶所擴編為廉州衛,欽州百戶所擴編為千戶所;八月,設置清瀾守禦千戶所;九月,設置廣海衛,在惠州置歸善平海守禦千戶所和平海守禦千戶所;十月,設置海豐甲子門守禦千戶所,在高州電白縣設置神電衛指揮使司,下轄寧川和雙魚兩個千戶所,並修築寧川所城,在雷州設置了樂民、海康、海安、錦囊四個守禦千戶所。是年,都指揮花茂奏準,在大坭都建置靖海守禦千戶所;潮陽守禦千戶所所址移至海口村(今海門鎮),並建城防。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廷再置海豐使捷勝守禦千戶所。是年,明朝廷設置捷徑所,旋而更名為捷勝所。
截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廣東計有十五衛,其中沿海至少有8個衛和26個所。至洪武末年,廣東沿海衛所共有兵力73700人左右,其中三分屯種、七分守城,計廣東沿海共約有守軍51600人左右。同時,作為對沿海衛所的補充,洪武年間明朝廷在廣東沿海地區又建立了大量的巡檢司。史籍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天下要衝去處,設立巡檢司。”廣東沿海在這之後建立了大量巡檢司。巡檢司所轄並非正規軍,而主要由服徭役的民壯組成,稱作“弓兵”。巡檢司沒有固定編製,一個巡檢司所轄人數因時因地而不同,或50人,或100人,其職能為“主緝捕盜賊,盤詰奸偽”。衛所與巡檢司之間,前者主要負責作戰,後者主要負責盤查,二者相互補充,強化沿海防衛。此外,在大力建置沿海衛所的同時,作為相配套的措施,明太祖朱元璋還下令建設地方水軍,通過垛兵法征兵,以保障沿海新置衛所和水軍的兵源,充實兵力。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令南雄侯趙庸“籍廣州蜑戶萬人為水軍”。為滿足水軍需要,明廷還大力發展造船業,在廣東也建置了眾多大小不等的造船廠。洪武二十年(1387年)閏六月,“敕福建造海舟百,廣東倍之,以九月會浙江,出海捕倭”。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朱元璋詔令“濱海衛所每百戶置船二艘,巡邏海上盜賊。巡檢司亦如之”,廣東沿海衛所和巡檢司在此期間也建立了配屬的水軍。此外,洪武年間,廣東沿海地區還建立了大量用以報警的烽堠。由此,到洪武末年,廣東地區的沿海衛所、巡檢司、墩台烽堠基本完備,這些軍事設施大小相間,延綿相續,在沿海基本構建起了一道防禦倭寇的防線。
在明太祖朱元璋基本建立了海防體係之後,廣東沿海地區對倭寇的防衛體係在永樂至宣德年間又有進一步的完善。雖然衛所建置並無太大變化,但加強了沿海戒備和海上巡捕,出海巡邏更加頻繁。永樂至宣德年間,明廷高度重視沿海防務,明成祖朱棣多次命令沿海加強戒備,同時,多次派水軍出海巡邏,在廣東地區也加大了出海巡邏力度。永樂六年(1408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組織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出海巡邏,先後派出7支隊伍出海巡捕倭寇,從山東一直到廣東。在廣東地區,“敕廣東都指揮使司,令沿海衛所嚴加戒備,並選海舟50艘、旗軍5000人,以能戰將領領之,聽總兵薑清節製,在海往來巡視,遇寇剿捕”。“命都指揮薑清、張真充總兵官,指揮李珪、楊衍充副總兵官,往廣東、福建,各統海舟50艘,壯士5000人,緣海堤備倭寇”。
二、明景泰至正德年間廣東沿海倭患倭亂不平靜
由於明朝前期在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當政時,國力有較大的增強,明朝的海防建設有較大的發展,對倭寇侵擾的防衛有很大的加強,再加由於日本為了維係與明朝之間有利可圖的勘合貿易關係,也在一定程度上實行取締倭寇的政策,因而明中期從明代宗景泰到明武宗正德年間,中國沿海海防狀況較為平靜,很少有倭患發生。但是,由於永樂遷都北京,將主要防衛力量移至北方,福建、廣東的防衛力量有所削弱,而廣東特別是惠州地區的山寇海寇又極為嚴重,襲擾廣東沿海的倭寇常與山寇海寇相勾結猖狂肆虐,因而廣東沿海這一時期卻有多次倭患倭亂發生,較其他沿海地區為多。諸如,史籍記載:
景泰三年(1452年),海寇勾結倭寇進犯廣東海豐、新會等縣,都指揮僉事杜信率兵追剿,杜信在交戰中陣亡。
天順二年(1458年)三月,400餘倭寇與海寇相勾結,襲擾廣東香山守禦千戶所,燒毀香山千戶所備邊大船。
成化二年(1466年),倭寇襲擾廣東瓊州澄邁海安,並殺死百戶項欽。
弘治六年(1493年),倭寇侵入廣東陵水南崗,殺人放火,結果,副使翟俊被究問,指揮千百戶石英等被降級。
弘治十二年(1499年),倭寇登陸廣東儋州,劫掠百姓。
正德年間(1506-1521年),廣東雷州地區倭患尤為嚴重,雷州衛指揮同知張熹在出海追剿倭寇的過程中戰死。
三、“嘉靖大倭寇”對廣東沿海的嚴重侵擾禍害
嘉靖年間,在嘉靖後期“嘉靖大倭寇”暴發後,中國沿海倭患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廣東沿海的倭患也空前加劇。與之前倭寇的入侵相比,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後,倭寇進犯廣東沿海次數更頻繁,持續時間更長,入侵規模更大,有些地區一連被倭寇侵擾數十次,如潮州在嘉靖期間遭受倭寇的進犯就有43次。在持續時間上,倭寇不再如之前登岸掠財便走,而是登岸盤踞,建立據點,長期掠奪,甚至攻略城池。在入侵規模上,倭寇也不再像之前那樣幾十數百人來地襲擾,而是前來進犯劫掠的倭寇動輒成千上萬。來犯的倭寇與廣東沿海規模厐大的山寇海寇相勾結,互為犄角,常年騷擾廣東沿海,攻巡撿司,殺守禦千戶,橫行廣東沿海諸多州縣,使廣東沿海廣大百姓飽受禍害,苦難深重。諸如,史籍記載: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一月,曾往日本的廣東饒平縣黃岡人海寇許棟,聚眾數千人,糾合倭寇侵犯粵東沿海各地,流竄劫掠潮陽招收都。九月,許楝自日本回至石碑澳,因權力爭奪被養子許朝光所殺。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七月,“廣東番賊糾倭寇千餘,剽掠海上,官軍擊敗之,擒賊首方四溪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二月,倭寇船泊浯嶼,登陸廣東潮州,襲陷黃崗土城,劫掠廣東詔安。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月,海寇吳老番勾引倭寇由福建漳州、泉州而來,入侵廣東揭陽,掠奪大川、蓬州、錢崗、鳳山諸村,流劫牛田洋沿岸,後被官軍擊敗逃去。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二月,倭寇從潮州坨埔進犯揭陽蓬州,千戶所襝事萬仲部署水陸兵馬東南哨攻之。交戰時,哨兵潰敗,領哨千戶魏嶽、高洪陣亡。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犯廣東潮州之駝浦,攻蓬州千戶所,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