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淅林
2014年6月28日
Δ為了開創美好的生活(序一)
【周鬆青】
水庫移民是水電資源開發的必然產物。
所以,水庫移民伴隨著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征服,與發展進步的曆程會一路同行。國內國外概無例外。
大柴湖移民是新中國成立後,因中央決策修建舉世聞名的丹江口水利工程而生發的早期水庫移民,他們的曆史之功在國家經濟建設的成就中,在根治漢江的水利史冊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大柴湖位於江漢平原北部,距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鍾祥市20公裏,人口逾10萬,是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有“中國移民第一大鎮”之稱。20世紀60年代,開國總理周恩來同誌親自為大柴湖取名,長期以來,這裏備受世人的關注和黨的關懷。
我到鍾祥工作以來,就與柴湖移民有了接觸。由於工作關係,與移民的交往日漸增多,對移民的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全淅林同誌的長篇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對柴湖移民的曆史和現狀作了更為全麵、更為詳盡、更為深層的記敘和剖析,真切而又生動地反映和謳歌了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奉獻精神。
柴湖移民搬遷的年代,正處於“文革”時期。當時,由於政治上的動亂、經濟上的困難,加上對移民工作的複雜性認識不足,相關政策不配套、難落實,所以使傾盡物力、財力、人力、無私奉獻的移民最終得到的是無法想象的生存困難。但是,移民們卻沒有計較所得所失,靠著信念信守著一切,並以他們的鐵肩和勤勞的雙手,在再造一方沃土的同時,鑄就了他們不畏艱辛的不屈性格,展示了他們勇於拚搏的精神風貌。作者以大量的事實為依據,不惜筆墨,飽蘸深情地真切地記錄了這一特殊群體的過去和現在,揭示了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命意義。
曆史經驗證明:水庫移民是關係一個水利水電工程成效如何的關鍵。作者把移民比作大壩的基石,正說明了移民工作的重要性。曆史上,我黨高度重視水庫移民問題,就大柴湖移民而言,作者在書中用了大量篇幅記述了黨和政府對移民的深切關愛。在跨入新世紀後的最近幾年,省委、省政府先後兩次到這裏召開扶貧開發現場辦公會,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俞正聲親自主持召開,發出了讓柴湖舊貌換新顏、移民過上富裕生活的扶貧攻堅動員令,用事實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黨權理念,頌揚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建黨思想。
曆史是一麵鏡子。“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大柴湖移民50年的風雨曆史,雖然僅為一地之史,但它卻是丹江口水庫38萬移民的一個縮影;雖然僅為瞬間之史,但它卻記載和折射出新中國的成長曆程,刻下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的時代印記。當前,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深入改革開放,努力建設全麵小康社會的今天,回顧大柴湖這一全國水利史上占有重要一頁的移民曆史,吸取經驗教訓,避免走彎路,弘揚移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堅定不移地依靠黨的領導去開創美好的未來,應該是《移民大柴湖》寫作、出版、發行的意義所在。
19世紀俄國傑出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把文學稱作“人的生活教科書”。我相信:《移民大柴湖》必將會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廣泛影響,為堅定我們的信念,鼓舞我們的鬥誌,增強我們戰勝困難的信心,加快我市經濟建設的步伐,全麵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起到促進作用。
金光之路在腳下延伸。我祝願包括大柴湖移民在內的鍾祥百萬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奮進,伸開雙臂去擁抱美好的明天!
2005年2月18日
(本文作者係鍾祥市市委書記)
Δ肩負曆史的使命(序二)
【李定建】
三千裏漢江,滔滔不絕,滾滾東去。
千百年來,漢江哺育生命,孕育文明,也殘害無辜,禍殃兩岸。
35年前,丹江口大壩橫空出世,浩瀚無際的丹江口水庫勝利建成,從那時起,漢江下遊1450萬畝農田免遭淹沒,360多萬畝耕地得以灌溉,550公裏的航道得到改善,年產38億度的水電廠開始運行……取得這些令人稱頌的成就,不僅歸功於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也歸功於鄂豫兩省38萬庫區移民自我犧牲的奉獻。倘若沒有庫區移民的無私奉獻,修建丹江口水庫隻能是一紙空文,現已開工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也隻能是無水之源的紙上談兵。
回望曆史,丹江口水庫移民用自己的奉獻寫下了“為國家”三個大字,毫不誇張的說,深明大義的是移民,無私奉獻的是移民,可親可敬的是移民,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移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史冊上有其閃光的一頁。
由開國總理周恩來親自取名的鍾祥市大柴湖,是迄今為止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這裏7.5萬從河南省淅川縣遷移來的移民是丹江口水庫移民的一部分。50年來,柴湖移民經曆了待遷、返遷、複遷、重建、創業的漫漫長路,拋家棄祖,艱苦創業,他們的高尚情操,他們的坦蕩情懷,他們的精神風貌,是丹江口水庫移民風采的集中體現。《移民大柴湖》即是集中展示體現丹江口水庫移民風采的曆史畫卷。
全淅林同誌祖籍淅川,係湖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數十年來,他一直在基層文化單位工作,寫出了上百萬字的戲劇、曲藝文藝作品,有40多個節目在省內外獲獎。同時,他又是地道的移民子弟,已過天命之年的他,以光大民族精神,頌揚時代文明為宗旨,克服重重困難,自覺地承擔起收集、采寫柴湖移民曆史的責任,作移民的代言人。現在我們看到的《移民大柴湖》,不僅填補了中國反映丹江口水庫移民這一重大題材報告文學的空白,而且為我們奉獻了好的精神食糧。
眾所周知,水庫移民屬於非自願移民。
非自願移民是一個繁雜而艱巨的社會係統工程,涉及移民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社會結構的重建、社會關係的重組,以及與當地社會文化的融合。柴湖移民搬遷之時由於處於特殊的年代,受政治幹擾,成為“政治移民”,受“重工程,輕移民”的思想影響,成為安置欠妥、後遺症較大的一個群體,直到進入21世紀,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還在作不懈的努力,以期使移民走出曆史造成的陰影。怎樣記載這段充滿坎坷的曲折曆史,如何記述移民50年來的風雨路程,成為作者必須直麵,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欣喜地看到,作者以其廣闊的視野,堅持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過去的曆史進行了獨到的思索,對搜集的資料進行了去偽存真的篩選,立足於以人為本的原則,以飽含激情的語言,真實而生動地描述了柴湖移民的曆史進程,多視角、全景式地展現了移民大柴湖前前後後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較為清晰地再現了柴湖移民曆史的全貌,熱情地謳歌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移民的關愛,忠實地記載了時代社會的發展變遷。讀之,使人感到沉重,但又覺得燦爛,可謂是一本具有地方特色的主旋律鄉土教材。
文學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時代奮進的號角。曆史上,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靈呼喚和時代最迫切的前進要求,無不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社會進步思想的結合實現完美。隨著時代的前進,廣大文藝工作者所肩負的曆史責任更重,發展繁榮文學藝術事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事業,是擺在我們麵前長期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