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在話,雖然我把兩支鋼筆全摔了,但我心中的願望並沒泯滅。從荊門市在柴湖舉辦大型扶貧活動開始,到省委、省政府兩次到柴湖召開扶貧現場辦公會議,我的心一直沒有平靜過。一車車物資,一筆筆款項,一片片綠野,一張張噙著淚水的笑臉,把我的思索拉到那浩淼無際的丹江水庫,牽回到40年前的遷徙路上……於是,死不悔改的我,又開始東奔西走,采訪調查,又開始翻箱倒櫃,查閱陳年史料,走進了夜以繼日、不眠不休、不見人、不應酬的苦耕生活。
現在展現在讀者麵前的《移民大柴湖》是經鍾祥市作家協會《漢江大觀園》、荊門市文聯《作家林》先後刊登,廣泛征求意見修改之後的成書。她雖然還有缺憾和不足,但與刊發的文稿相比,趨於全麵,更見厚重。一位在外地工作的移民子弟來信說:“讀完《移民大柴湖》,使我激動萬分!過去,在外工作的我懼怕別人提說柴湖。隻要說起柴湖,我就產生一種自卑感,老鄉、貧窮、落後……這些不光彩的字眼會蒙上心頭。讀了你的文章,才知道心中的陰影是我們不了解曆史造成的。現在,我覺得,身為移民是光榮的,是驕傲的。我對生活和工作更加充滿信心……”最後,他還特別提出向我致賀,表示感謝。
類似於這樣發自肺腑的電話、短信我也接收到許多,每次都令我激動,心裏發燙,同時也深感不安,因為,真正寫書的人,並不是我,而是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7.5萬移民群眾,是關心移民苦與樂,與移民血肉相連的中國共產黨,是社會各界留下姓名和沒留下姓名的那些伸出援助溫暖之手的人們。我的工作僅僅是將他們繪製的一幅幅壯麗的圖片拚貼到一起而已。
在書稿的修改過程中,得到了眾多文友和領導的關注和關懷。荊門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王世春同誌,在身體狀況特別欠佳、頸椎病不斷發作的情況下,忍受極度痛苦通讀初稿,提出了具體又比較詳盡的修改意見。尤其令人感動的是,湖北省省委常委、省組織部部長宋育英和省審計廳副廳長陳文奎同誌,在他們百忙的工作之餘,利用休息時間通宵達旦審讀全文,高屋建瓴地對本書的綱目和內容提出了指導性意見,為書稿修改充實點燃了明燈。
在成書的過程中,時刻牽掛柴湖移民的荊門市市委書記袁良寬同誌,也親自為本書題寫書名,經常與柴湖移民風雨在一起,共謀發展的鍾祥市市委書記周鬆青同誌,把本書看作是宣傳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黨的“三個代表”思想,宣傳和弘揚移民奉獻精神的好教材,親自為本書作序。鍾祥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局局長李定建同誌,多次督辦,力促該書早日順利出版發行。鍾祥市作家協會主席馮道信同誌,我的文友、柴湖鎮政府老幹部穆文奇同誌分別為本書寫了評論。這一切,使本書倍添了更多燦爛,特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寫作過程中,曾得到一些單位和個人的大力支持,曾參閱了《淅川縣移民誌》和大量的有關文獻,這裏難以一一列出,特加說明,並順致謝忱。
全淅林
2005年3月3日於瞭望齋