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禪悟人生(1 / 3)

——用禪的智慧,啟悟人生的無限本地風光

我們也分五部分講第三塊:

1、禪悟人生,使心智模式發生根本的改變。

參禪開悟的人一切時、一切處都處在覺悟的狀態下,於一切境界都能保持善惡平等一味觀,是絕對平等,沒有應當取應當斷的相對觀念,不再有此為所斷,彼為所取的這種相對狀態,而是於一切法不取不舍,於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一切境都能夠任運自在。平等導致無量壽,清淨導致無量光。禪心是無念、無相、無住、無為、無限的,禪心的自在無限,無論時代怎樣變遷,社會如何發展,契悟生命和宇宙的終極本源,能在生死中獲得自由,都應是人生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事情。所以開悟的禪師都是自信、自由、自在、平等、獨立的。

真正用禪的智慧開啟自性本地風光以後的狀態要走出幾種誤區,簡單說是四種誤區:時間的誤區、空間的誤區、心性的誤區、二元對立的誤區,其實都是指禪悟人生。

2、走出時間的誤區。

就是沒有開悟以前我們一直在妄想,自己還需多長時間用工夫才能證聖果,還要念多久阿彌陀佛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悟後了知一念即三世,三世即一念。事實上活在當下就是具足一切,具足三世。所以禪師有句話叫做:“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也用一則公案來說好了。

馬祖道一禪師有一天帶著侍者,弟子百丈懷海禪師一起經行,抬頭剛好看到一對野鴨子在空中飛過,道一禪師就問百丈懷海:“你看那是什麼?”

百丈懷海就說:“野鴨子。”

馬祖道一再問:“什麼地方去了?”

百丈懷海回答:“飛過去了。”

話音剛落,馬祖道一馬上拚命扭著他的鼻子批評他,百丈懷海痛得失聲大叫。馬祖道一就趁機啟發他:“何曾飛過去了?”這樣一說,百丈懷海就醒悟了。

那些真正有根器的,師徒師資契合,開悟並不是很難的事。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跟師父五祖弘忍隻見了三四次麵,就得到祖師的衣缽,百丈懷海禪師給師父把鼻子扭一下就開悟了。西方就很複雜,他們精神分析要搞兩三年甚至於十年才能夠療愈這個心理疾病,相對比而言,禪法是很直接痛快的。

百丈禪師開悟後,師徒兩個就回去了。百丈懷海回到侍者寮就放聲大哭,如喪考妣。

他同寮的一個侍者就問:“怎麼回事,你怎麼突然哭得這麼傷心呢?是想念你的父母了嗎?”

百丈說:“不是。”

侍者又問:“你是給人家罵了嗎?”

百丈答:“不是。”侍者問:“那你到底哭什麼?”

百丈說:“我剛剛給師父扭我的鼻子扭得很痛啊!”

另外一個侍者就跑去問馬祖道一:“師父,到底怎麼回事啊?百丈懷海哭得很傷心。”

馬祖道一就說:“他自己清楚得很。”這個侍者就回來把師父的話學給百丈聽:“師父說你自己清楚得很。”

百丈剛剛還在嚎啕,馬上就停下止住不哭了,哈哈大笑。把另外的小師父搞糊塗了:“到底怎麼回事?剛才還哭得那麼傷心,現在怎麼又哈哈大笑起來了呢?”

百丈又回答說:“對啊!剛才是哭,現在是笑啊。”

從這個公案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呢?鴨子是否飛過去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是否也隨著野鴨子飛過去了。

就是說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都會在心裏留下一個印象,若執著於印象則生過去心,心活在過去,身體在當下,身心分離,這叫行屍走肉。

一個人如果沒有高尚的追求,隻是追求欲望的滿足,想吃得好、睡得好,這個動物也會,叫人麵獸心,這個詞是從佛教來的,很多詞其實都是從佛教上來的。你生起過去心就是失去當下心。

所以馬祖道一要教化、提醒這個弟子,讓弟子開悟,馬上扭住他的鼻子,一個是阻斷百丈的過去心,馬上又回到當下,當下很痛。第二是讓百丈在劇痛中感受自身最真切的身心狀態。充分地活在當下,我們一直強調充分,但一般的人沒有了解禪法,不充分地活在當下,他有種種分別、計較,不敢盡情地表達。百丈禪師開悟以後,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在乎任何外在的東西,從百丈懷海禪師盡情地哭,盡情地笑可以看出,參禪開悟的人不是像木頭一樣,他禪悟以後的情感狀態是最大限度地體驗自己的情感,凡夫眾生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有分別執著,不敢充分表達情感,每個人戴著假麵具,當然就活得很累,像百丈禪師開悟以後盡情哭盡情笑,是充分地活在當下。

3、走出空間的誤區

走出空間的誤區,就是與一切法都不取不舍,做善惡平等一味觀。開悟的人在一切境界中是平等的,於空間沒有此為所斷、彼為所取,沒有這個境界不好,那個境界好,這就是無相為體,在一切相之中,既存在又超越。活在當下,同時又超越一切,這是禪者的境界。你不要認為無相為體是什麼都沒有,我們用以下兩則公案就容易明白。

一樁曾經講過一點點,大家應該也聽過的,就是“婆子燒庵”的公案。

有一個阿婆很虔誠,專門供養一位參禪打坐的禪師,連續供養了二十年,禪師也很精進,每天夜不倒單打坐。二十年之後,阿婆想試試禪師成就的境界、悟境怎樣,就跟自己一個十七八歲的孫女說:“你今天給師父送飯,飯送到以後,你一把抱住師父,看他說什麼。”這孫女果然很聽話,一把抱住師父。這師父就說:“枯木依寒岩,三冬無暖氣。”意思是我這顆心如如不動,好像枯死的木頭不會再開花,又好像石頭一樣寒冷。

少女回去後把他的話轉告給她的祖母聽,祖母很生氣說:“哎呀,原來我二十年的心血隻是供養了一個俗漢。”馬上把師父趕走,把他閉關的茅棚也一把火燒掉了。

一般人會說:“這個師父修行很好啊?他對戒律持得很清淨,真的是銅牆鐵壁一樣。”但大家要知道,這還是執著於修道的表相,而道是圓融無礙、不生不滅的,不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位禪師是一個真正持戒清淨修苦行的法師,但他並非大徹大悟,大智慧的禪者,所以被那個阿婆嗬斥為俗漢。

後期的故事是這位禪師很精進,參禪有一個悟處,又回去閉關,阿婆繼續供養他,以後確實證明他是開悟了。那真正開悟的大徳高僧會如何麵對這一切呢?

從第二個趙州禪師的公案可以明了。

有一位比丘尼聽說趙州禪師是趙州古佛大徹大悟,就專門去拜見,跟禪師說:“師父,我想跟您老人家學習最秘密的禪法。”

趙州禪師馬上把手伸出來,在比丘尼手臂上掐了一下。

比丘尼猛然一驚,很憤怒說:“師父!你還有這個在啊?”趙州禪師笑一笑說:“不是我有這個在,是你有這個在。”

比丘尼問最秘密的禪法,趙州禪師必定要啟發她說自心是佛,是心是佛,掐她的手臂也隻是說禪的秘密就是在你自身,不要向外求。但這位尼師並未真正悟禪機,而是著相分別,分別那種俗情意念,以為趙州禪師色心未斷,所以趙州禪師笑說:“不是我有這個在,而是你有這個在,你這個根還沒有斷。”

從這一角度可以領悟到真正禪者的境界,他悟入以後的境界已經走出了空間的誤區,於一切境界都能做主,能不著有,不著空。

有個富人去看望一位哲學家,聽說哲學家很有智慧,就向他請教:“我現在一切都挺好,但為什麼還有很多煩惱,還不快樂呢?”哲學家便帶著他到窗子邊上跟他說:“你向外看一看,看到什麼?”

那個富人說:“我看到外麵有很多人。”

哲學家又帶他到旁邊的一麵鏡子前麵說:“你再看看,你看到什麼。”

富人說:“我看到我自己。”

哲學家就啟發他說:“窗子、鏡子都是玻璃,區別隻在有一層薄薄的水銀,但是這一點點的銀子就讓你隻看見自己看不到別人。”

事實上就是要我們在一切境界之中不迷失。

4、走出心性的誤區

走出心性的誤區,就是開放與開悟。正如六祖大師所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來清淨,本不動搖,能生萬法。”自性本來就具足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無欠無餘,都圓滿具足,所以外無可斷之法,內無新生之智,一切都是自在無為之中全然地開放。

一個禪悟的人,一定是坦坦蕩蕩麵對一切,他拋棄了麵具、拋棄了思維定勢、拋棄了他以前種種的執著,沒有任何預設的立場與模式,隻是完全地接受。一杯茶,即使是用同樣的水,同樣的茶葉,但每一次喝時他都當做從未喝過的新茶一樣細細地品,來感受每一個味。

一個人,即使是同樣的性情和容貌,每一次相遇都當做最神聖、最美好的相遇,珍惜當下的每一個因緣,因此,他實際上是最敏銳、最充分地活在每一個刹那之中。隻要一個人任何時候都不墨守成規,接受生命的一切,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解脫、自由的人,一個處處顯露生命大智慧的人。

南傳佛教有一位佛使尊者說過:“世間的人很害怕牢獄,但他隻怕實體的牢獄,不知道精神的牢獄更可怕。”現在你的那些成見、那些執著、那些固定的思維模式裏麵,就讓你難以出離了,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落入任何固有的模式之中,隻是全然地開放和接受一切,不管他好、壞、善、惡、美、醜。為什麼能夠做到?因為自性本自具足,你排斥那些不好的,事實上是排斥你的真心,你貪戀它就迷失掉你的真心,你貪戀什麼就會失去什麼,所以隻是全然地接受,不要去作判斷就好,隻是了知他當下真實的狀況,不要作判斷,一有判斷,心裏就有壓力,就有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