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再版序言——唱響大柴湖移民讚歌
【馬良泉】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通水之際,我們淅川老鄉、移民作家全淅林先生的長篇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修訂版)》出版了。在此,我謹代表淅川67萬父老鄉親,對這本著作的修訂出版,表示熱烈祝賀!
大柴湖是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50多年前,因為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初期工程——丹江口水庫建設,近7萬淅川人民響應國家號召,淚別故土,搬遷湖北省荊門、鍾祥兩地,其中,4.9萬移民成建製地搬遷鍾祥大柴湖,在一片蘆葦蕩裏,艱苦奮鬥,建設新家園。《移民大柴湖(修訂版)》就是全景式反映這次悲壯曆史的紀實著作,是一部反映淅川人民移居大柴湖的創業史、發展史、奉獻史。作者全淅林,原淅川老縣城人,作為大柴湖移民的一個親曆者和見證者,以第一手的豐富材料,全麵記述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全貌,反映了大柴湖移民工作的曲折曆程,再現了半個世紀以來淅川人民依依惜別故土,輾轉到大柴湖安家、創業、發展的生動場景,展示了淅川人民顧全大局、艱苦創業、甘於奉獻、大愛報國的可貴精神。
淅川其地也古,位於豫鄂陝三省結合部,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曾孕育了商聖範蠡、史學家範曄、思想家範縝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曆史人物。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為支持重點工程建設,淅川人民作出了巨大犧牲和奉獻。20世紀50年代,丹江口水庫建設淹沒淅川362平方公裏土地,占總淹沒麵積的一半,淅川老縣城、14個集鎮及大批基礎設施被淹,有3萬多名幹部群眾參加大壩建設,49人為此獻出了生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丹江口水庫擴容,淅川新增淹沒麵積144平方公裏,淹沒3個集鎮、36家工礦企業及大批基礎設施,各項淹沒指標占庫區兩省六縣市總淹沒指標的一半,靜態損失90億元以上。
淅川移民搬遷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曆時半個世紀,先後動遷40萬人,是中國水利移民第一大縣。丹江口水庫建設,淅川搬遷20.2萬人,動遷人口占庫區搬遷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先後曆時20年,分6批遷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縣市,其中就包括遷移到湖北大柴湖的移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淅川再次動遷16.5萬人,動遷人口仍占庫區搬遷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是河南省唯一的移民遷出縣、第三大安置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市黨委、政府的有力指揮下,經過艱辛努力,我們圓滿完成移民遷安任務,實現了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務兩年完成”目標,創造了移民工作的“淅川奇跡”、“淅川移民精神”,受到李克強總理等領導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國調辦和省市黨委、政府表彰、獎勵、記功。
2009年到淅川工作後,我有幸全程參與淅川世紀大移民,親曆這場艱苦卓絕的戰役,深刻感受到移民鄉親淚別故土的悲壯,深為移民鄉親擔當民族大義、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境界所感動。他們為了國家大局,曆經半個世紀的搬遷之痛,不少人多次搬遷,拋家舍業,不求回報,他們身上閃爍著大柴湖移民的影子,傳承著大柴湖移民精神。他們作出的犧牲和貢獻,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曆史不會忘記!一渠北送京津的清水,就是一曲唱給淅川新老移民、唱給豫鄂兩省丹江口庫區移民、唱給所有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作出奉獻犧牲者的讚歌!
作為移民的“娘家人”,淅川人民一直牽掛著外遷的移民兄弟。我們為甘於奉獻、大愛報國的移民兄弟而驕傲,也為他們的發展變化而讚歎,為他們過上幸福生活而祝福。2013年,湖北省委把支持大柴湖振興發展提升為省級戰略推進,成立大柴湖開發區,省委主要領導親臨大柴湖現場辦公,致力全麵改善移民的生產生活,大柴湖自此從建設、脫困過度到振興、發展階段,這標誌著大柴湖移民進入新的曆史發展時期。我們深信,勤勞勇敢、不甘落後的大柴湖移民一定會搶抓新機遇,創造新輝煌!
滔滔丹江寄深情,兩地人民一家親。借《移民大柴湖(修訂版)》出版之際,向所有關心支持移民工作的各級領導、向我們的移民兄弟和社會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祝願大柴湖移民老鄉,在荊楚大地的沃土上,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2014年6月26日
(作者係中共河南省淅川縣委書記)
Δ修訂版自序
2005年本書初版。
那時,當多年堆砌的一堆文字變成一冊書,不知有多興奮。我對自己說:大柴湖,我總算對你有了交代,可以將漂浮的心存放起來。
那時,壓根沒有想過再版的事,哪怕是一閃念。
然而,彈指一揮十年間,大柴湖一次次風生水起,扶貧、發展、振興,一件件、一樁樁的大動作、大舉措接踵而至,特別是振興柴湖戰略的橫空出世,大柴湖開發區的掛牌成立,柴湖城鄉建設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在柴湖移民史上是那麼的耀眼。
這十年,是柴湖上下求索的十年;這十年,是柴湖走向發展的十年。我剛剛平靜的心不再平靜。驀然回首,十年前的《移民大柴湖》有如一部斷代史,不足以記錄柴湖,不足以饗讀者。恰在此時,本人受邀到南陽南水北調精神教育基地講述大柴湖移民的艱苦奮鬥史,淅川老家的鄉親們情係柴湖,心係移民兄弟,想更多地了解柴湖的新發展。
幾十年來,我從一介小移民到一介老移民,見證了移民的輾轉搬遷,見證了移民的艱苦創業,見證了柴湖的扶貧攻堅。如今,還能有幸見證柴湖的振興發展。一時間,心潮澎湃,忍不住提筆記下點滴,以續上這段輝煌的曆史。
今日,修訂再版的本版書擺放在您的眼前,我不得不對親愛的讀者您細說幾句。
大柴湖是全國最大移民集中安置區,人稱“中國移民第一大鎮”。這裏居住的移民來自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河南淅川,他們的文化習俗、飲食習慣、作物種植與河南老家沒什麼兩樣,所以柴湖昵稱“湖北的小河南”。
“舍家為國,無私奉獻”,鑄就了柴湖移民精神。當年,為了成就大水庫,4.9萬淅川人民輾轉南下,成建製地移民柴湖,寫下感天地、泣鬼神的雄壯詩篇。如今,半個世紀過去,南水北調中線調水開始了,他們的曆史有無改寫?他們的生活究竟怎樣?本書將從不同層麵為您解答。
春雷一聲震天響。201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將大柴湖振興發展確定為省級戰略,並建立了省級開發區。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振興發展進展如何?本書有您要找的答案。
當年本書初版問世後,一度獲讀者謬讚、官方謬獎,報刊連載、領導接見、電視專訪、作品研討,還被拍成了同名電視專題片,甚至被人稱為“弘揚移民精神的教科書,研究移民的參考書”、“柴湖移民的代言人”,不勝榮幸,誠惶誠恐。
在收獲喜悅的同時,也碰到諸多意料之外的事。一些專家、學者、作家、記者、網友、義工、誌願者、大學生、文學愛好者,當他們踏上大柴湖這片土地的時候,往往先來拜訪我。還有一些本地老移民找上門來要我幫忙寫訴狀、寫上訪信、教孩子寫作文,甚至調解矛盾糾紛……這些,讓我多了些勞碌,當然也平添了些快樂。
修訂再版後的本書,書名依舊,封麵撤換,在原版“搬遷篇”、“創業篇”、“脫貧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振興篇”。增補部分的筆法如前,但編輯手法有新變化。
本版書是在一個半月的時間之內編輯成書的,並且是邊采寫邊報題,邊走程序邊編校,錯漏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指正。在此,向關心支持修訂再版的荊門市委宣傳部、鍾祥市委、淅川縣委、大柴湖開發區和湖北人民出版社荊門分社的領導和朋友們致敬!向親愛的讀者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